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黄跃平 姚浩然 黄正平:遨游在蓝白世界 ——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兴

2025-08-26    

蓝印花布,一种来自海空基色蓝与白的民间工艺品,作为大自然的本色和赐予,历史悠久,全国各地都有,在江苏南通也已有近千年历史,名称也不断地更迭变化。在宋代,它被称为“药斑布”;明清时被叫作“浇花布”;民国时,又名为“老蓝花布”。蓝印花布的图案,要么白底蓝花,要么蓝底白花,看起来清秀淡雅,富有韵味。


30b9b070-cba3-4404-88b3-61d24f6c6e19.jpg

花样(王建烽 提供)

蓝印花布遵循传统镂空板白浆防染工艺,是将石灰、豆粉合成的灰浆在纹样纸板上刮浆后,通过“小青缸”上色,然后除去灰浆,形成带花纹的靛蓝花布。实际生产制作时,工艺流程又十分考究,主要经由选布、脱脂、裱纸、画样、雕版、上油、刮色、调彩、着色、下缸、刮灰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今年86岁的王振兴,在蓝印花布领域是一个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人物。1959年,王振兴即投身蓝印花布行业并逐步成为技术骨干。他主导制定的《南通市蓝印花土布企业技术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沿用至今。1995年,他创办正兴染坊,恢复传统“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工艺,有力推动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传承。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兴染坊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2012年,王振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家族三代构建了完整的技艺传承体系,开发的深蓝、中蓝、浅蓝复色工艺及文创产品畅销国内外。


王振兴和蓝印花布的故事,绕不开“传统”“传承”“传播”三个关键词。


一、尊崇传统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唐宋时期就已兴盛。南宋时期,出现了“药斑布”(也称“药斑蓝布”),成为蓝印花布的重要发展阶段。所谓“药斑布”,清《古今图书集成》做了解释:“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元代,松江地区发展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形成“纺—织—染”完整产业链,制靛工艺不断改良,分层染色技术已经出现。由于与松江地理相近,南通风气先著。通海地区因襟江带海地利所赐,土质、气候适宜种棉,明中后期迅速崛起成为苏北沿海重要的棉产区与土布之乡,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说。数以百万来自江南移民的通海棉农操吴语、守习俗,自成族群,传承下来一整套成熟的土布纺织染工艺,成为地地道道松江土布染织技艺的嫡传者。


明清时期,通海乡民以青衫蓝褂为传统风尚,普遍种植蓼蓝用来制靛。〔嘉靖〕《通州志》记载当时海门县的土贡靛青年达1000斤,而通州的多达3500斤。据老染工推算,如按照蓼蓝500斤,出产靛青50斤计算,通海两地每年上贡朝廷的靛青,所需种植蓼蓝就得收获45000斤。地方志所载“货之属”中,靛青被列为八类传统农产品之一。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制靛业发展,南通乡村集镇中的染坊也相继兴旺发达起来。如皋曾是著名的产靛之地,〔光绪〕《通州志》有“出如皋者尤擅名”的记载。靛农曾经流传这样的谚语:“一青、二蒜、三籽麻、四棉花”,足见当地经济作物中数种蓝最多,农家场边院后皆植蓝草以制靛染布。从如皋石庄一带运货来的靛青木船,到20世纪50年代每年仍达10余船次。


〔光绪〕《通州志》记载:农户于田头屋后种植一小块叫蓼蓝的染草,待到蓼蓝收割期,取其枝叶,沤制取靛,并置一小缸内储存,留着自己染纱、染布之用。这种来自通海农家自备染缸制作而成的青蓝布,旧称“小青缸”。该志还详述了制靛工艺:小暑、白露时节可两季采集蓼叶,取茎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形如淤土,故称“土靛”。染制蓝印花布,要先做靛缸,而新做靛缸,必须有老靛缸底下的靛渣作为发酵引子。所以,新办染坊放缸时就要找到老的靛缸里的靛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土靛缸就由二甲印染厂保存了下来。


