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平:试论荣德生铺路造桥之德
在荣德生先生150周年诞辰之际,回顾他铺路造桥的实际行动,认识催动他积极行动的思想境界,正是从一个侧面对他的最好的怀念和崇敬。荣德生自1914年开筑无锡开原路起,至1937年因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其23年间所筑道路、所建桥梁很好地体现出他“诚”“义”“善”“效”之德。
一、“诚”德
荣德生铺路造桥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4—1927年,这14年间呈现出铺路为主、造桥为辅的特征;第二阶段是1928—1936年,这9年间呈现出造桥为主、铺路为辅的特征。这两个阶段的形成,与荣德生关于“无锡之将来”和“造桥百座”这两个心愿有密切关系。
(一)开筑马路,为《无锡之将来》率先示范
1912年荣德生赴北京参加民国政府第一届全国工商会议后,撰写《无锡之将来》一文,对家乡无锡未来建设提出多方面的构想,包括修马路、建电厂、设商场、开发旅游区等,理想是要建成一个“世外桃源大无锡”。荣德生为践行《无锡之将来》建设倡议,立足以交通促发展的理念,付出了极大心血。
其一,铺路之举坚持多年。1914—1915年,从无锡城西门迎龙桥,经大王基、河埒口、荣巷到梅园的开原路建成。后荣德生又出资参与无锡通惠路、申新路、德溪路、德原路、开原中路等多条道路的建设。至20世纪20年代末,荣氏兄弟坚持10多年捐资筑路的里程已近50公里,为无锡近代市政道路建设构筑起了路网骨架,为后来无锡路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二,铺路之心不畏艰难。在民国初期筑路并非易事,以开原路为例,在建设之初就因筑路征地遇到乡民阻挠。原征地预算每亩在60—100元之间,遭遇阻挠后无奈提高至每亩200元左右。而这一地价,已是数年后道路建成沿路乡村土地随此升值的地价。不得不说,荣德生为造福家乡建设开原路,是不计私利下了血本。此外,开原路沿线多沟多墓,在当时缺乏钢筋水泥的情况下,有8条山涧要造桥,费时费事;加之工具简陋,全靠人力修筑,可以说道路建设困难重重。因此,9公里长的开原路建成后弯道特别多,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开原路变成了世界上弯曲最多的公路。”[1]
其三,铺路之谋远见卓识。“窃按整理道路,实为自治行政之要图。”[2]荣德生把修筑道路看作是地方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率先示范,还极有远见地提出倡议和建议。1919年开原乡整理村落道路时,针对一些乡民私自扩建房屋以谋私利的现象,荣德生等人上书呼吁政府制订营造道路建设良好秩序的法规。1924年,荣德生等人提议修筑沿无锡五里湖的环湖路,以利开发无锡太湖风景区。此路虽在10年后才修筑,但仍具有重要意义。1929年,无锡县曾规划修筑一条从无锡梅园起至常州武进雪堰的道路,荣德生听闻后,建议改道,沿湖筑路。由此建议而筑的“太湖十八湾”之道,与开原路相接后,成为当时无锡西向对外的重要通道,而且1934年修筑的锡宜路也是连通此路而建。
交通先行对民国时期无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1918年,无锡电话公司借助开原路开始在无锡近郊架设电话线路,使电话逐步走向无锡城外的广阔农乡。1919年无锡开原电灯公司成立后,沿开原路架设电杆电线,使无锡西乡农村早于无锡其他各乡通了电灯。1920年无锡火车站至惠山的通惠路建成后,沿路周边工商业兴盛起来,该区域成为民国无锡的繁华之地,为此无锡市政筹备处曾建议“市中心当移至吴桥通惠路一带”[3]。1927年成立的无锡利民汽车公司在开原路上首开无锡汽车客运之先。可以说,正是在以荣德生为代表的无锡工商名绅的努力下,民国时期的无锡无论是地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公共事业,都取得瞩目的成就。荣德生在1930年曾为此而感叹:“余民国元年理想之将来,已过望矣。城内外路皆通,工厂林立,如杨范甫先生所说:‘商市繁盛,上海以外,无出其右。’有‘小上海’之称。”[4]
