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期盼更多富有个性和灵气的新方志

2013-12-26    


高淳老街(选自《高淳县志(1986—2005)》

        目前,第二轮修志正在进行中,本人翻阅了一部分二轮市县志书或志稿,初步印象是,二轮志书能继承首轮志书的长处,继承中有新发展,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格局雷同,篇目相似,叙说平淡,面面俱到,编排老套,缺乏亮点和生动。像这些年建设的新城市一样,有“千人一面”之感。当然,方志有种种严格的基本要求和必须遵守的规范,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改观,它的改革和创新,只可能是渐进的、局部的。因此,对二轮修志中出现的一些细微的改进或创新,都是难能可贵的,应该十分珍视。本着这样的思考,本文将介绍江苏二轮志书中的一些新的看点。
        由于自然在变迁,社会在前进,城市在改观,生活在多样化。因此,反映这些变化的地方志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也必然会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创造出新”是地方志与生俱来的秉性。从中国古代的方志编纂来考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大趋势。方志的内容,从比较单一的图经、地记、人物传,发展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并重的“一方全史”;方志的体例,由仿图经体、分纲列目体,演进到纪传体、三书体、编年体,变化的轨迹十分鲜明。
        方志的编纂理论,也随着方志编纂实践不断发展充实,到了乾嘉时期,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方志理论已趋于系统和完善。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在“进化论”、“新史学”和“民史学”等新思潮和学术方法的影响下,废除了旧志传统的“皇言”、“恩泽”,以及“八景”、“星野”之类的惯例,强调以“舆地”、“政典”为重,以记当地的民生、教育、工商等大事为要。以黄炎培的《川沙县志》和余绍宋的《龙游县志》为代表的一批近代方志,在旧方志的老树上绽发出新芽硕果。新中国建立以来,新方志的编纂十分繁荣,前辈们艰难探索,逐渐形成了新方志的指导思想、编纂体例、记述内容和方法。
        所以说,地方志从实践到理论不是一潭停息不流面貌平板的止水,而是一股不断发展创新的奔涌激流。

规范和创新结合

规范和标准并不拒绝创新,“规范”本身也包含极大的活动空间,不是束缚和限制。在这些规范的舞台上完全可以驰骋编辑的才华。应该把地方志的体例和规范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囿于固定的封闭樊篱。
        新出版的《宜兴市志(1988-2005)》采用的是目前方志界视为“畏途”,认为难以驾驭和统摄的“大编体”,全志分为城市名片、人与自然、城市发展、改革开放、经济纵横、政治文明、文化概览和社会建设等8个大编。最有创意当属开篇的“城市名片”,这一编包括中国陶都、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环保之乡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5卷,包括了传统门类中的工业、文化艺术、人物、商贸服务业等内容。按照“规范”和“标准”,这些内容上本不该合为一编,但宜兴的同志们服从于集中优势反映城市特点的指导思想,集合在“城市名片”这一将帅的麾下,是编纂者集思广益后大胆的匠心独具的安排。这一开篇的“城市名片”,使人有不落俗套、面目一新的新鲜感,使读者在开卷之初立即对宜兴的特点有所省识,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急于向下看的悬念。这种创造似乎是破坏了常规的“开端”,但又不违背方志“事以类聚”的体例。
        在新方志的一些指导性文件和规定中,对新方志所包含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志的“要素”作了必要的规范和说明,但这并不是对志书篇目的死板规定,更不是对排列次序的硬性规定和要求一律,而更多地是指新方志所包含的门类和主要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特点,根据编纂指导思想和体例篇目的设计需要,创新求变,脱颖而出。

有常中绽出无方
 
消逝的用具,蓑衣蓑帽钉鞋(选自《武进志》)

        地方志之所以成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形式,是因为其具有影响社会的功能和相对固定的体例。新方志的编纂在反映地方性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篇目,如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方言、人物等等。对于这些篇目,几乎各级各地的志书都有,标题篇名相同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赋于新的内容,包括新的选材,新的内部结构,便能在传统中焕发新的生命和光彩。同中求异,这便是古代文学家刘勰在《通变》一节中提到的“有常”和“无方”的辩证关系。他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文心雕龙·通变》)
        第二轮《高淳县志(1986-2005)》在“有常”和“无方”方面有独具匠心的创新。
        1.异类复合的做法。书中有民营造船与水运业一篇。造船是工业中的制造业,水运是运输业,按常理不能会合在一个单元里,但在水乡高淳,民间素有造船和水运的历史传统,两者密不可分,2005年全县农民收入的22.9%来自造船、水运业。类似的还有山东青岛《崂山区志》,在人物篇下特设名人与崂山章,河南《汤阴县志》设岳飞与岳飞庙编,也是人物与名胜异类复合的“通变”。
        2.“母子同位”的做法。书中有旅游业·高淳老街一篇。高淳老街形成于宋代,繁华于明清,历来是该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多年修缮打造,更成为当地旅游的必到之处,是高淳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片之一。旅游业是上位概念,老街作为旅游景点是其子项,是下位概念。在志书里,作者把旅游服务业与文物景点结合在一起,既彰显了当地旅游特色,也避免了标题的雷同单一。类似的还有《武进志》商贸服务业与商业专业市场编的设计。
        3.吸纳学术新成就的做法。在地方志书里都有方言一篇,一般都按上个世纪方言调查的体系,按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内容记述,大量的国际音标和专业术语,往往使常人望而却步,二轮志书中如果是这样重复记述,必然成了“鸡肋”。《高淳县志(1986-2005)》的方言篇,十分新鲜。该志的方言篇在前志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专家调查,重点记述20多年来当地方言的发展变化,从所记4章的标题即可窥见一斑:第一章高淳语言生活现状,第一节调查方法,第二节调查结果,该节包括母语习得、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期望、语言能力等;第二章语音变化,主要记述当地方言语音的变化;第三章词汇、语法,有高淳方言固有词汇、新词、礼貌语言,一种特殊的句式等节;第四章谣谚与歇后语,主要是对前志的补充。该志的方言篇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描述不同阶层的当地民众在不同场合使用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是动态的活生生的语言场景的再现,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描述,比方言篇常规的写法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和活泼灵动的内容。高淳的方言在中国方言中是有名的“异类”,他们这样编述,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学术深度。

