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周浩然 彭茵:元代淮安进士赵筼翁探考

2025-09-08    

元代在延祐元年(1314)恢复了乡试,次年恢复会试、殿试,史称“延祐复科”。延祐二年(1315),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大都皇宫举行殿试,最终录取五十六人为进士。这些进士不乏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如黄溍、马祖常、许有壬、欧阳玄、王沂等,淮安人赵筼翁也是其中一员。后世对赵筼翁更多是以延祐首科“五十六人”的一分子而提起,缺少关于其人其文的专门研究。元代重要的文学家马祖常、黄溍等都与赵筼翁有文学等方面的交流,对赵筼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延祐首科独特的文学和文化意义,丰富淮安地区文化史内容。


赵筼翁生平考


赵筼翁,字继清,延祐二年考取会试第五名,殿试考中进士,授泗州判官。赵筼翁是南宋丞相赵鼎的六世孙。赵鼎号得全居士,最后葬在浙江常山。〔康熙〕《常山县志》载:“始公南来,尝避地常山永年寺,故遂葬于此,子孙因家焉。今盖无几遗书谱牒。永乐十四年丙申,尽为洪水所漂,惟知元时有六世孙继清,即赵筼翁,为泗州总管。侨寓于彼,以继清推之,其在常山者为九世公。殁仅三百余年,而子孙衰微,墓已毁坏,如此亦可悲夫。”这段材料记载“六世孙继清,即赵筼翁”可以与元代许有壬等人诗歌中的“赵继清”之称相对应,据此可以推断,赵筼翁字继清而非维清,〔万历〕《淮安府志》和〔光绪〕《淮安府志》中,“维”字可能是“继”字的讹误。


4fd526c0-38a6-4782-bff9-afe50315f2ef.jpg

〔万历〕《淮安府志》关于赵筼翁其旧居的记载

赵鼎当年为奸臣秦桧迫害,避祸至潮州,当地人为他立了祠堂,故赵筼翁请求去潮州做官,寻求赵鼎的祠堂所在。〔乾隆〕《闻喜县志》载:“赵鼎,崇宁五年进士……谥忠简,……赵筼翁,鼎六世孙,延祐二年进士,官助教。”〔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载:“得全书院,在郡城,内名贤坊。元至正间总管赵筼翁建以祠赵忠简公鼎。”这几份材料可以大致描述赵筼翁的身世:他的祖上是山西闻喜人,宋末迁至山阳地区,后考取进士,曾在广东地区任职。关于他的住所,〔万历〕《淮安府志》记载:“坊镇擢桂,元时为进士赵筼翁所立,即旧居,今失其处。”书中上下文有关的地点有驸马巷、大圣桥、局巷,今天在淮安市淮安区仍有这些地名,故可以推断赵筼翁居所就在今淮安市淮安区的驸马巷、大圣桥、局巷周围区域。


赵筼翁好游山水,为官清廉。清代阮元的《两浙金石志》载:“元灵隐赵筼翁等题名,至正六年丙戌九月庚寅,闻喜赵筼翁、夏县樊益吉、安邑介好仁,因寻三生石同登。”这段文字记载赵筼翁和友人在灵隐寺寻三生石,并留下笔迹。今人宋涛的《元代杭州历史遗存》有石刻笔迹的图片,并记录相关版本信息:“在三生石,摩崖正书七行,字7厘米,文直书右行。”图片上所记录的文字和阮元所记载的文字相同,可以佐证阮元的说法。赵筼翁曾游历萧山、杭州,既有文章的创作,也有金石的痕迹,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情怀。《大明一统志》载:“赵筼翁守蕲州,有廉名。”〔嘉靖〕《蕲州志》载:“元赵筼翁,至正间任蕲州总管,称以廉能。”可以看出赵筼翁做官的清正廉洁以及他在任职各地时对山水名胜的游历和探访,显露出他对历史、民俗和民情的深刻关注。他的文章与行旅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素养,也与他作为一位清廉官员的形象相映照,正是这种深入民心的为政风范,让他赢得了民众的深厚爱戴。赵筼翁还曾兴建书院。据〔乾隆〕《闻喜县志》载:“上为董父庙,裴晋公湖园、赵筼翁董泽书院皆在此。”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有为董泽书院所作碑传传世。[1]由此可以看出,赵筼翁对家乡的关心和对教育的重视,也可以推测赵筼翁与虞集有文学上的往来。