(二)广造桥梁,力达造桥百座之心愿
1928年,荣德生发起组成千桥会,又独资成立百桥公司,并随此萌生了一个用5年时间造桥百座的心愿:“百桥公司成立,各地均请帮做,先由附近胡埭、雪堰桥一带,再至常州南北各处。本县各乡,凡有需要,均合募建成之,比造路为宜,愿尽义务五年。”[4]
在千桥会组成的当年,荣德生就将心愿付之于行动,在胡埭地区造青云、护村两桥,在雪堰地区造周渡、故城两桥。1929年,在无锡南长街帮建大公桥,并加速向无锡周边农村扩展,其中在湖埭、雪堰地区造桥9座,同时在无锡陆区、八士、张泾等镇都有建桥。造桥消息广泛传播后,各地请求千桥会造桥者诸多,对此荣德生“一一应之”[4]。由此,百桥公司持续造桥,直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而止。
荣德生造桥百座,在无锡民间广泛流传。但“百桥”传说,过往因史料零碎不全,曾难以明证。有关荣氏造桥的统计,过往最多的莫过于高树铮所写的《千桥会造桥记》。该文记录了千桥会成立后的6年间,在武进造桥27座,在梁溪(无锡)造桥57座,在阳羡(宜兴)造桥2座,在丹阳造桥2座,共计88座。那么,“百桥”之说是一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
建于1929年的无锡南长街跨大运河的大公桥(汤可可 提供)
为了解开荣德生造桥百座之谜,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胡寿松等人开展了历时2年的荣氏桥实地调查。胡寿松等人调查涉及的荣氏桥为105座,这不包括千桥会、百桥公司成立前荣氏兄弟建开原路和通惠路时所造13座桥。这105座荣氏桥,除高树铮文所述88座外,其余17座桥为:勤工桥、怀陵桥、怀德桥、中山桥、西孟村桥、王母桥、西旸桥、呈彩桥、前渡桥、后渡桥、锦屏桥、平安桥、陈家桥(西漳)、通津桥、严庄桥、小港桥、兴隆桥(大渲口)。这17座桥中,中山桥在丹阳县志中有记载,为荣德生资助建造,但建于1927年,也不是百桥公司所筑;关于勤工桥,无锡一棉的老员工都知道是荣氏所造,且造此桥就是方便申新三厂厂门外的交通便利;怀陵桥则流传有荣氏造此桥的故事;怀德桥为雪堰地区老人所熟知,且“怀德”两字由国民党元老之一、雪堰人吴稚晖为感恩荣德生造桥亲笔所书;西孟村桥与荣氏所造东孟村桥位于胡埭同一村落的两侧,建造年份相同,且查有此桥由荣氏出资的记载;王母桥和西旸桥,则是由李荣镜老先生见《江南晚报》有关荣氏造桥报道后,特写信叙述自己亲见荣氏造此两桥的情形,且王母桥还有新闻报道佐证。其他桥梁也都是有人来信提供,或是在调查时当地人介绍证明,说是荣氏所造。综合调查情况,不排除个别桥可能有误,但荣氏造桥百余座应该是真实的历史。
建于1930年的武进雪堰镇中学南面的怀德桥(胡寿松 摄)
二、“义”德
人处社会之中,或有缘相助恩人、有交知心好友、有逢相识熟人、有遇陌路生人。在荣德生造桥铺路的过程中,恳求请托之人中恩人、好友、熟人、生人皆有之。对此,荣德生均能以合乎理义的情感所待之。
(一)对相助之人有知恩图报之义
荣德生造桥百余座,其中在雪堰地区造桥最多,建有周渡、故城、顺塘、万寿等10余座桥。荣德生在雪堰地区造桥最多,是因为与武进雪堰人吴稚晖、殷省甫、殷惟一、殷惟正等的交情密切。
吴稚晖,国民党元老之一。荣氏兄弟在创办实业过程中,遇到的数次严重危机,都因得到吴稚晖的鼎力相助而获得解决。殷省甫是荣宗敬小时在私塾学习时的教师。殷惟正先后在荣氏公益、竞化两所学校任教多门课程,并任竞化女校校长多年。所以,荣德生知恩图报,在雪堰地区造桥最多也就不足为奇。
荣德生与吴稚晖,一为商,一为官,荣德生向吴稚晖报恩,并非以私利相报,而是在吴稚晖家乡行造桥公益报答之。吴稚晖曾说:“我们雪堰桥一带乡下造桥,只要不是私人道路,凡地方人士凑一股,其余者是荣德生千桥公司包下来。”[5]为感谢荣氏,吴稚晖和乡亲父老聚议,以其亲笔题写的“惠踰郑侨”匾额回赠荣德生。“郑侨”为郑国名相子产,相传子产少年时,常在河边等候过河的人,遇有老弱,便背其过河。“惠踰郑侨”之匾是赞誉荣德生造桥犹如子产助人过河。政商互处,互不谋私,道义互助,互不缺德,荣德生和吴稚晖之间的交往,可当典范。
