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年鉴捉错 大有裨益

2013-02-04    

       校对是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工序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年鉴的社会效果。《镇江年鉴》已连续出版了9部,但每部年鉴都存在着校对上不应有的疏漏,每当读者指出校对上的一些问题时,作为编辑,愧疚感就会油然而生。为了提高年鉴的校对质量,镇江年鉴编辑部在内部开展了《镇江年鉴》(2000)文稿捉错活动。通过活动,全体人员受益匪浅,一致认为捉错活动对提高年鉴文稿校对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做法

        (一)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为了正确处理年鉴赶进度与保质量的关系,编辑部领导科学运筹时间,利用年鉴文稿送出版社审稿的间隙开展活动,规定“从年鉴送审稿送出版社审查之日起,至返回编辑部之日止”。根据以往送审期一般为半个月时间的经验,安排两个轮次,一周一轮。

        为了实现《镇江年鉴》在全国地方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保合格、争良好、创优秀”的目标,《镇江年鉴》编辑部精心组织捉错活动,成立审核组,制定方案,下发文件,规定捉错的人员范围、稿件范围、方法步骤、奖励标准和有关要求。规定“所有年鉴文稿编辑人员参加捉错活动,所有类目均为捉错对象;除自己编辑的稿件外,所有年鉴稿件均可调阅捉错;除有急事需急办外,其他可以延缓的工作一律暂停,集中精力,全力投入,把捉错活动作为编辑部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并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布置,郑重其事,营造工作氛围。

      (二)规范认定,“申诉复审”。捉错后的认错工作严格执行《〈镇江年鉴〉编写规则》(包含了有关国家标准)。捉出的差错,先由审核组两人小组按类目逐一认定,不能认定的由审核组集体认定。认定后返回责任编辑复核,凡责任编辑有不同意见提出“申诉”的,再经审核组讨论“复审”。通过“申诉复审”,“平反”了12个“差错”。整个活动最后认定差错387个,其中文字205个、数据26个、标点符号156个(2个标点符号差错按1个差错单位计,共312个),差错率为3.57/10000。

     (三)适度奖励,总结提高。依据适度物质奖励原则,就捉出的差错(字词、数据、标点符号),按认定数统计,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捉错活动结束后,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年鉴编辑部针对较为普遍存在的、需在编校工作中注意的一些问题,在字词、数据改错和标点符号改错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年鉴编辑部修订了《〈镇江年鉴〉编写规则》,并决定将捉错活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二、原因分析

        《镇江年鉴》的责任编辑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大部分是从事年鉴编校8年以上的“老手”,各个类目文稿都经过了较细致的编辑校对过程,最少也不低于4个校次,还经过互校阶段,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差错?

       (一)过分相信特约编辑。《镇江年鉴》所撰稿件一般都经过特约编辑审稿后上报编辑部,校样稿又返回特约编辑审核,一些专业术语、专用名词由于依赖特约编辑把关,而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如“筒仓群”错成“简仓群”、“乳胶”错成“胶乳”、“毒饵”错成“毒铒”、“非诉讼法律”错成“非讼法律”、“元”错成“万元”、“加力加公司”错成“加力公司”,等等。有一些标点符号的差错也原因于此。还有一些计算机录入时的差错,如五笔字型录入“减少耗铜量”的“减少”与“养活”都是UDIT键,“减少”错成“养活”;“依法补税”的“依法”与“贪污”都是WYIF键,“依法”错成“贪污”。以上这些类型的差错不低于20%。

        (二)视觉盲点客观存在。由于各责任编辑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智力差异、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校对时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也就同样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一个责任编辑连校数遍却不能发现很简单的差错这样一种视觉盲点,同时也潜在着另一责任编辑一校就捉出差错的视觉亮点。前者看到这种称为视觉盲点问题的差错时,往往会惊讶不已,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类差错不低于15%。

        (三)技术规格疏忽大意。一是省字号(也叫省年号)该用的忘了用,不该用的却用了;间隔号不该用的用了,该用的却用了点号。二是阿拉伯数字和汉字误用。三是计量单位不规范。以上这类差错约占12%。

        (四)校对过程相互依赖。《镇江年鉴》各类目的稿件,以前一直是责任编辑全面负责编校,校是非、校异同直至对红结束才交给互校者校对,这就必然会潜伏着一些差错。互校者只校一次,虽然校出一些差错,但一方面出于对对方多次校对的信任,另一方面即使存在着一些差错还是责任编辑负主要责任,所以校对往往注意不够。年鉴主编班子成员调稿校对,同样能发现一些差错,但出于对责任编辑和互校者的信任和依赖,往往细致程度不够;有时还会出现晕轮效应,认为责任编辑水平较高、工作细致,不会出现过多的差错,于是产生审核不细的情况。另外,即使经过责任编辑、互校者、副主编或主编的认真校对,也还会存在一些视觉盲点问题,这也是差错率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充分说明捉错活动的必要性。

        (五)编辑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责任编辑受教育和工作实践不尽相同,应该承认在责任编辑当中,语法和标点符号把握不准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但这类差错至多占15%。

