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徐州老城的文化脊梁
燕宪俊,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徐州市史志学会理事、徐州市古籍文献研究会理事、云龙书院地方文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主讲内容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1932年发表的《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中,总结了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使用了“南北中线”的说法。梁思成1942年编写、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则在论述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时,开始使用“中轴线”一词,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自梁思成提出北京中轴线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就开始探寻北京中轴线的起源和演进。除首都北京之外,古都西安南北中轴线,从南向北各段分别为长安路(含南关正街)、南大街、北大街、北关正街、未央路。河南开封、洛阳等地也都是对称非常工整的城市。
北京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及成功申遗,也为古城徐州提供一些思考启示。在“五省通衢”的徐州老城,也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就是现今的彭城路,以城北正中的原西楚王宫遗址(今彭城壹号)为端点,向北延伸至牌楼和黄楼,直至故黄河;向南延伸至古迹文物众多的云龙山第一节山头,全长约七里。这条历史厚重的中轴线近两年又被赋予了一个时尚的名称“彭城七里”,被划分为7个更新单元板块。这条起于云龙山第一节山头,以彭城路为中线,讫于故黄河的南北文脉中轴线,自南至北串联起了下园墩遗址,云龙山兴化禅寺和放鹤亭、黄茅冈,乾隆行宫(徐州博物馆)、土山汉墓,戏马台和户部山古建筑群,城隍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钟楼、鼓楼遗址,西楚故宫遗址(今彭城壹号商业区),文庙,黄楼、牌楼等多个历史文化节点及遗迹遗址,涵盖了楚汉文化、黄河运河文化、苏轼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等。
一、徐州老城文脉中轴线的形成
“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素有“北国锁钥,南国重镇”之称。徐州老城区是一座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2597年建城史的文化重心区域,而徐州作为诸侯国国都的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
明代洪武徐州城,周长九余里,墙高三尺三丈,宽丈许,护城河宽、深各三丈。城堞2638堵,城门四座:东曰河清、西曰通汴、南曰迎恩、北曰武宁。
明正统三年(1438年)修成的《彭城志》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徐州志书,亦是现存版本最早的抄本徐州志书。《彭城志》第一卷“形胜”部分这样记载:“徐居南北之冲,当承平时足为富庶之郡。昔南北分裂,而为必争之地者,以形胜足恃也。今观其山川险固,城隍竣整,诚天造而地设者。故苏文忠公谓其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其战守之备以与城相表里,虽有十万之众无所用之。由是而观,则徐之形胜可知矣。”
“徐居南北之冲”,徐州为南北襟要,“山川险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面阻水”,“汴、泗为池”,汴水、泗水成了徐州城的天然屏障。“城隍竣整”,表明保护徐州城的设施城墙高峻,城内街道和建筑规划整齐俨然。
此部《彭城志》第一卷“城垣”记载:“旧志云历代修筑,之由无所考。按史记唐尧夏殷以其地封大彭氏,故曰彭城,则城池之设当始于此。项羽亡秦,号西楚霸王,都彭城。高帝封弟交为楚王,亦都于此。则城池当益宏壮矣。自此之后,或为州治,或为镇路,城池之设,历代不绝。”徐州建城的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左传》鲁成公十八年(前573),宋将鱼石入彭城,距今已有2597年,是江苏省建城史最早的城市。
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就描述过中国理想都城的规划范式。从汉朝到唐朝,一直认为北边是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全城最北边的位置都留给了皇城。徐州虽算不上皇城,历史上曾长期作为诸侯国的国都,其历代城市建设也是把最重要的城北正中位置设为王宫、州署或府署所在地。战国时期宋国迁都彭城,秦末楚怀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继之又成为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的国都,徐州作为国都的时间达五百多年之久。
明弘治本(1494年)《重修徐州志》卷一“公署志”:“州治在城北正中,即楚怀王故都地,项羽都彭城,厅事亦在此,至宋犹传郡治有霸王厅。元末废。”
从明弘治本卷前郡城图上可以看出,城北正中为州治,其前为鼓楼,鼓楼前有一条大街直抵州城南门,即州治、鼓楼、南门在同一直线的一条街上,而这条街恰好形成了徐州城的一条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东的徐州卫等建筑与中线西的钟楼等建筑大致呈对称之势。从郡城图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受西来的汴河和北来的泗河的制约,整个徐州城池以南门所在的一条东西直线为直径,向北面沿着汴河和泗河展开布设,呈现出了一个近乎半圆的形状。中轴线北端向东不远处就是汴泗交流遗址。