荣德生与殷氏兄弟,是互帮互助的好友。殷氏为荣氏教学育人,也为荣氏创业解困付之热心;而荣氏感恩,或报之造桥铺路之公益,或报之于惜才之用。荣德生感恩殷氏兄弟可从一件事看出来:殷氏兄弟从无锡回殷家旦村,弃舟登岸后只有小土路可行,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极难行走。荣德生闻知,就自己出资用金山石条铺好,从此两公回家不受泥泞之苦,村民也同时受益。荣殷之间的朋友之交,始终保持光明磊落的互处之情。
胡埭地区,是荣氏百桥公司最先集中造桥的地区,建有西孟村、东孟村、护村、青云、庆会诸桥。其中有关青云桥的建造,据徐建平《一座老桥折射时代巨变》一文讲述:“荣老先生建造梅园楠木厅时,所需楠木一时难以觅到合适的,后来是由胡埭西溪大厅上一位秦姓百姓提供的,而青云桥离大厅上仅一里多路。有了这段情缘,荣德生对建造青云桥格外重视,他亲自到现场测量水流,探察泥质,试验桥桩,这在百桥公司共建的88座桥梁中,尚属少见。”
(二)对相熟之人有不枉相识之义
建于1929年的万寿桥刻石,石上有“荣君德生组织千桥会”的记述。(胡寿松 摄)
荣德生为名商,社交结识之人自然颇多。千桥会、百桥公司组成后,各地想造桥,往往是通过与荣氏相识之人出面请托。
关于无锡大浮镇的吴塘门桥,据当地一位老人浦中和先生说,他们那儿有一位私塾先生陆小槎,与荣德生相熟有交往,吴塘门桥是他请荣德生出资将原有木桥改建而成。从听雨楼主(网名)所写《荣德生与棠甘桥》一文可知,无锡华庄镇棠甘桥的建造与雪浪前章石子街人朱毓麒有关。有一次,曾任无锡开源区区长、无锡公益第一小学校长的朱毓麒向荣德生说起自己在棠甘摆渡遇险之事,并借机代表当地村民请求百桥公司造桥。造在武进芙蓉镇的双庙桥,是当地开木行的许焕林先生出面请荣氏所建。而许焕林与荣家相熟,是因为荣氏兄弟的母亲石太夫人待乡人宽厚好义,遇有贫困者死后无力安葬,石太夫人常到许焕林所开木行购买义棺才相熟。
(三)对陌生之人有理解体恤之义
在荣德生所建之桥中,也有许多是应不熟之人的请求而建。对这些陌生人之请,荣德生理解他们的苦处,体恤他们的不易。如无锡新安镇的南庙桥,据说当地村民想要造桥,但无资金,想求助百桥公司,又不认得荣德生。村民们听说荣德生时常乘小火轮船外出,于是便找小火轮的船老大密议,设法将荣德生请到金华村来。有一次,荣德生乘小火轮外出,船老大借故改变航道,将轮船开往南庙地段的河道,当地村民纷纷请求荣老板在该处造桥。荣德生当即应允,不多久桥就建成了。王母桥、白兔桥、张家桥、黄石桥等同样如此,因当地人苦于资金有缺,请求千桥会相助才建起来。
在荣德生商请江霄纬编订的《幼童训话》一文中有道:“义者,宜也……义之根于良知,能辨其宜与不宜也。”荣德生觉得对任何人和事的处理,都要适宜,不能违背人之常理、世之常理。在其造桥铺路的过程中,也可见他始终秉持了这种处世义利观。
三、“善”德
行善积德,功德无量。荣德生造桥铺路,体现出了既造福社会、也利于家族的善之德。
(一)行造福社会之善
1929年,荣德生在无锡城区(南长街)资助所建第一桥取名为“大公”,彰显了荣氏的公益无私之心。1918年,随修筑无锡通惠路而造“惠农”“惠工”“惠商”“惠通”4座桥,可见其嘉惠百姓之意。荣氏桥中有3座“兴隆”桥,是心愿国家、社会、事业兴旺发达。而百桥公司在丹阳所建的两座桥取名“善良”“善全”,更是直表为人应善、善以济世之意。
荣德生铺路造桥之善,不仅仅显现于桥名。他致力于造桥铺路公益的本身就是善举。但荣德生在其中表现出的胸襟,更让人敬重。在百余座荣氏桥中,最为简陋者要数贾巷小桥。它架在梅园附近史巷的一条水沟上,建时十分简陋,只是由5块石条并排在一起搭建而成,无任何装饰。此桥虽极不起眼,但它所处地位非同一般。因为小桥北面就是荣氏兄弟父亲荣熙泰的墓地,到墓地祭祀必过此小桥。相比于其他荣氏桥,涉父墓地之桥如此简陋,不由得让人对荣氏家族更生敬佩之心。并且荣德生造桥从不立碑勒石留名后世,不以造桥修路自炫于世。修建无锡黄巷镇的怀陵桥时,荣德生允诺承担建桥所需全部物资费用,但所需人工费要当地村民承担。后当村民募集有缺时,村里有位严少陵的遗孀允诺人工费所缺资金由她承担,但有个条件是桥名应含个“陵”字,以示怀念她的先夫严少陵,此桥建成后就名为怀陵桥。合募建桥,从不争名,彰显了荣氏公益无私的胸襟。公道自在人心,荣德生造桥铺路不为名,而其善举却存留于社会民众心中。在雪堰地区,当地人为感恩荣德生,特将一桥取名为“怀德桥”,将学校一楼宇取名为“怀德楼”。