赵筼翁的文学活动


赵筼翁的文集《覆瓿集》,虽然在〔光绪〕《淮安府志》中有记载,但在当代却已难寻其版本踪迹。尽管如此,我们仍可通过其他总集或他人作品来一窥赵筼翁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诗赋创作、文献评点两个方面。


887202b2-b35d-48d8-8af3-169368a1e385.jpg

阮元《两浙金石志》中关于赵筼翁灵隐三生石题名的记载


在诗赋的创作上,《全元文》卷1766收录赵筼翁《辟雍赋》《萧山县觉苑兴造记》《荥阳尹李公美政碑记》《释奠记事》《重建河南省堂记》5篇文章。清代陈元龙《历代赋汇补遗》记载赵筼翁《辟雍赋》一篇,《历代赋汇·宫殿》还编入了元人杨宗瑞、王沂、欧阳玄的同名《辟雍赋》,他们三人与赵筼翁为同年进士,清代阮元的《揅经室集·元赋青云梯三卷提要》载:“凡一百十一篇,盖当时应试之士选录以作程式者……王沂《辟雍赋》等二十三篇已载。”可以推断《辟雍赋》是当时进士考试的题目。《元赋青云梯》辑录了当时优秀的进士文章作为考试的范文参考。《太平御览》载:“《礼记·王制》曰:‘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是古代天子所设的大学,与礼仪、祭祀相关。赵筼翁文开篇将辟雍的设立上升到了宇宙元气的角度,说明了辟雍的正统和通圣,接着又论述了辟雍的教化意义,即“移风俗而厚人伦,庇民而尊主”。最后歌颂了当朝皇帝的功德,“我圣皇之有天下也,跨周涉商,超虞轶唐。以扬耿光,以风四方”,从历史的维度肯定了元仁宗的地位。赵筼翁的这篇文章,以其铺陈排比的手法、严谨的结构、通观古今的知识视野以及流畅潇洒的文本而著称,堪称科举考试文章的佳作。但因为是科举应试之作,在文风上难免过于庄正,辞藻有堆砌、晦涩之嫌,也与赋这一文体的局限性有关。在句法上,此文句式灵活变通,有三言、四言、六言、七言,诸如“辟宫峨峨兮辟水沄沄,圣功之崇兮圣德之醇”这样的句子,带有骚体赋的鲜明特色,体现了赵筼翁“祖骚变骚”的倾向[2],展现出他在文学创作上自我进步的追求与创新思维。


赵筼翁的《覆瓿集》,同年许有壬为其作序,许有壬《至正集》载《题赵继清覆瓿集后》:“同年赵君继清……盖学之固有者也……丙寅岁,在右司见其《覆瓿集》……诗凡六十余首,然后见其舂容寂寥之各适其当,而益知其学之固有而有能进也。”许有壬和赵筼翁是同年进士,他们同在朝中做官,彼此之间往来议论,在文中可以看出许有壬对于赵筼翁的文章和学识的赞扬。同为同年的黄溍在其《文献集》有《书赵继清诗集后》:“于是吾同年之在朝,行至大官者凡若干人,入则奉宴间,退又各有事乎其职业,独继清方侍班,而予以卑官备员冗从,得以暇日数过继清。继清亦大出平生所为诗文,相与诵咏之以为乐,余每爱其诗极清婉而骨气森然,评者但美其不事雕饰,殊不知吾继清非复异时东涂西抹久矣。”黄溍在文中评价了赵筼翁的为人,赞扬了他的诗歌,称其诗“清婉而骨气森然”,此句不仅评诗,也表明了赵继清为人的品格。在文中也透露出黄溍和赵筼翁的同年感情,二人相与咏诵,同时黄溍对赵筼翁的诗歌也有不同于他人的评价,指出赵筼翁诗歌创作的变化和不易。


