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续志对资料的要求 看年鉴资料的期完整性
年鉴、方志因学科属性不同,著述形式各异,表现在资料处理、取舍和利用方法上,既有许多共性,也有不少相去甚远之处。地方综合年鉴大多出自史志部门,从框架设计到内容记述等方面,都程度不同的为年鉴打上了史志学科的烙印。同时各地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连续编辑出版年鉴作为“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的工作来做,有的已写进年鉴的编辑说明中。应该说这是志鉴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年鉴作为续志的重要资料长编来进行编纂和积累的。从广义上讲,一切信息载体都是续志的资料积累,但作为其中重要的续志的资料积累年鉴,能为续志提供多大比例的资料,作为续志的资料积累还缺哪些,哪些内容的记述还有待于强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成为了摆在志鉴工作者面前急待思考、研究的课题。
一、点线面问题。众所周知,条目是年鉴记述信息的主体、实体,无论是综合性条目还是专题性条目,均为一事(一个主题、一个中心)一条,着重记述“新、大、特、要”信息,大部分条目属于点的范畴,是年鉴常编常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权威统计,面上的综合条目一般仅占20%~30%。年鉴一般设综述、概况等综合性条目,但也有将概况内容抽出设常规条目的,有的干脆将综合性条目砍掉,常规条目少设或不设,如此处理,既破坏了年鉴综合性条目、专题性条目点与面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关系,难免见木不见林,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也不能适应续志对面上材料的需要。志书的信史及资政、教化、存史功能来自于对资料的全面、可靠占有,其内容首先是“横不缺主项,纵不断主线”,要求资料全面、系统、完整,在此基础上以面带点、以事系人,点面线有机结合,才能寓观点于记事之中,揭示事物发展的兴衰起伏、利弊得失。因此,要求年鉴能够逐年积累准确的、各行各业的诸如综合性条目、综合统计表等面上的资料,这样才能使年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续志的资料库,提高年鉴资料入志比例。因此,我们必须在兼顾年鉴学科属性要求的基础上,在面上资料上狠下功夫。综合性条目的记述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加强、提高如综述、概况、各类目综合性统计表、有一定深度和层次的综合记事条目等内容的记载和比例,经过日积月累的堆积,才能达到年鉴为续志做好资料积累的要求,从而实现志、鉴资料有机接轨共享。切不可因为综述、概况等标题固定化,而忽视了固定标题下涵盖的按年度不断变化着的面上的实质内容。
二、一分为二鉴得鉴失问题。志、鉴的鉴得鉴失已是个有共识的老话题了。年鉴在记述成就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恰如其分地记述客观历史进程中的失误、存在问题,这无论对于改革不断深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是辑存史料为下届续志服务,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史学意义。方志要求贯彻“求是”方针,辩证地记述一地历史进程中的得失,这是续修社会主义新志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之一,也是志书“信史”资政、教化、存史等功能的本质要求和体现。回过头来看年鉴:从宏观上,对客观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岗失业,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急剧加大,公职人员腐败案件的惩处,社会犯罪率上升,道德水准整体滑坡,政府职能错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制约等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引发的重大案件事件,系统完整记述的还很少很谨慎;从微观上,具体到对某一事物、某一行业、某一件事,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热点的、易产生负面影响的事物深层次的内容,还不能较好地连续记载,往往只记头不记尾,如各地有共性的浓墨重彩地记述年度内有多少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开工建设,有多少下岗者再就业,投入了多少资金扶贫,招商引资会签了多少意向性协议等,但在后续年鉴中很难找到如上年度政府工程哪些受群众欢迎称道的,哪些是群众根本就不欢迎的政绩工程,下岗人员就业再失业、扶贫返贫的情况及其原因,招商引资意向协议有多少得到落实等等。大多年鉴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给读者的印象是歌舞升平。究其原因,年鉴绝大部分是政府部门编辑、出版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年鉴工作的领导就是现任执政者,记述失误怕领导有意见、通不过,或担心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怕犯舆论导向上的错误。年鉴的资料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又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左右,制约了年鉴一分为二鉴得鉴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削弱了年鉴为续志积累资料的价值。不可否认年鉴的鉴失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保存积累这类资料,有待我们去更好地探讨和实践。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年鉴准确全面地记述这些失误、社会现象和存在问题,不但说明党和政府有勇气有决心去正视、解决它们,而且能为执政者决策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资政信息,同时也增强了年鉴为续志积累资料的完整性。
三、年鉴资料缺失的问题。年鉴、志书记述的对象都是一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故有地方小百科全书之喻。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和做法:为了常编常新,在框架设计和组稿中对那些常规的类目或资料难征集、难归类的内容,往往撤并、取消,少记或不记,以突出特色条目,突出个性。在资料征集上,主要以职能部门、主管部门供稿为主,导致稿件内容部门痕迹较重,资料来源单一,极易造成没有扎口部门或主管单位但又客观存在的那些内容的缺门缺项。如文献资料(包括科技、图书、情报等文献资料)、信息产业概念下的完整记述(包括IT产业及市场、具体化了的互联网内容等)、不占主导地位的工业门类内容、社团(不含人民团体)整体情况和活动发展状况、市场(主要指中介、网络、婚介、翻译等隐形市场)内容、消费行为和生活形态、弱势群体和残疾人事业等等,这其中甚至还包含了目前正时兴的政治文明建设内容。这些内容在年鉴中往往过于单薄或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后续志也很可能档案里找不到,口碑资料星星点点,私人专著或行业信息载体里见头难见尾等等,加大了续志资料征集、考证的难度。故应当拓宽和加大年鉴资料征集的渠道力度,要更加强调年鉴类目设置和内容记述的完整性。
(责任编辑 缪小咏)
- 上一篇:方志工作者与地方志文化先觉
- 下一篇:期盼更多富有个性和灵气的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