(二)行利于家族之善
荣德生少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十五岁学《易经》,二十二三岁时为父选墓又研读地理书,“非得如卦之地不可”[4]。荣德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记述,他“阅堪舆典籍,不止数百种”。看易学、懂风水的荣德生,吸取的不是歪路迷信之道,而是修养敬畏天地之善心。他曾述:“有缘无缘,时时示及,不可违天,不能违心,不能害人取利。如能以此助人,代天行道,亦有阴功。”[4]
1948年春天,国学大师钱穆应邀到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任教。有一次他与荣德生闲聊时,曾问:“毕生获得如此硕果,有何感想?”荣德生回答:“人生必有死,即两手空空而去。钱财有何意义,传至子孙,亦未闻有可以历世不败者。”而要保子孙延续、家族不败,在荣德生好友殷惟正看来,积金不如积德。荣氏百桥公司负责人贾茂青曾以不能为荣氏开源节流而感觉有愧。对此,殷惟正在《赠贾茂青先生序》中有如此劝慰:“持盈保泰,惟有散财为子孙积德……今茂青为荣氏干事裒多益寡,挹彼注兹,是犹乞洪水于河伯,而苏鲋鱼于涸辙也,为荣氏非为一身,何愧之有焉?且积德之胜于积金也久矣。彼积金者,不过为荣氏家室图发祥,其为谋也浅。而近而散财者,实为荣氏子孙培阴骘,其获益也深。”
积金不如积德,历史传承更多是人文的传承,而不仅仅是财富的显摆。财富身后带不走,精神却可以永远流传。这从荣家三代重德而无有缺德者,实可为鉴。荣德生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曾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说:“余与兄同心合力,靠思想勤劳耐苦,一味专心事业,为社会造福,非为自己享福。”荣德生铺路造桥的善德,对社会、家庭均有利。这样的善德,可为人生财富观之楷模。
四、“效”德
高树铮在《千桥会造桥记》文中有述:“(荣氏造桥)盖计八十有八座,费金二十余万,荣公与乡人各半任之,如遇地方贫苦无力者,则有千桥会独资成之。”荣德生造桥为什么多数要合资而建?为什么要组建千桥会来募集资金?为什么要成立百桥公司来承担造桥任务?其目的就是要促使铺路造桥获得更好的效应。
建于1934年的跨越蠡湖的宝界桥,当时号称“江南第一长桥”,图为1961年摄。(汤可可 提供)
(一)建立造桥资金募集渠道
关于为何要组织千桥会、百桥公司,有文概述:“各地桥梁毁坏倒塌,时有所闻。修建则限于财力,废置则影响交通。社会人士深知德老关心公益事宜,向伊筹资劝募者颇不乏人。积久德老考虑到建筑桥梁必须备有专门工具以及其它辅助器材,纵工具或可租借,而辅助器材所费亦属不赀,使用后东抛西散,浪费难免,且建造桥梁必需有专门人才,乡间一时未必即易物色。德老鉴于上述情况,因于1929年成立‘千桥建筑会’。”[6]据此可知,千桥会、百桥公司成立的原由是荣德生根据当时造桥需求广泛、造桥资金匮乏、造桥呈散建之状等作出的谋划。这无疑为解决造桥困难带来福音。
千桥会造桥,并非所有资金都来自荣家捐赠,而是由荣德生牵头向民间募集。鉴于造桥实际情况而言,其资金募集基本可分为如下三种方式。
一是荣氏独资。如宝界桥,由荣德生捐出亲友馈赠于他60岁寿礼的6万大洋,作为建桥经费。另有锦带、礼让、长治、久安、劝工、勤工诸桥也为荣氏独资。这些桥与荣氏所创申新三厂和荣氏所建锦园相关。
二是资费合募。其一为两方合募。如蠡桥,由荣德生与王尧臣合募3万元所建,双方各自承担50%;还有荣氏与造桥地方双方合募,如武进雪堰的周渡桥,造桥经费5000元,荣德生出资2500元,余由地方募集。其二是多方合募。如胡埭镇青云桥,造桥经费5000元,其中荣德生出资2500元,王耀祖捐资1000元,地方募集1500元。资费合募方式,在荣德生造桥中采用最多。