即便从明朝算起,这条中轴线也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了。这条中轴线最早形成的时间似乎难以确定,然依据州志中所云“州治在城北正中,即楚怀王故都地,项羽都彭城”,徐州城中轴线的形成时间或可往前推至“楚怀王故都地”的秦朝时,或许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明嘉靖本《州治之图》中,城北正中为州治,州治前为鼓楼,向南为一条大街直抵南门外;北门外汴河上有一座桥名叫云集桥,而这座云集桥则正对着州治的北门、南门及鼓楼,向南直抵州城南门的那条大街,故可以推测,此南北中线或可越过汴河向北延伸。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突出特色是以城市中轴线及建筑表达对城市及社会的人文理念。徐州城内中轴线以东有先师庙、儒学、徐州卫、永福仓、彭东书院、卧佛寺和城隍庙,而中轴线以西则有按察分司、公馆、钟楼、军器局、彭西书院、东察院和西察院。中轴线东西两侧建筑布局严整,其中不少建筑以这条城内中线为轴线呈对称之势,真可谓“城隍竣整”;而州治(北门、南门)、州治前的鼓楼及城南门则处在中轴线之上。
在同治本《徐州府志》卷首“徐州府城图”里,这条中轴线自北至南依次被命名为鼓楼街、中道街、南门大街,而徐州府署、鼓楼和城南门则在这条中线之上。而在淤黄河南岸几乎正对着鼓楼街则出现了牌楼的图标。
清同治本《徐州府志》“府城图”鼓楼街上的府署、鼓楼
彭城路北段原府署前鼓楼遗址位置
清同治时期的徐州城中轴线鼓楼街,民国时期曾被称作中山街、公明街,解放后则被称作彭城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鼓楼风物》一书中,收录了一篇夏凯晨写的文章《鼓楼与鼓楼区名称的由来》,文中说道:“在明代和清代的徐州府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鼓楼的图像和其所在的位置。它的北面是徐州府衙,东边是文庙,和徐州府衙同处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可见其重要性。”
二、徐州老城文脉中轴线上的文化古迹及遗址
自云龙山第一节山头至故黄河南岸的牌楼、黄楼,沿今彭城路一线,形成了一条南北历史文脉中轴线,中轴之上及中轴东西两侧的人文古迹众多,从南到北的主要有下园墩遗址,云龙山石佛及苏轼文化片区(兴化禅寺、东坡石床、放鹤亭及黄茅冈等),汉代采石场、乾隆行宫(徐州博物馆)、土山汉墓,户部山戏马台和明清古民居,城隍庙,大同街钟楼,彭城广场城下城遗址,明代鼓楼遗址,西楚故宫遗址(今彭城壹号商业街区)、文庙,牌楼和黄楼等。
下园墩遗址
1955年5月发现的下园墩遗址,位于今之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及周围地段,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延续的时间很长,上层已经到了商周时期。龙山文化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距今约4300年左右。因此,下园墩龙山文化的创造者是徐州城市的直接先民。
2.云龙山大石佛及苏轼文化片区
云龙山是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兴化禅寺初名大佛寺、石佛寺,唐朝开元年间缘北魏大石佛修建兴化禅寺。历经魏晋至今,曾有大雄宝殿、济公殿、钟楼、藏经楼和宝塔等。其中宝塔毁坏,仅存塔基;较出名的是北魏时期的大石佛,为释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约三丈二尺。
据《当代江苏佛教》载:“正平元年(451),北魏拓跋焘率30万大军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戏马台一带,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闲暇,用兵器依崖而凿,时只雕一佛头,方面大耳,法相庄严,人呼佛头岩。”“石佛朝云”在明弘治(1494年)之前就已成为“彭城八景”之一。还有唐宋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依峰走势雕刻的各种坐骑、各式佛教人物错落布置其间,现存题记年代分别为唐开元二十二年(743)、乾元三年(760)、元和十三年(818),宋政和七年(1117)。这些佛教摩崖石刻造像年代久远,规模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在华东地区较为罕见。
此外还有北宋苏轼好友张天骥的放鹤亭,苏轼醉卧的东坡石床,苏轼与朋友一起“醉中走上黄茅冈”的黄茅冈,以及饮鹤泉和招鹤亭等苏轼文化景观。
3.汉代采石场
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位于云龙山北坡。清理出汉代采石坑68处,其中已采的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 墓葬2座。整个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采石场遗址有露天石坑,在开山取石的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石走势、岩石裂隙及山石的纹理等自然条件开采石料。开采的石料长1.2-3米,宽0.7-1.4米。
2004年发掘采石坑
4.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
环绕戏马台周围的户部山民居群,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虽历经变迁,至今仍保留下来10处院落,已经修复的有崔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等院落。李蟠状元府正准备修复。这些院落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其中崔焘翰林府大客厅是徐州地区仅存最能代表徐州区传统工艺特色的砖木结构厅堂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户部山古建筑群文保碑
研究者指出:“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精致灵巧,建筑风格承南袭北,南北兼容,是明清时期徐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5.明代钟楼和民国大同街钟楼
明代钟楼:
明洪武七年(1374)始建,明天启四年(1624年)河水陷城,被泥沙所淤。明初建于中轴线以西的钟楼在历史上存在250年。翻检对照几种《徐州志》城图上所标注的钟楼,其位置在徐州城西门内北侧,大致位置应该在今淮海西路中国银行附近。
民国大同街钟楼:
根据1934版《徐州游览指南》和1934年2月1日《中央日报》两个确凿史料,可以确定民国时期在徐州大同街中段所建钟楼的建筑时间:1933年秋开始兴建,次年一月底竣工,并已报时,春二月初举行竣工典礼。此楼在上述两个史料及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铜山县城图中皆被称作钟楼。楼高18.8米,四面五层,底宽顶窄,塔式结构,平顶。门窗结构为西式风格,建筑面积约为120平米,是当年徐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用以报时及观望东南西北四区火警。如有火警,则先打楼顶悬挂的“乱钟”,一响表明火在北部、二响表明火在西部、三响表明火在南部、四响表明火在东部。市民听到钟声之后,便按钟声指示区域前去救火。建成之时,应在楼顶悬挂了大铁钟,并在五层墙面安装了机械时钟。
6.徐州鼓楼遗址
清道光(1830年)本《铜山县志》:“鼓楼,在府治前,明洪武七年(1374年)知州高玉琳、指挥严渊、蔡祥、知事马良建。天顺元年知州宋诚改建大楼。万历初知州刘顺之重修。天启四年河水陷城,淤高于门,因辟其上层为南北道。”同治本《徐州府志》:“……前有圣谕亭。嘉靖二十二年知州王重贤建,后圮。清道光二十八年,修复故制。”民国《铜山县志》:“鼓楼,于光绪七年(1881年),知府曾广照倡率县人张大烈捐资重修。”鼓楼前修建“圣谕亭”,既突出鼓楼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显示官府严肃政事的旨意。鼓楼自1374年建成,至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期间重修重建不少于9次。
在明代和清代的徐州府城图上,标有鼓楼的位置,其位置应该在今天苏宁广场西门稍南一些的彭城路上。建苏宁广场时,在地下发现了明代的鼓楼遗址为砖石结构,保存高度3.1米。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2024年初,在原徐州二中文庙街区南入口异址重建的徐州鼓楼,已对外开放。
1937年6月全面抗战前,南京金陵大学教师孙明经进行了一次“战云之旅”,拍摄了徐州鼓楼。这时的鼓楼分上下两层,底层基座是拱券式砖石城台,城台下为拱券形门洞,基座上二层建楼,南面前脸为一座精美的牌坊。覆檐下是匾额,上题“江北第一楼”五个大字。
中轴线上原鼓楼街上的徐州鼓楼,1937年6月8日孙明经拍摄
7.黄楼
黄楼是苏轼在徐州留下的标志性建筑。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二月动工,八月十二日建成,历时半年之久。全楼涂以黄土,故称“黄楼”。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土克水,为黄色。苏轼筑此黄楼,包含着永远克制水患的意思,既寄托了苏轼的希望,也反映了徐州人民的心愿。
据地方志记载,金代末年,黄楼还矗立在东门城墙之上。元明时期,黄楼已移至地面,仍在城东北隅。清代曾多次重修,虽然规模较小,但大体格局不变,并在地面上增加了平台和石栏。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拆除。1988年10月,徐州市有关部门又在离原址不远的故黄河岸上,重建了一座350平方米的新黄楼,仍是仿宋建筑,双层飞檐,丹柱黄瓦,十分壮观。“黄楼赏月”已是徐州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胜之一。
三、徐州老城文脉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开篇强调:“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徐州文脉中轴线地处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厚重、文物设施繁多,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徐州老城南北文脉中轴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中为尊”“天人合一”等蕴含古人智慧的哲学思想。徐州中轴线包含了两千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居中不偏”和“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特别是通过居于中轴线之上的西楚王宫、鼓楼等在城市中的独特位置及建筑等级的建筑,充分表达了封建诸侯国王权的无尚威严以及历代封建官府的赫赫威仪,展现了徐州先民们的智慧与气度,是承载着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
2.徐州历史文脉中轴线遵循了‘依山傍水’的理念。中轴线南端的云龙山与穿越徐州城的奎河以及中轴线北端的故黄河,共同串联起了楚汉文化、军事文化、苏轼文化、宗教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山水文化等几种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文化与自然、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的整体性。徐州中轴线不仅串联绾起众多文物古迹,更清晰地构建了一个徐州文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
异彩的西楚文化和永恒的汉文化汇集南北文化之大成,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基础。由于西楚文化自身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在徐州几乎“父老能言西楚事,牧儿善解大风歌”。汉文化肇端于徐州,兴盛于今天的陕西和河南等地,影响所及则扩延至中国以外,波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3.徐州中轴线展示了真实多彩的古代彭城和现代徐州,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态遗产。中轴线上的西楚故宫、戏马台等遗迹遗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古老彭城的文化自信。不仅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更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它是徐州历史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对徐州中轴线的保护、价值阐释,是建设徐州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一项重要实践,是徐州必须承担起一份重任。
- 上一篇:一条运河两水道,养育两岸逾千年
- 下一篇:国清寺遗址:从开发商手中抢回的重大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