荣明棣:学习传承先辈的企业家精神
今年是太爷爷德生公诞辰150周年,也是爷爷毅仁公逝世20周年,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在筹划纪念活动。我觉得,这不只是对荣氏先人的纪念,更是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无锡前后几代工商业创业者的致敬和礼赞。这也不是一个平常的纪念活动,而是要在回忆和总结中探究工商创业者的经营之道,探究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它的传承弘扬,因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荣氏家族的后辈,我想就太爷爷和爷爷的精神境界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创业精神
爷爷调到北京工作时,住在北太平庄4号的一个四合院里,这里曾经是傅作义的宅第。后来搬到史家胡同47号,那是一座一堂一厅一院的小四合院,相邻为章士钊旧居。灰色铁皮门,红柱绿框,院子里是爷爷喜爱的玉兰树和月季花。我不像大哥小时候常年在那里生活、读书,只是到北京探望爷爷奶奶的时候才去。爷爷家的家具陈设非常简单、平常,丝毫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富丽堂皇。因为要接待外国政要,他的会客厅是整个院子最讲究的地方,但也就是普通的沙发、桌子。平常没有客人来的时候,沙发上的靠垫、坐垫都是灰蓝色布套,只有当接待客人时,这些垫子才会套上丝绒套子。爷爷的起居室里有书柜,有卫星电视和音响设备,因为他爱读书、爱听古典音乐。他的书房兼办公室,还有一台当时还很少见的电脑,他主持中信公司,需要了解、掌握国内外的时政和财经信息。
在家里,爷爷和奶奶相知相爱,相守终生,不管潮起潮落、聚散离合,都甘苦与共。爷爷深爱儿女和孙辈,虽然从不耳提面命,说大篇教诲的道理,但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思想、情感都了然于心,讲话只是点到为止。家里的人在一起,从来都是其乐融融。爷爷有很多国内外政界、商界、传媒界等朋友,大家都是以诚相待,他们会带来各方面的信息,也愿意与中信公司合作做事。爷爷也以自己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赢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就是爷爷在我心中的印象。
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爷爷对太爷爷的崇敬,也可以说爷爷的精神品格很大程度上传承于太爷爷。太爷爷德生公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工商实业家,他和太伯公宗敬公一起开办面粉工厂、棉纺织工厂,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太爷爷关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念,既包含着忠信仁义的文化传统,又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创新意识,体现勇于进取而又坚韧踏实的鲜明特质。他认为,“中国要富强,非急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因而从“吃、着”两门入手,“多立工厂”,以“杜侵略”“抵外货”“塞漏卮”。在具体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他坚持“尽吾一分忠实之心,作一分忠实之事业”。这些都对爷爷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太爷爷一样,爷爷也是中国工业化的积极推进者,只不过爷爷再度执掌一个大企业集团时,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阶段。这决定了爷爷投资发展的工业不再是“吃、着”两门,而是以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为重点。他在参与国家经济方针和产业政策讨论时,明确主张把基础工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他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考量,对于中信公司引进的外资,也是重点投向能源、交通和基础原材料产业。如江苏利港、河南新力等电力项目,以及铁路、高速公路、越江隧道等交通建设项目,还有特钢、铝业、轮毂、石化等原材料工业项目,不仅奠定中信公司的实力地位,而且为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也决定了要根据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投资办厂,工厂不完全考虑在国内,也可能办在海外,可以靠近原料产地,也可以指向重要市场分区。中信公司的海外投资,以开发和引入国外基础原材料、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为重点。如在美国合资建立西林公司,开发北美红松、橡木等,运销国内和东亚地区;又如收购加拿大塞尔加纸浆厂,取得该厂一半产品的经销权,从而把资源引入国内。
这还决定了新的阶段民族工业的发展,不仅有与外国资本、外国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还有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借用国际资本、国际资源、国际市场,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爷爷完全拥护、高度赞同改革开放,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发展经济要讲经济效益,要让老百姓得益;二是坚持开放方针,打开中国的门户,走出去、引进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外国先进的科技、管理和资金引到中国来。
爷爷的创业实践和经营理念与老一辈优秀企业家一脉相承,而又有新的发展和升华。正如美国《幸福》杂志在将爷爷评选为20世纪“世界50位知名企业家”时所作的评价:“他是振兴工业强有力的人物”,他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重要的趋势”。
二、骨子里的企业家精神
我了解的爷爷,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犹如宽广的大海。爷爷业余爱好摄影,以拍摄祖国的大好河山为重点,这也影响到父亲。他爱好足球,看球赛就像年轻人一样投入。平时喜欢看书、听音乐,常与奶奶一起相守在家欣赏音乐,阅读经典古典文学作品,偶尔也吊吊嗓子唱一段京戏。爷爷的精神生活非常充实。
当然爷爷更多的思虑放在他的工作上。他读书、看报、浏览网页,了解国际国内最新政治经济新闻,思考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时,他提议增加“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条文,并就农村教育、农村土地等节约集约利用、水土环境的保护等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在各地走访调研而反复思考的问题。他晚年经常回家乡考察,特别关心太湖生态保护和治理,多次乘船沿湖调研,召开相关座谈会,专题研究太湖水污染防治,并据此向中央建议加强对太湖治理的组织协调。他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领导职务时,更是把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放在首要位置,时时思考,积极交流,通过广泛联系做好联络和协调工作。这都凸显了他精神境界的开阔高远。
