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读志用志借鉴历史开拓未来

2013-02-19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历来重视盛世修志,并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党历来重视编史修志工作,全国解放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编史修志进入了新时期,出版发行各类史书志书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地方志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重视历史经验的学习借鉴,不断从历史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读志用志,开发知识资源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史书和志书,博大精深,记载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闪耀着先哲的深睿智慧,饱含着往昔的成败经验和教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纵观历史,横看当代,凡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有作为的领导者,无不十分重视历史,善于学习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而志书不仅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沿革,还记述着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地理等资料,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人们治国安邦可资借鉴的教科书。历史可以使人睿智,知往鉴来。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后,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们应当十分重视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充分发挥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服务。

二、读志用志,鉴往知来的重要途径

  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需要研究历史。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却又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历史,就必须学习历史。志书是记载地方历史的重要载体,一般行文通俗易懂,利于历史的普及。学志用志,可以“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通过研究和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弄清现状的由来,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自觉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必须了解自己的祖国,对祖国的历史知之愈深,爱之愈笃。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5000多年来,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维护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的可贵性格。在今天,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就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在近现代的艰难奋斗历程,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才能坚定地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地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而斗争。

  坚持党的路线不动摇,需要懂得我国历史演变的基本国情和记取我国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总纲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它的根本立论基础就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基本国情。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特别是近代100多年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革命胜利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而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从历史的现状认清了这个基本国情,就把握了当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实际,就抓住了理解我们党之所以必须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的关键,从而进一步提高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坚定性。

三、读志用志,资政育人的重要方法

  借鉴和继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外历史知识。纵观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人类从社会实践中反复求索,在各个领域中不断开拓,凝聚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丰硕的文明成果。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从总结历史中借鉴和继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在我们这样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显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尤其应当如此。

  历史的启迪和教益是多方面的。勤于学志,善于用志,是摆在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勤干学习,才能积累历史知识;只有善于用志,才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历史为现实服务。引导青年、特别是各级干部勤于学志,善于用志,必将促使历史教育进一步根植于广大群众和青年之中。这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大为有益的。

(责任编辑 吴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