三是捐资补缺。资金先由造桥意向方自己筹集,不足部分向千桥会或荣德生求助。如大公桥是因振艺丝厂一名怀孕女工在乘船摆渡时不慎溺水身亡而起意造桥,振艺厂主许稻荪承诺出资但因资金不足而无力建桥,后多家同行工厂募集后仍然不够,遂向荣德生求助。同属此类的还有陈家桥、旺家桥、百妥桥、南庙桥等。
荣德生造桥不仅自己尽力,而且通过倡议、补缺、合募的方式,有效调动了社会人士、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拓展了造桥铺路的成效。
(二)建立造桥施工高效机制
百桥公司在桥梁设计、物资采购、施工质量三个基本环节,对提升效率和质量十分注重。
其一,桥梁设计。荣氏桥的设计由朱梅春负责。荣氏桥看多了会产生一个感觉:河道大小相近,桥梁形状基本类似,设计相仿。如雪堰地区的怀德桥就与无锡南长街的大公桥相似,又如怀陵桥就与南庙桥相似,再如呈彩桥就与孟村桥相似。这样不仅设计较为方便,也有利于施工,缩短时间。
其二,物资采购。百桥公司成立后,造桥物资和工具由其统筹采购和使用,所有钢筋都采用进口钢筋,所用水泥多数采用南京龙潭国产水泥,所用工具视情调配使用,体现出了内行操作、批量置购、统筹使用的优势,实现了节约成本与把控质量的有机结合。有时多桥同时开工,可实现有效统筹。
其三,施工质量。百桥公司造桥注重质量,“荣德生每躬亲度勘,如测量水流,探察泥质,试验桩木。兴之所在,何惮劳瘁,固不仅捐资助工而已”[6]。有些桥经历百年至今仍在使用,如大公桥、吴塘门桥等。1958年大炼钢铁时,双庙桥一度要被当地村民拆除桥栏、抽出钢管,因桥建得坚固,很难拆除,后得以保存下来。
(三)确立造桥三原则
动土造桥历来是大事,为了减少矛盾,保障建桥顺利开展,荣德生确立了建桥的三个原则。
一是一定要请当地有威望的人来洽谈。百桥公司造桥需要与当地协调关系,友好合作,有了当地有威望之人来协调关系,碰到问题就容易处理。
二是一般要在原桥位址进行重建。当时造桥事关风水,百姓极为重视。老桥拆除后在原址重建,不会引起反对。
三是千桥会只负责提供材料和建筑,人工费用须由当地筹集。黄巷乡龙塘岸村的怀陵桥修建时,人工费用就是按照当时全村人每家灶头的数量均摊的。荣德生认为:“修桥是造福百姓的善事,大家共同出钱出力,桥造好后才能得到大家的爱护。”
千桥会、百桥公司能完成百余座桥的建造与其高效的运营模式相关。资费通过千桥会募集,让更多锡商参与;桥的设计结构多数类同,可致设计快速,施工驾轻就熟;物资与工具的采购使用,由百桥公司一家统管,采购成本低,工具利用率高;坚持造桥三原则,避免事端发生,并使民众爱护桥梁。这种运作模式能使造桥呈现良性效能,也是荣德生社会责任感与智慧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荣德生铺路造桥的公益事业是民国时期的旧事,虽已年久,却痕迹犹存。江南的山水之间,依然传颂着荣德生铺路造桥的“四德”。
(作者简介:达平,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党群办原副主任,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员。)
栏目编辑:王魁诗
参考文献
[1]夏莲慧.忆荣宗敬老先生[N].锡报,1946-05-27.
[2]开原乡整顿路政志闻[N].锡报,1919-04-18.
[3]民国之无锡“城事”[OL].无锡闲话,2013-03-07.
[4]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M].1912.
[5]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6]过赓先.荣德生致力地方事业琐记[J].无锡文史资料,1996(32).
- 上一篇:高来东:荣氏兄弟企业经营管理探析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