靛青所染之布,一般称为“青布”,呈深蓝色。另有浅色,名“鱼白”“月白”。这种植物蓝染的颜色深浅,并不取决于靛青本身,而取决于下缸入染次数多少,次数愈多,成色愈深,从“月白”“淡青”到“大蓝”“又蓝”“红青”等,其中色泽青黑者,为反复10余遍套染而成。靛青染布,色谱丰富,色牢度高,且有防霉蛀与护肤功效,皆用作外衣、裤裙面料。明清时,通州二甲、石港,如皋石庄、袁庄,城郊陈家桥一带等皆为民间染业兴盛之地,所产青蓝布除供给地方民众衣被之需外,更是京庄、芜湖帮、灰坯帮布业经营的主要畅销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唯有尊崇传统,继承传统,才能做好民族的产品。对此,王振兴感慨良深。在回顾了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后,他又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传承蓝印花布传统技艺60年的风雨历程。


99766670-9f4e-4556-9174-91f23bcfe526.jpg

王振兴在染色,把布从染缸挑出来氧化。(王建烽 提供)


a332e0bb-594f-4bf2-9b8c-492ac7002a4e.jpg

印花刮浆(王建烽 提供)


二、黾勉传承


王振兴,1939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1958年参加工作,第一站并不是地方国营的二甲印染厂。对此,他淡淡地说道:“或许是与蓝印有着前世的宿缘,工作第二年就调到了这个厂,一干就是一生,成了终身的热爱和事业。”


二甲印染厂是在鸿裕染坊基础上创办的,这家染坊原来在本地和南通、海门有3个工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镇上10多家染坊全并到二甲印染厂,使二甲印染厂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连续拥有五代看缸师傅传人。


刚进厂的王振兴,被安排学染棉纱。隆冬时节,晨曦初露,他天不亮干的第一份活,就是挑一副大水桶,打着赤脚,穿过门市店堂,再过条马路来到大河的冰面上,敲冰取水,然后,颤悠悠地挑回厂里。由于穿着鞋子走在冰面上比较滑,所以有鞋不能穿,光脚踩着刺骨的寒冰劳作,一直到挑满20担水为止。紧接着,踏着上班的铃声,来到染色车间跟着刘仲康师傅学染棉纱。这种印染用的士林染料,需将烧碱和保险粉中和起来,颜料色谱不同,染色的温度也不同。


厂里化学染缸(士林染料)和“小青缸”(土靛缸)都有,而蓝印花布主要用“小青缸”印染。染出来的蓝印花布有三种:一种叫“一个蓝”;另一种叫“个半蓝”;最后一种叫“两个蓝”,简称老蓝、深蓝、双蓝。花型则有梅兰竹菊等各种样式。土靛印染的工艺核心在于染缸,王振兴抱着极大兴趣,跟着靛缸师傅曹金其学习看缸。


曹金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师傅,扳撬棍技术十分过硬。每天,师傅曹金其就带着徒弟王振兴做三件事:第一掀棚盖,随时察看靛缸苗水的颜色;第二学转缸,用标棍搅到缸里的苗水起靛花;第三看飞杯,就是用碗舀一小碗苗水,再用手指一点,看它上升的云片程度,就知道靛缸的状态如何了——春天苗水好的靛缸里发黄,叫菜花黄;冬天靛缸里的苗水呈马尿色,有点发红光,那样靛缸就是正常的。王振兴先在师傅身旁全神贯注地看着,然后师傅让他上缸,手把手地教,慢慢地王振兴就能单独操作了。


429ff073-82aa-4a91-8fd6-76faf2034add.jpg

蓝印花布复色壁挂(王建烽 提供)


在向曹金其师傅“学本事”的3年间,王振兴勤于动手,也善于动脑,总结出了一套看缸和维护的经验:靛缸要红得发紫,用标棍搅拌出来的靛花能像猫眼睛一样透明,就说明这个靛缸是优质的。放石灰水和露酒,是维护“小青缸”的关键,实则就是用石灰和露酒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若是比例失调,就会出现鸳鸯缸(即靛缸颜色出现色差)。还有就是染色时,手脚一定要轻巧,倘若落手重了,染出来的布就会逐步发红,最后上色率就没那么高了。就这样日积月累,王振兴把看缸这一核心技术学会了,还被评上“刻苦钻研标兵”和先进工作者。三年困难时期,县里安排新进厂的工人下放,但需要留一个技术骨干,以保厂里技艺不断档。由于王振兴技术全面,在三四十个新工人中,他是唯一被留厂而没有下放的。


