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增强实用性 提高年鉴使用价值

2013-02-04    

       近些年来,我国的年鉴事业方兴未艾,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逐年扩大,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但是,在年鉴的实际发行中,往往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单位将年鉴或束之高阁、弃而不用,或陈放案头、作为摆设,年鉴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并未真正得到实现。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年鉴每年差不多,缺乏实用性和可读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年鉴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实现年鉴的使用价值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聚焦社会热点,着力反映出每年度大事、新事、要事

        地方综合性年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反映出每年度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大事、新事、要事,就是要记载那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新特点、新经验、新成就,力求给读者以启迪和教益,从而能客观地认识现实,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建设。因此,我们在编纂年鉴时只有真正做到大事不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才能使读者感到年鉴是“开卷有益”的读物,值得一读,才能发挥年鉴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实现年鉴的使用价值。比如《张家港年鉴》在“特载”中,就设有“张家港市十大新闻”一栏,在张家港市每年度各条战线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中,缜密地筛选出10条最具有社会影响力和重大意义的新闻,收录成“张家港市十大新闻”一栏。这些沿载下来的“十大要闻”,不仅集中反映了张家港市每年度的大事、新事、要事,而且犹如一个个醒目的座标点,清晰地展示了张家港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在反映一地大事要事的同时,对于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地方综合性年鉴同样不应该回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饰过。例如“集资款问题”、“企业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工资”等问题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已屡见不鲜,年鉴应如何记载这一敏感现象一直是困扰年鉴工作者的难题,也是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武进年鉴》1999年版的“信访工作”分目中,用了3个专题条目反映了“退休职工集体上访、“集资款归还”、“解决工资福利待遇”等社会热点、难点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这种“是即是,非即非”的态度是令人称道的,也是老百姓所欢迎的。

         当然,我们在反映每年度全市政治、经济、社会重点的时候,应该把握“三个特性”。

        一是把握内容的权威性。年鉴是政府的官方公报,又是今后续修志书的资料,所以在年鉴反映社会热点、政府工作重点时,必须坚持材料的客观、真实,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要对每篇材料进行有目的的整理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沉淀、过滤,收录材料中的精髓部分,保证年鉴内容的权威性。只有能使读者“信得过”的年鉴,人们才会经常去翻阅,去利用,年鉴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二是把握年鉴的时效性和信息性。年鉴是信息载体,是信息资料工具书,一部年鉴所含有效信息量的大小、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年鉴的编纂质量。只有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年鉴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所需,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年鉴工作者还应站在时代的前列,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化,用敏锐的眼光挖掘具有前瞻性、预示性的信息。比如《武进年鉴》1999年版,在框架设计和条目的编写上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将“房地产业”、“市场培育”、“建筑业”、“旅游业”等内容独立成篇,较好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三是把握年鉴特点和地方特色。反映特点,办出特色,是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生命线。我们说年鉴年年编,年年都应有所创新,这个“新”字,就是要求每部年鉴应反映出年度的特色和地方特点,这样才能受到干部群众欢迎。所以年鉴的编辑们时时处处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那些能反映时代特点、地方特色的人和事,加以收录整理。比如在《太仓年鉴》1998年版中增设了“改革论坛”类目,邀请11个部门和9个乡镇的领导谈改革,谈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出版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太仓年鉴》1999年版中,我们除用了大量篇幅反映市属企业改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外,还运用了大量统计资料、数据反映改革开放20年来太仓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比出了太仓20年来在国民生产、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

二、大力推进年鉴“官书、商书、民书”三位一体进程,充分发挥年鉴“鉴、咨、用”功能

        地方综合性年鉴不仅仅是政府的官方公报,而且还应该成为工商企业获取信息的“商书”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便览性资料的“民书”,只有真正做到“为民所需、为民所用”,年鉴才能有生命力。在全国第二届年鉴评比中获县级年鉴特等奖的《武进年鉴》、《张家港年鉴》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出色。在《武进年鉴》1999年版中,专设“武进投资指南”类目,内容有“武进投资项目简介”、“投资开发的政策规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性很强的文件,便于广大工商企业和投资者从年鉴中了解武进的投资环境,获取权威信息,抓住“商机”。此外,在《张家港年鉴》2000年版中,专设了“便民服务”一栏,为年鉴读者提供张家港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服务热线电话、张家港市人才流动指南、劳动就业指南、旅游服务指南、律师服务指南、职称考试指南、交通指南等27项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指南性资料,有效地提高了年鉴的利用价值,为年鉴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三、重视彩色图片和附录的作用

        彩色图片是一部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文字一样反映了一地的大事、新事、要事,反映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一定成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如果彩色图片安排得当、分类合理、设计新颖,一定会使整部年鉴增色不少,而且能达到图文并茂、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作用。比如《张家港年鉴》2000年版中,将153幅彩色图片分别归为“大事回眸”、“公仆形象”、“行业新风”、“企业风采”、“教育巡礼”、“乡镇新貌”、“个私经济”、“市场剪影”8类,生动直观地反映了该市1999年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及各行业的先进代表,提高了年鉴的生动性与可读性,使彩色图片与年鉴文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同样,附录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们将年鉴中一些“收之无类、弃之可惜”,又别具特色且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内容收入“附录”,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太仓年鉴》中,附录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每年度“各镇村委会名单”、“百岁老人名单”、“统计资料”、“高考本科以上录取名单”及一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太仓籍著名人士的专文记载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太仓年鉴》的可读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地方综合性年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最后的贵族”,广大的年鉴工作者只要不断地想办法、动脑筋,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突破,在保持权威性信息发布的同时,增加一些能“为民所用、为民所需”的可读性内容,那么年鉴这“昔日王谢堂前燕”,一定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年鉴事业之路也定能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太仓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