但是,爷爷最本质的精神品格还是他的企业家精神。国外学者和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多种多样,诸如对市场机会的警觉性,对未来预测的想象力,对创新的自信心,对创业行动的果断、执着和冒险精神,等等。爷爷的外表可能并不特别显露这些特点,而他的内心却像太爷爷一样,真正体现了企业家特有的勇于创新并付诸实践的敏锐性和坚定性。根据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是经济创新的主体。他们不是按照既定的经济模型来作出市场决策,也不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求解经济习题,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造某种条件,引入所有必要的生产要素,不断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从而达到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我觉得,太爷爷、爷爷就是这样的新的生产函数的构建者,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也正是基于创业实践的奋斗精神。
(一)高远眼界
太爷爷、爷爷的企业实践从来不局限于一个企业的基本盘面,而是着眼上下游市场的变动趋势、整个行业的进退消长。抗战胜利后,爷爷担任茂新面粉公司总经理,奉太爷爷之命主持茂新的复业。他一面加紧茂二、茂四的整理、复产,一面组织茂一、茂三的修复、重建。在他主持下,茂新一厂建设全新厂房,订购进口粉机。为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英国鲁滨逊厂制造的复式钢磨,以及配套的麦粉输送、处理、存储设备,建成后被称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三家面粉工厂之一,贯彻了太爷爷提出的“作世界之竞争”的理念。
爷爷的全球眼光,在他创立和主持中信公司的实践中体现得尤为鲜明。仪征化纤项目是中信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项目因为缺少支付进口设备的外汇而停顿,爷爷闻讯后立刻意识到,这一瓶颈可以通过国际通行的债券融资方式得到突破。为了帮助项目上马,他亲自带队前往日本寻求合作。可是在进行中传来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对此,爷爷一面介绍国外资本运作的做法,说明债券融资的合理合法性,一面讲清“借鸡孵蛋”的道理,坚持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根本上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最终排除阻力达成协议,发行总额100亿日元、为期12年的中信公司债券,融资用于仪征化纤项目建设。项目一、二期相继建成投产,每天新创造产值达110万元,至1988年累计实现利税11.06亿元,赚回一个新的大型化纤联合企业。中信公司这一开创性的发债融资案例,后来被称为“仪征模式”。
(二)坚韧品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爷爷担任上海申新纺织印染公司总经理,掌管家族留在上海、无锡的全部纺织、面粉、机械修造企业。当时连年战争导致物资短缺,各国对中国经济封锁,原麦原棉进口剧减,使工厂的原料供给难以为继;治理通货膨胀带来工商企业资金不足,城乡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不振,企业生产经营陷于困境。对此爷爷没有退却,他提出“经营合理化”,对外调整原料采购和产品营销策略,优化采购和库存结构,拓展产品销路;同时开展“三项整顿工作”,对内整顿资产、整顿生产、整顿债务,促使企业逐步摆脱困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
爷爷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也延伸到了中信公司。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发射亚洲一号卫星。1984年11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回收先前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的两颗人造卫星,检测发现这两颗卫星状况良好,便提出检修翻新后重新发射的建议。获得相关信息后,爷爷果断拍板,由中信公司购买其中的西联星六号卫星,并决定用长征火箭发射升空,用于亚洲地区通讯。当时亚洲区域上空还没有卫星通讯服务,为此中信与香港两家通讯公司合作,成立亚洲卫星有限公司。1990年4月,卫星成功点火发射,爷爷亲赴西昌发射中心,见证这颗非同寻常的卫星飞向太空。这之后,中国国内陆续成立数家民用卫星公司,经营数十颗通讯卫星,卫星应用服务支撑起了迅速壮大的电子通信产业。不仅中信公司收回全部投资,而且中国火箭发射也由此步入国际市场。
(三)创新意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私营企业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和市场销售不畅的困难,爷爷根据自己经营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加工订货”的生产经营方式,即由国营专业公司与私营工厂订立代加工合同,国营公司调配主要原辅材料,私营工厂组织加工生产,国营公司支付工缴费用,统一安排产品销售,后来发展成“统购统销”。这一“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式得到陈云先生、陈毅市长的高度肯定,很快在全国推广,促使整个经济重新恢复了元气。
在爷爷主持下,中信公司以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姿态推进创新变革,短短数年间成功创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十多个“第一”。邓小平先生亲笔为中信公司题词“勇于创新,多作贡献”。股权收购兼并,是中信创新资本运作的重点突破口。1986年,香港一家老牌银行——嘉华银行,受新加坡新马财团拖累,总计15亿港元的贷款陷入其中,面临倒闭风险。在求助中旅公司、汇丰银行等未果的情况下,转向中信香港公司,希望中信能出资收购,以避免连锁风波、维护储户利益。中信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收购和处置方案,在满足处理坏账、重组资本、稳定恢复业务等条件下,出资3.5亿港元购入嘉华银行92%的股权。结果是嘉华当年扭亏为盈,开拓多项业务,很快实现存款、盈利、资产连年稳步增长。嘉华并购案例,成为后来香港化解债务危机的样板模式。对于香港的并购,爷爷有着更为远大的瞻望。在这之后,中信香港(泰富)公司择机对香港交通、通讯、能源等,展开一系列股权并购。1987年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接着收购港龙航空38.3%的股权,又取得香港电信公司20%的股权,引起港人惊呼:“荣老板收购香港!”这不仅增强中信在香港的实力地位,更重要的是稳定了香港实业界和公共服务业在港发展的信心,为香港的回归和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四)爱国爱民情怀