共性里凸现个性
 
消逝的用具*摇篮、云桶和坐车(选自《武进志》)

        在新方志编纂中,普遍反映突出特色和反映个性是个难点,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等门类。因为政治活动和经济改革全国有统一布置和安排,要想凸现个性显然不现实。但在批阅志书中发现,只要注意因地制宜谋篇布局,关注更多的细节和变化,加上苦心经营,灵活思考,还是可以写出特点来的。例如,在政治部类中,通常是党委写“重大决策”,政府写“施政要略”,或曰这样做是为了突出执政党的决策作用和人民政府“为民执政”。可是现实中两者往往交叉重复、难分难解,党委往往既“决策”又抓落实,市长一般还兼市委副书记,党政之间,难分你我。最近看到有些方志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以“党政要务”为政治门类的篇首,分重要决策、重要施政和重要活动3章,将决策和施政合二为一,比较切合当前的实际。
        《宜兴市志(1988-2005)》,在记述上也有许多细节富于个性。如为百岁老人列出4张表,分别为1988年4人,最高龄102岁;1995年15人,最高龄105岁;2000年38人,最高龄107岁;2005年55人,最高龄106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老人的逐年增加,期望寿命的延长,都很现实地反映在这4张表里。该志的艺文卷,比传统的收录范围也有拓展,包括了碑刻、楹联、史志资料、宗谱等,特别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存目这一项,记载了国内外媒体对宜兴的新闻报道,这一新创的栏目更显出编者的匠心独具,令人叫绝!该志还根据县级市科技事业的特点,将科技卷归入经济编,反映出当地科技事业与工农业紧密结合的特点。
        这里还要介绍该志对“撤县建市”的记载。近二三十年来,许多地方撤县建市(区)、撤乡设镇、乡镇合并等十分频繁,但大都是例行公事式的平铺直叙,记上年月日,再附上一份国务院的批准文件,如此而已。《宜兴市志(1988-2005)》在建置沿革后设了“宜兴撤县设市”专记,记载了经济实力增强、非农人口增加、国家的有关政策、逐级申报、批准过程以及大会召开等,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宜兴撤县设市的原因和经过,使内涵有了深化。1938年,顾颉刚、史念海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周振鹤先生评论:“不仅仅是历数各个历史时期疆域变化大略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大概,但却不仅仅是一些地名的罗列,还比较系统科学的阐述疆域变迁的原因,政区变迁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论述了与疆域伸缩同时的民族变迁以及与郡县设置有关的人口迁徙等现象。”他认为,应“将地理要素作为政治体制一个组成部分。”与此相比,大多志书的建置沿革显得浅表简单,只是记了一笔流水账,只看到撤并的表象,而很少记述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和由撤并带来的其他问题。
        在《泗洪县志(1988-2005年)》的社会生活篇时尚一节里,有现代社会生活气息的条目:下海经商、飙车摩托、竞学武术、外出打工、志愿服务、富丽装潢、有事呼我、聚会舞厅、街头摸彩、穿松糕鞋、名片社交、享受超市、相约排档、男女搭配、美体瘦身、出行打的、短信留言、泡网吧、穿唐装、醉听MP3、唱响和谐、追捧韩剧。这些条目几乎囊括了二三十年来的时髦风尚,时代特点浓郁。
        续修《武进志》社会生活编儿童戏耍一节,则把我们带到了旧时和当代的儿童时代。该节的传统游戏一目,包括弹弹珠、滚铜板、踢格子、老鹰捉小鸡、抓雀子、摸死蟹、丢手绢、跳乌龟、抢坟墩、轧猪油渣、斗田鸡、笃(丢)砖头、滚铁环、捉知了(蝉)、斗蛐蛐(蟋蟀);新游戏一目,有变形金刚、奥特曼、小霸王游戏电子游戏,并附2007年武进婴幼儿主要玩县分类表。该志的社会生活篇还专门为淘汰用具列出一章,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几十种现已淘汰的家庭生产和生活用具。
        地方志是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地情各处有异,记忆也互不相同。但是,现在看到的一批地方志书或志稿,面貌相似,语言一律,尤其令人不满意的是官腔和八股文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表层和浮泛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珍贵价值的典型资料和“独家新闻”式的内容很难见到,历史上充满乡土气息和民间灵气的地方志失去了其作为地方生态文化的本真。可以告慰的是,我们也读到一些有创新的志书,犹如在茫茫草原上瞥见一枝艳丽的奇葩,使我们眼睛一亮,感到心旷神驰,沉湎其中。历史是凝固严肃的,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在不违背客观真实,保持传统体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有创新的研究方法、灵活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的记述形式来书写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