赵筼翁还有对前代作品的评点。清代瞿镛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载:“《江文通文集》八卷(校元本),梁江淹撰。明嘉靖刊本。板刻清朗而有讹阙,又阙文多以意补字。冯巳苍氏以元人所钞赵筼翁本手校一过,乙改甚多,并录卷末……又录赵《跋》云:‘顷岁,余领国子学,阅崇文阁旧书,得《江文通集》,欣然曰,梦笔之验,其在是乎!录以示寺僧有成辈,咸愿刻之以传。’……至正四年良月初吉,中大夫蕲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赵筼翁跋。”赵筼翁曾任蕲州路总管,最后也卒于杭州。赵筼翁《萧山县觉苑兴造记》载:“觉苑,为江文通宅。南齐建元二年,文通之子昭玄,舍宅为寺”[3]115,与瞿镛所记的内容有所对应。赵筼翁对江淹多加赞誉,称之“伊昔文通,国之善士”[3]116。根据瞿镛的记录,赵筼翁对《江文通文集》有手抄校对本,而冯巳苍对他的手校评价不高,认为是“文理荒悖可笑”[4]。清人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江文通集》八卷,元赵筼翁领国子学阅崇文馆旧书得《文通全集钞》寄萧山旧宅梦笔寺。此本乃元僧弘济所录者,末卷中山《楚辞》后多歌词三首,流俗本所无,行间脱误字咸可考正,校过始知其佳耳。”而今天的版本研究中,瞿镛所记录的赵筼翁手校本同样有很重要的版本意义,很受重视,在今天《江淹集》的版本研究中有很高的文献价值。[5]


赵筼翁的交友和诗文交流


延祐首科在元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蒙元统治者治下首次恢复的科举考试,让学子文人有了进入朝廷中心的机会,而且仁宗延祐年间也被视为元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成为元诗前后分期的历史界限。这段时期内,元代诗人的诗歌酬赠、应答相当之多,诗歌的往来赠答、切磋成为元代文人交际的一种风尚,元代诗人将诗歌作为自己的“征友启事”,也寻求相似身份、地位的“诗歌圈子”,诗歌不仅承载传统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也成了当时文人雅集时文化交流的媒介。


40b33fea-4e22-47a9-a6f8-406bcb66cd2a.jpg

许有壬写给同年赵筼翁的诗(源自四库全书本《至正集》)