王振兴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和每一位师傅都注意搞好关系,继续勤学苦练各道工序的业务技能。撬布一般要学三年左右,所以有个顺口溜“千天撬棍百天(拉)边,要学石头(只需)几袋烟(时间)”。王振兴就利用中饭以后一个钟头的午休时间苦练。后来,有次厂里进行技术比武,师傅们也参加了,第一名反而是徒弟王振兴。


“文化大革命”开始,有人找遍版样室每一个角落,准备把那些民间老艺术家们手作的老式花版当柴火烧掉。夜里,王振兴悄悄摸进厨房,把它们藏到砻糠房里。后来蓝印花布内外贸易兴盛起来后,他更是到处搜集各地印染企业的优质版样。有一次造访上海第二十五漂染厂,他看到质地更好的柿漆纸花版,心头一热:“能不能送我们几张?”没想到人家还挺慷慨,一送就是50多张,其中就有编号A427的“凤凰大圆”。


1972年,他在二甲印染厂负责生产技术,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第一笔外贸业务。当时,出口包装上要标明产品名称,王振兴觉得“老蓝花布”有点“老”,就根据产品工艺内涵建议改为“蓝印花土布”,上海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也表赞同。自此,印上“中国江苏南通”“蓝印花土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跨出了国门。当时手工制的窄幅为土布,而后来多是机织的宽幅,“土”字就已显得多余。令王振兴没有想到的是,当初自己的建议能成为代表国家出口的产品名称。


当时,制作蓝印花布在我国还没有行业技术标准,而王振兴对于制作工艺流程、技术要领、产品成色等已熟谙于心,相对于其他老一辈师傅,完小毕业的王振兴文化水平也稍高些。1980年,受南通地区经贸委和标准局委托,王振兴开始执笔起草《南通地区蓝印花土布企业技术标准》,历经8年,经多次修改,1988年由南通市标准局批准颁布为代号DB/3206W43-88的《南通市蓝印花土布企业技术标准》。二甲印染厂等企业申报江苏省优质产品(免检)和著名商标时,就是按此验收的。


传统蓝印花布只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厂里成立由王振兴领衔的复色蓝印花布研发攻关小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解决了复色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中容易发生色差、脱灰、脱版的三大难题,成功研制出远看有立体感,近看层次分明的复式蓝印花布,深受外商喜爱。


1995年,王振兴借了4只大缸,又借了1个工场,自己创办起正兴染坊。正巧,南通杜小建办的扎染厂有一笔蓝印花布的日本订单,交由正兴染坊来加工。那笔订单赚到1万多元加工费,王振兴因而有了“第一桶金”。为了让蓝印花布这朵民间工艺的奇葩得以传承和振兴,王振兴扛着这杆大旗艰难跋涉了30年。


如今,王振兴的3个儿子都已50多岁,一个也没有分家,只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办染坊不仅要投资,还要有骨干技工,所以,平日里一年到头大家不拿报酬,一口锅里吃饭,一起钻研,边学边干,全家每个成员都有主人意识和分工。大儿子负责刻花版,二儿子、三儿子负责染色。大儿媳那时在二甲印染厂做缝纫,没有刮过花,她就业余学刮花。后来订单多了,二儿子学刮花,在外面做服装生意的二儿媳也辞职回来做刮花。二甲印染厂改制后,大儿媳下了岗,就回到染坊全职做事。三儿子王建炜结婚后,因为三儿媳会缝纫,后来家里的缝纫就以她为主。经过多年磨炼,老王家儿子和媳妇能够颇为熟练地驾驭蓝印花布生产的各道工序,这使得他们生产出来的蓝印花布质量越来越好。


已经从大学毕业的小孙女回到家,也立志当正兴染坊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要把爷爷钟爱一生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下去。这令王振兴特别欣喜:“我的孙女从小耳濡目染,对蓝印花布非常感兴趣,我觉得她可以代表当前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作为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群体,他们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儿子儿媳也先后评上了省、市、区级的非遗传承人。