        (六)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由于对再学习的问题重视不够,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了解不多,造成本无问题的现在却成了问题。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增收新词9000余条,对很多词语重新加以解释,而编辑部本身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学习,若凭经验则必然出错。甚至一些常用字,如“作”和“做”、“坐”和“座”等也成了捉错对象。还有用过去的经验感知新事物产生错觉,如将“联勤部”错改成“后勤部”、“训实”错改成“训练”等等。此类差错不低于8%。

三、主要收获

        (一)平衡了类目差错率,提高了全书质量。捉错前的稿件在捉错后按类目统计,差错率悬殊很大,最低的为0.35/10000,最高的为20/10000。捉错后的各类目稿件差错率相对平衡,提高了年鉴的全书质量。

        过去没有开展这项活动,不知道全书究竟有多少差错,捉错活动不但发现了如此多的校对差错,而且在编辑上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数据不一致。主要是文字和表格不一致,概况条目和记事条目不一致。二是与事实不符。如日本“飞鸟号”旅游船来镇一事,《口岸》类目与《旅游》分目在到港时间、旅游团人数等问题上都不一致。三是重复严重。类目(分目)之间的条目重复,如“镇江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条目在《邮政》分目和《信息化建设》类目中重复,“泰国公主诗琳通访镇”在《党政杜团》类目和《社会生活》类目中重复,“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视察金山寺”和“汪道涵参观金山江天禅寺”条目在《社会生活》和《党政社团》类目中重复等等;有的概况条目和记事条目内容重复严重;有的条目和表格重复严重。这些问题的发现,成为捉错活动成果的“副产品”,使全书的编辑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借鉴了各人之长,提高了责编素质。互校是一种相加效果,用一方的智慧发现另一方的差错,而后双方互相借鉴,但发现差错的范围较窄。捉错是相乘效果,用大家的智慧发现同一编辑的差错,发现的范围较宽。所以,捉错是校对的延伸和扩展。

         在捉错活动中,有人善于捉标点符号的差错,有人捉错别字特有成效,有人是捉数据差错的高手,有人捉语法错误可算一绝,有人既敏感疑点又敢于质疑,还有各编辑所学的专业都不同。人人各有所长、各显身手,融集体的智慧整合于每一编辑的每一个类目之中,互相校对变成了共同校对,大多数差错都难以逃脱。

        通过理性分析、总结归纳,找到了出错原因,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捉错经验。所有编辑互勉互鉴,个人所长由原互校范围扩大到整本年鉴,个人所短在人家的所长中得到弥补,从而取得相乘效果。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捉错活动大有裨益,编辑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 三)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规范程度。通过捉错活动,一些思想认识得到统一:(1)统一用首选词。如“唯一”改“惟一”、“撤消”改“撤销”、“帐户”改“账户”、“其它”改“其他”、“人材”改“人才”,等等。(2)统一了计量单位。如“万方”改“万立方米”、“亩”改“公顷”(“千亩……工程”仍用“亩”)、“市斤”改“公斤”、“3辆收割机”改“3台收割机”,等等。(3)统一了语法规范的有关方面。列举了27处语法错误,逐一进行讲述改正统一。(4)统一了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对312个标点符号差错进行“合并同类项”,对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和林穗芳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及杨权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出版物标点符号规范用法》,统一有关用与不用的标准、严与松的标准等。将以上这些成果编入《〈镇江年鉴〉编写规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年鉴编写的规范程度。

        (三)增加了情境压力,提高了学习热情。心理学告诉我们,态度是在社会环境和某种特定状态下产生的,要强好胜是人的本能。当第一轮捉错结束后,出现了捉错个数和被捉个数的差别,出现了差错率的比较,同时也出现了对第二轮捉错结果的期望值。于是,便产生了较强的情境压力。在这种情境压力下,态度本身的强度和明晰度提高了,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协调,内在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开发。所以,第二轮的捉错效果远远超过了第一轮。大家针对存在的校对和编辑问题,对照国家对出版物的要求、年鉴工具书的性质和《〈镇江年鉴〉责任编辑工作职责》等规定,一致感到,必须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镇江年鉴》铸成精品,奉献给全社会。

        通过捉错活动,浓厚了学习氛围,大家纷纷从各个方面为自己“充电”,整个编辑部出现了学习的崭新气象。一是一些编辑主动购书,学习语法和标点符号知识。二是掀起了电脑学习热,3名成员参加了计算机中级培训,并顺利通过省考;另有4名成员一有空就打电脑,自我巩固提高。三是邀请了市教委的老师来编辑部讲授语言文字规范。四是坚持了周三下午的业务学习制度。五是备课教学和撰写学术文章蔚然成风。六是拟组织到校对质量评比优秀的兄弟城市年鉴编辑部取经。

       由于捉错活动为以后的编校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特别是活动所激发的求知热情和活动所促成的编辑规范化,使我们自信地预言:《镇江年鉴》编辑质量和校对质量将不断步上新的台阶。

(作者为《镇江年鉴》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