延祐首科考中的五十六人有着同年间的情谊和身份认同,彼此间的往来诗作众多。如许有壬诗歌《送同年赵继清赴潮州推官》:“五十六人同擢第,年来南北几升沉。潮阳合有文章士,吾子初无富贵心。驱鳄又当劳笔阵,化鹏谁信困蹄涔。君家自昔传清节,更要诒谋后视今。”[6]许有壬在诗首句就提及同年登第的五十六人,他们后来各赴不同的地方任职,仕途和命运也各有不同。接着,许有壬将话题转向赵筼翁,也就是本诗的意图所在,以诗送赵筼翁赴潮州做官。“吾子初无富贵心”一句,正如前文提到的黄溍在《书赵继清诗集后》中所表达的一样,许有壬在自己的诗中也赞美了赵筼翁的清正廉洁、不图富贵。许有壬又用韩愈在担任潮州刺史时“驱鳄”的典故,劝勉同年赵筼翁到潮州后也要有抱负、做一番大事业。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许有壬对于赵筼翁的赞赏和关心劝勉。诗歌互赠在元代成为文人之间重要的交际活动,同为“五十六人”的黄溍、王沂也曾作同题诗《送赵继清潮州推官》赠予赵筼翁。黄溍诗:“相国南迁有故居,理官高选出新除。承恩特与金鱼袋,访旧争迎驷马车。春入圜扉庭草暗,天低驿路岭梅疏。凤池不隔同年面,归及将花雁影初。”[7]王沂诗《送赵继清推官潮州》:“昔宋南迁日,更生望独尊。汉庭多侧目,湘水竟招魂。遗庙榕阴古,孤城海气昏。百年悲故老,昭代见闻孙。董泽新封殖,潮阳又拜恩。公侯终必复,风义凛犹存。北阙声名久,南图羽翮鶱。理官应暂屈,经术要重论。梅发连溪白,泷流触石喧。欲歌神燕喜,先要狱平反。碧漾椰浆美,丹明荔子繁。悬知闲木索,时为荐苹蘩。”[8]两首诗都是为赵筼翁赴潮州做官所作,黄溍诗中“相国南迁有故居”、王沂“昔宋南迁日,更生望独尊”都是写赵筼翁的家世背景,即赵筼翁祖上宋丞相赵鼎因被奸臣秦桧迫害避祸至潮州。赵筼翁至潮州后建得全书院,据〔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记载:“元至正间总管赵筼翁建以祠赵忠简公鼎,欧阳玄记:‘公绍兴间安置潮州,自号得全居士,书院故址今废。’”结合前文提到赵筼翁创作《辟雍赋》和在山西闻喜建董泽书院,都可以看出他对百姓的道德教化和教育的重视,这一点也与对他的“廉能”评价相照应。许有壬、黄溍、王沂三人为赵筼翁赴潮州做官所写的诗歌体现了赵筼翁与同年的情谊,再结合许、黄两人为其集作序,可以看出他们在文学上的往来非常频繁,也可以反映许、黄二人对赵筼翁为人、作诗、学识多方面的赞赏。


赵筼翁任职安陆县尹时,黄溍和马祖常曾有赠诗。黄溍《闻赵继清调安陆县尹》云:“慈恩塔上墨犹鲜,一别重来十七年。相见都门惊判袂,又闻泽国去鸣弦。素衣久出风尘外,青琐行依雨露边。跂马望君先数日,县花虽好莫留连。”[7]开篇两句先提及他们的同年之缘,可以推断出创作时间大概在延祐首科的十七年后,即元至顺三年(1332)左右。马祖常也有诗《送同年赵继清尹安陆》:“席帽文场里,于今十七年。白须俱满镜,墨绶独行田。鹈翼知吾刺,鸾栖觉汝贤。高才多晚达,未可叹迍邅。”[9]马诗和黄诗咏诵的风格不谋而合,开头都追忆曾经的同年登第的故事,感慨十几年来的艰辛不易,最后都表达了对赵筼翁的鼓励与期望。虞集也有赠诗《送赵继清令尹之官安陆》:“云梦开七泽,陪尾贯连山。为政烟尘表,吟诗松竹间。故人总华要,令尹独清闲。文学偏宜老,毋愁鬓发斑。”[10]虞集《道园遗稿》中还有《题赵继清诗稿》一诗:“礼乐三千字,才名二十春。绿樽清坐客,朱绂苦吟身。海日香浮树,淮云暖向人。同年多要地,早晚接朝绅。”虞集作为当时文坛有影响力的人物,多次写诗赠予赵筼翁,给予他勉励,既为赵筼翁的诗稿题诗,又为赵筼翁所建的书院作碑传,反映出虞集对于赵筼翁诗歌和为人的赞赏。这几则材料也是对于虞集文学活动和交游的补充论述。

总的来说,有关赵筼翁交游的研究,主要是同年与友人为他几次迁官所作的赠诗和为他的诗集、文集作序。由于资料缺乏,我们无法更深入地探讨赵筼翁的文学成就,但他作为延祐首科的进士,与同年“五十六人”产生了文学的联系,许有壬、欧阳玄、马祖常、黄溍等人为他所作的诗歌,既能反映他们对赵筼翁文字学识、为人品德的赞赏,又可以看出延祐首科的同年们的情谊,这也是延祐首科的特别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周浩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彭茵,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栏目编辑:计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