三、不懈传播


2cafd04d-540c-44a0-bae7-086df7e1639e.jpg

扎染台布《孔雀》 (王建烽 提供)


或许名字中带有“振兴”二字,就对振兴民族工艺多了一份深切和体悟。为了这,王振兴用了一辈子心血,直至今天,眼里仍放着光。


王振兴有一个日本老客户三鸡株式会社,老板久保麻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拥趸,很早就加入了日中友好协会。久保麻纱从中国专购纯天然蓝靛染制的花布,并以此作为卖点在日本市场获取大批忠实的客户。因为日本也有蓝染文化,而日本的纯天然蓝染因受到了化学染料的冲击已日渐衰落。日本民艺之父、美术评论家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中写道:“在日本本土已经很难得到正宗的草蓝。日本西南部德岛县目前拥有‘阿波蓝’,阿波的原野里,种植了一望无际的蓝草,叶子可以用来提取染料。染坊将其装在大瓮里使之保持适宜的温度,加入石灰后不停地搅拌使其发色。想发出好的颜色是需要高超的技巧的,古代甚至有过专门使蓝发色的工匠。”在书的最后,他不无诚恳地说:“无论是谁,稍加比较就能够知道天然的蓝色要美得多。所以,使用传统的阿波蓝染料的染坊,不会忘记在其招牌上写上‘正蓝染’和‘本染’的字样。这样,染坊的产品就会给人以正宗的感觉。”这正是久保麻纱内心深处浓浓的蓝草情结。


然而,日本德岛县全域面积也仅有全日本的1%左右,种植的蓝草是远不能满足日本“本染”行业需求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现实情况与日本有相似之处,真正的蓝靛一草难求,传统乡镇也很少有人种植。当时久保麻纱向王振兴表达了这一心愿,王振兴开始了艰难的寻蓝之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浙江中雁荡山山区发现了一个地块尚有靛田种蓝。于是,从农民手中买来“小青缸”原料,恢复了用蓝草植物作原料染制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


后来,久保麻纱把她所热爱的蓝印花布事业交到了侄女福原梨花手上,而福原也从姑妈和王振兴几十年的深厚友谊中,逐渐悟到了长辈对蓝印花布的深情,她一样也爱上了中国蓝印花布。2019年2月3日,由日本公益财团法人日中友好会馆主办,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后援的“中国蓝印花布展”在东京举行。精神矍铄的王振兴,携长子王建烽应邀到会,自信、熟练地向到会的日本官员、客商、大学生和中国留学生讲解国内采用自然蓝草植物、延续千年靛缸染制蓝印花布的技法,并展示正兴染坊生产的包括台布、衣服、杯垫、拖鞋、壁挂在内的各种蓝印花布产品。参会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踊跃选购,大街小巷刮起一股自然清新的蓝白风尚。而奔波一年用心操办这场展览的福原梨花,动情地对来访的记者说:“如果我女儿今后想投身蓝印花布事业,那么我会觉得非常欣慰。” 


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其中不乏外国留学生,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工艺美术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至。据统计,约有90所大中专院校组织学生到正兴染坊研学,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同时,王振兴还带着儿子们走出去,大力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6月,第六代传承人王建烽、王建勇、王建炜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了第一届蓝印花布非遗培训班。


如今的正兴染坊,已拥有“小青缸”组、“长缸”组等蓝印花布成套生产设备,由窄幅拓展为宽幅印染,将单面增加到双面印花,从单色发展为复色花布,把单一纯棉面料发展到丝、麻等天然织物,又增加了扎染,形成相对完整的民间印染工艺品系列。先后开发出了台布、门帘、壁挂、提包、鞋帽、围巾、玩具和床上用品四件套、三件套以及服装等共40多种高档工艺装饰用品和生活用品。花型图案既有古韵悠悠的传统纹样,又有简洁明快自行设计的现代花型,多达400余种。正兴染坊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景气指数逐年上升,销售量与日俱增。


(作者简介:黄跃平,南通日报社原记者;姚浩然,天津师范大学学生;黄正平,南通市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


栏目编辑:胡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