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志鉴研究

年鉴的发展贵在创新

2013-01-31    

         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无论是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还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阐述,无不闪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光芒。“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回顾中国年鉴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中国的年鉴事业“唯有改革,才能闯出新路,永葆活力;唯有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我从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年鉴创新问题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它方面的创新。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因此,探讨年鉴的创新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年鉴人思想观念的更新。只有思想上解放了,观念上更新了,才能开拓新思路,创新才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年鉴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作为政府办的刊物或图书,享受着计划经济的某些优惠和“官办”的某些特权,从而使年鉴人的思想观念严重地被计划经济所束缚。在确定其编纂行为和编纂目的时往往考虑计划的多些,市场的少些;考虑“官需”的多些,“民需”的少些;向政府要钱要物要人的方法多些,向市场要效益要人才的路子少些。尽管年鉴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发展思路,但从多年运作的实践看,年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往往是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思想观念没有更新。具体表现为:

       1.官办意识、政府行为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年鉴人的开拓与创新。由于是官办的,是政府行为,因此,机构是固定的,编制是限定的,工资有财政,出版有补贴,年鉴人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就相对淡薄。同时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在办产业、搞经营时又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

       2.官办意识、政府行为的思想观念,扼杀了年鉴人的读者意识、市场意识。尽管年鉴界极力呼吁要开拓市场,扩大读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危机”感,读者意识、市场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相当部分年鉴的框架结构,入编内容是脱离读者的,也没有市场卖点。

       3.官办意识、政府行为的思想观念,淡化了年鉴作为信息载体、传播媒体的功能,使年鉴趋同于方志与史书。年鉴界通常用“贵政、存史、教化”来概括年鉴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混淆了年鉴与方志、史书的关系,淡化了年鉴的时效性、时代感。

       因此,年鉴工作要开拓新思路,首先必须从“官书”、“史书”、“志书”的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信息意识”、“市场意识”、“读者意识”、“产业意识”,将年鉴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来发展年鉴,经营年鉴。

二、与时俱进,调整框架

        年鉴常编常新是一个老话题,年鉴要突出时代性、年度性和地方性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把年鉴当作文化产业来对待,因此,在年鉴的框架设计、条目的选择上还不能自觉地向市场靠拢,向读者贴近,没有从市场、从读者、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考虑“三性”,致使年鉴的体例表现为:方志体例,即以志书的编排结构设计年鉴的篇章结构;名录体例,即以机构的序列确定年鉴的框架,编排其顺序;政治、经济、文化体例,即以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设计年鉴的框架,将相应的内容往里填。由于受到框架结构的限制,使半鉴在入编内容上往往是重记事轻议论,详业绩略做法,重政务轻经济,重官需轻民需,重一次文献轻二次文献,重文字轻图表,降低了年鉴的“新”和“特”,拉大了年鉴与市场、年鉴与读者的距离。

        按照发展文化产业的方略发展年鉴,就必须使年鉴在内容上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市场、贴近信息。而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牟鉴现有的框架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破现有年鉴编纂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布局谋篇。长期以来,年鉴界非常注重规范化,即框架结构、条目编写、印刷装帧、开本大小,等等,都要求统一规范,否则在评比中便受到影响,从而使年鉴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年鉴的时代性要通过地方性表现出来。每一省市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在贯彻中央方针政策时都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年鉴就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谋篇,设计框架,通过展示地方风采来反映时代的发展。比如说,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结合江苏实际制定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了江苏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并以“一个总揽、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两个主推动力、五个主战略、一个根本出发点”概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展江苏经济社会的思路。作为《江苏年鉴》就应该以此为基准,进行框架设计,使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得以展现。

       2.按照读者需求的原则,策划出贴近读者的栏目。年鉴的读者有哪些,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年鉴策划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心中装着读者,时刻想着读者,从满足读者需求出发来策划年鉴的框架,年鉴才能贴近市场,才有卖点。从目前来说,年鉴的读者大致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党政机关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第二,科研人员与高校师生;第三,商务人员与大型企业的领导;第四,在年鉴上做形象宣传的客户;第五,一般的读者。对于这些读者的不同需求我们要做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3.按照市场需求的原则,设计出具有“卖点”的栏目。市场需求与读者需求是紧密相联的。这里不展开谈了。

        4.根据年鉴的信息功能,开辟一些信息眼、编织一些信息网。这既是年鉴性质、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年鉴赢得读者,赢得市场之关键。政务信息、经济信息、大众信息,如此等等,只要策划得当,有新意,就能吸引读者。

三、创新机制,做强做大

        思路创新是年鉴获得发展的动力,内容创新是年鉴赢得读者、赢得市场之关键,而机制创新则是年鉴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

        将年鉴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就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运作。因此,目前年鉴的组稿方式、发行渠道、管理模式、经营手段、分配机制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目前,年鉴的组稿方式主要是由单位统一供稿,来稿一般都刊用,编辑的主动性很小。这种组稿方式既扼杀了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限制了年鉴内容的创新。因此,要改变现有的组稿方式,形成一种多渠道、多形式的组稿网络,即具有权威性的资料、数据由权威的单位和部门提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编辑可以采访,民需资料可以多方搜集,以丰富年鉴的稿源。

       2.年鉴的发行渠道目前主要是通过行政,因此,发行量一般都趋于下滑。改变这种局面唯有按照市场的规律,开辟第二渠道。

       3.从管理模式来说,目前年鉴系统是多种多样,但主要是按行政管理的多,按市场运作的少。

       4.从经营手段上看比较单调,主要是依靠广告和发行的收入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和职工的福利。

       5.从分配制度上看还主要是大锅饭。作为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分配制度。国家人事部1999年出台了九条有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的新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行。因此,年鉴工作人员在劳动报酬上不能太多,多了会遭来“异样的目光”,会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就年鉴社本身来说,分配上的距离也不能拉得太大,太大了,也有矛盾,且政策上不明朗。

       如果树立年鉴作为文化产业一个组成部分的现念,按照文化产业的规律来运作,那么,年鉴就能做强做大。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年鉴无论是作为期刊还是作为图书出版,都属于新闻出版的范畴。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只是编辑出版方面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执行了新闻出版的行规,在管理机制与经营方式上别与新闻出版系统大相径庭。现阶段,要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将年鉴纳入新闻出版系统,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和调整,特别是获得期刊号,有经营权的年鉴社更应按照期刊的权限进行运作。

       2.调整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把年鉴做强做大。年鉴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数量与品种的多少只是一个参照系数。而质的提高与实力的增强才是年鉴发展与繁荣的根本所在。而目前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年鉴种类和数量的扩张中,出现了无序竞争和重复劳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使年鉴的“资源”被掠夺性地开发了。因此,年鉴界要按照十五大的精神,“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变现阶段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局面,走协作、强强联合之路,使年鉴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

       3.组建年鉴出版印刷有限公司,加大年鉴的资本运作。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