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音江苏 >>> 方志大讲堂

一条运河两水道,养育两岸逾千年

2025-02-05    


IMG_256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主讲内容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发端于先秦时期。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今扬州),城下凿河,引江水北行至山阳湾末口(今淮安)入淮河,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后世中国大运河的滥觞,江苏也因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秦汉统一王朝建立后,重视经营水运系统,决通川防,疏浚鸿沟,沟通济、汝、淮、泗等水道。其中,“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疏浚由姑苏(今江苏苏州)至钱塘(今浙江杭州)的水运通道。他还令赭衣(囚徒)三千人开凿由镇江到丹阳的曲阿河(今江南运河镇江段),即在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浚江南运河。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开挖茱萸沟,西接邗沟,东达滨海地带,以收鱼盐之利,有人称之为“东邗沟”。


隋唐时期大运河江苏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手工业中心等逐渐向南中国转移,为确保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一体化,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需大规模地开挖、整治联系南北方的大运河,推动全国性大运河运输网络的形成及航运繁荣,当然其基础是过去历代开凿形成的局域运河。隋唐时期的中国运河网络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五段组成。其中,通济渠自洛阳(今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城西开始,引谷、洛二水过城南,东北经偃师,至巩县洛河口入黄河;又自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的板渚引黄河水东南入汴渠,至浚仪(汴州,今开封);又东南行,经今河南杞县、睢县、宁陵、睢阳(今河南商丘),行古蕲水旧道,经夏邑、永城、安徽省的宿县、灵璧、泗县,在今江苏盱眙淮河北岸(古泗州城遗址)入淮河。今天在宿迁境内还保存有通济渠的部分遗迹。


IMG_259


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西抵长安,北通涿郡,南达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沟通了海、河、淮、江、钱塘五大水系,流经今天8个省、市,连接华北、黄淮和长江下游三大平原,形成以长安、洛阳为轴心,以黄河为基干,以洛阳为起点,向东北的永济渠、东南的通济渠辐射的“y”形的庞大水运河网。发达而完善的运河系统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功能主要是“交通运输”,离开这个核心视角,就无法真正认识大运河。“交通运输”乃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依靠“交通运输”,人类才能走出“孤岛”状态,从而实现人、族群、生产原料、技术、物产、思想乃至不同文化与文明的流动、分享、合作、交融、创造,否则人类文明不可能有进步。在古代,最便捷、最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就是水运。这是认识大运河最重要的视角。


IMG_260


作为古代超级水利交通工程,大运河在千年岁月中,一直承担着沟通南北人员、物资运输和文化流动的大动脉功能。进入工业时代,社会主流运输方式发生变化,内陆水运整体呈现下滑趋势。1901年,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千年漕运史的终结,确实让大运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如今,大运河虽然不再是南北交通的主流大动脉,但并不说明它只剩下文化遗产功能。在现代货运上,水运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凭借其低成本、低能耗、高载量的优势,尤其在大宗物流运输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层面对开凿运河的便利性及建设全国性水运网络的战略前景也获得重新认识。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2022年,大运河实现100多年来的首次全线水流贯通,为全线复航创造条件。如今,大运河全线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江苏段687公里,占78%。可见,大运河江苏段是全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不仅是国家水运主通道,也是江苏“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通行船舶达5000—10000艘次,全线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其中苏北运河是国家北煤南运和南水北调的黄金水道,苏南运河则是大宗建材、生产资料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


通扬运河贯通江苏扬州、泰州、南通三市,有两条,一条是两千多年历史的老通扬运河,一条是解放后新开挖的新通扬运河。两条通扬运河近乎平行。


北边的一条为历史悠久的老通扬运河,起于扬州市湾头镇,经宜陵、泰州、姜堰、曲塘镇、海安、如皋而达于南通,全长159公里,称通扬运河。为区别于新通扬运河,也常称之为老通扬运河,据《江苏省志·交通志》记载:“老通扬运河(古运盐河)全长194.4公里。”。如皋古运盐河开凿以来,虽然路线、名称都略有变化,但作为运河功能始终未变。古运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线,为历代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如皋历史上有“金如皋”之称,而如皋的富庶主要来源于盐业经济。如皋所产的盐叫“吴盐”(起源于吴王刘濞煮盐),洁白如雪,备受推崇。《两淮盐法志·历代盐业源流表》称:“蟠溪煎盐区为两淮、江浙地区煎盐之始”。历代以来,从如皋场沿邗沟运盐至扬州包装转销全国各地的运盐船,络绎不绝,因此如皋集聚了较多的人口,运盐河沿线产生了较多的城镇。古运盐河哺育了百姓,成就了大运河文化带如皋段的兴盛和繁华,是如皋真正的母亲河。


IMG_261


2000多年来,古运盐河也催生了如皋丰富的历史文化。首先是盐文化,包括煮盐技术、盐运、盐政(唐代如皋场为我国有盐务行政建置之始)、盐税、盐商等。其次是建筑文化,沿途的城镇因盐而兴,留下了丰富的民居、城池、铺市、庙宇等建筑遗产,城内有残存的汉河(内城河迎春桥段)、水绘园、定慧寺、东水关、东大街等,城外有隋唐古墓群、蟠溪、邗沟铺,以及沿线东陈、丁堰、白蒲等古镇的老街区。


IMG_262


第三是人文遗产,唐代日本圆仁和尚过如皋留下“水路左右,富贵相连……”记载。宋代教育家胡媛、词人王观、文学家曾巩,明代抗倭英雄邱陞、明末清初才子冒辟疆、以及民国沙元炳等一批名人为如皋留下了优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


2018年,如皋被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规划核心区,保护挖掘好大运河遗址,应充分利用如皋历史文化特色,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可视为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核心轴。在长达2400多年的运行历程中,它在国家统一、南北经济发展、多样文化交流、城市集镇成长、中外商贸流通等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中央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略,不仅将充分发挥大运河沿线巨大的交通运输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还能赋予运河沿线城市线状文化空间的联动分享价值和新型人文经济产业协同创造价值。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大运河,也必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