“实业救国”是太爷爷一辈中国企业家基本理念的精魂所在。爷爷也从青少年时起就确立了报国裕民的雄心壮志。1937年,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时暗下决心:“毕业后要好好做点事业,报效国家。”1954年,国家开始对民族资本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爷爷率先提出将申新纺织公司与国家合营。至1956年,荣家全部企业都完成了公私合营,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到带动作用,他也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在这之前,爷爷实际上已经把梅园、大公图书馆连同全部藏书以及家宅、田地等都捐给了国家。在他看来,企业资产来自社会,只要有利于国家建设、人民福祉,回归社会理所应当、势所必然,个人不必患得患失。所以当被问起作为一名资本家为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他的回答是:“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1979年1月,邓小平先生邀请工商界的五位老人座谈,听取大家对于搞好经济建设的意见建议,他希望爷爷减少一些其他工作,多搞些对外开放和经济工作。爷爷深受鼓舞,几天后就拿出设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建议,亲手拟定公司章程。此时的爷爷已经年逾花甲,但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足,他决心尽自己的力量再创一番事业。为此他忘我工作,常常对家人说:“我要把被‘文化大革命’耽搁的十年时间补回来。”中信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国有资本,国务院拨付的启动资金一度未及时到位,爷爷拿出自家的存款1000万元借给公司作为周转资金。筹办之初没有办公场地,他把自家住房腾出一部分作为公司临时用房。担任公司董事长的14年间,他的工作时间几乎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但从没有拿过公司一分钱工资。
1992年,邓小平先生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的“南方谈话”,又一次鼓舞了爷爷。当浦东开发开放战略按照国家规划逐一展开,爷爷专程到宁波考察,看了初具规模的北仑港和规划建设中的镇海石化总厂,有了临港建设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大致构想。随后,爷爷派出专业团队前往宁波做深入调研,又率领中信高层登上大榭岛进行踏勘,才与宁波市正式签订开发北仑区大榭岛的协议书。10年后,一个以深水港口为中心,由码头、仓储、航运、船舶修造相配套,以能源、石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临港开发区,在大榭岛拔地而起。现在,北仑港正向着与世界一流看齐的港口目标大步迈进。
三、努力学习传承先辈的高尚精神
前不久,我回无锡给太爷爷、爷爷扫墓,再一次重温祖辈成功创业的辉煌业绩。在太湖之畔,在太爷爷创建的梅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表达对先辈创业者的崇敬和缅怀。面对先人,我满怀思念之情,激励自己学习太爷爷、爷爷不懈开拓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更加坚定传承前辈企业家精神的信心。
(一)积极投身企业实践
太爷爷、爷爷的企业家精神来自他们的创业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企业家的企业实践,最关键的是投资决策,而日常大量的则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新的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催动企业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希望能跟上全球经济转型的大潮流,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以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重组,磨砺自己敏锐判断、果敢决策、坚定执行的能力。
(二)尽力履行社会责任
太爷爷和爷爷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资本家,而是真正的“事业迷”“事业家”。他们以企业经营所得,用于修桥铺路、赈灾救济、建办学校、兴办各类文化事业、支持公共服务建设发展,造福一方民众,把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愿意像他们那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将营利所得用于社会公众福利,而且为此付诸自己的志愿行动。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将竞争与合作、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市场理性与社会价值等“对立”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提高自己处理社会问题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三)注重传承优良家风
太爷爷和爷爷秉承我们家族历来的优良传统,克勤克俭、自立自强、穷不坠志、富不骄奢。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平时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一些毛衣、棉毛衫裤和袜子磨破了都是补了再穿,而做事公干从来都是认真踏实,没有半点马虎。我要以他们为楷模,一生奋斗奉献,不图个人的安逸富足、奢侈享乐,不让过分的物质享受羁绊自己的使命追求。我想,传承优良家风,沿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前行,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四)坚持道德品格修养
太爷爷和爷爷从来都是以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正直、真诚、沉稳、机智而受人敬重。对我来说,他们的经济韬略、治理才能也许难以企及,但品行操守我应该向他们看齐。也就是以他们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品格和严以律己、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对照自己、激励自己,像他们那样,以正心诚意自处,以戒欺守信待人,坚持新时代企业家应有的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荣明棣,香港隆源企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无锡企业协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
栏目编辑:王魁诗
- 上一篇:王义云:盐城现存最早县志背后:杨瑞云在水患疮痍中为这座城埋下文化根脉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