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江苏年鉴》框架结构设计的回顾与思考

2013-02-04    

        提 要:框架结构设计是整个年鉴编纂流程中的奠基性工作。文章对《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的变化及其缘由作了回顾,对现版年鉴的框架结构进行了“检讨”。

        关键词:年鉴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设计是整个年鉴编纂流程中的奠基性工作,是年鉴策划者的“头等大事”。省级综合年鉴的框架既不同于市、县(市)、区年鉴,更不同于专业、部门年鉴。但是,省级综合年鉴的框架往往对市、县(市)、区年鉴以及专业、部门年鉴的框架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部省级年鉴往往是该省各类年鉴的“领头羊”,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各类年鉴的关注。因此,省级综合年鉴的框架“责任重大”,必须精心策划、精心设计,以给其他各类年鉴做示范、做表率。今年是《江苏年鉴》创办二十年。现版《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是2002年第三次较大调整后形成的,其“与众不同”已引起同行的“浓厚兴趣”。2006年将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江苏年鉴》新一个五年之始。在酝酿、谋划新版年鉴之时,有必要对《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的变化及其缘由作些回顾,对现版年鉴的框架结构进行反思与“检讨”。

一、《江苏年鉴》框架结构三次大调整

         1.《江苏年鉴》的前身是《江苏经济年鉴》,创办于1986年。如同创办较早的几部省级年鉴一样,在初创阶段,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及《中国经济年鉴》的框架结构、体例,制定了《江苏经济年鉴》的框架结构。全刊由“江苏经济概况、重要经济文献政策法规、经济统计资料、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发展、各市县经济的新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概况、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新事例、经济专文调查报告专题资料、江苏经济大事记、附录”10个部分组成。随后,每年有所调整,但基本框架未变,直到1991年改为综合年鉴时,才进行了第一次较大的调整。调整后出版的《江苏年鉴》(1991年),取消经济专文和研究报告部分,增加党、政、军、法制等篇章,全书共24篇,主要有:江苏概况、大事记、文献选编、政治、法制、军事、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改革与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市县区概况、发展与改革中的新事例、企业与产品选介、附录。体例还是沿袭《江苏经济年鉴》,但已开始“向条目式过渡”

         2.《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第二次较大调整是在1999年。从1991年到1998年的8年间,《江苏年鉴》的框架每年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微调。如1992年,“增加了特载和抗洪救灾两篇,把原先的市、县概况篇改为按各省辖市单独列篇。全书除特载外,共34篇”。1993年,《江苏年鉴》改用刊号出版,设33篇,分别是:特载·文献、江苏概况、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党政·团体、军事·法制、改革·开放、农业、工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邮电、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财政·金融·保险、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社会生活、各省辖市、县(市)概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大事记、政策法规选编、企业和产品选介、附录。1994年刊设有35篇,“撤掉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篇,增设人物、开放与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篇”。1995年刊增设了“市场培育篇”,并对有关篇目的名称进行了调整,全刊共设40篇,分别为:特载、江苏概况、领导机关、人物、民主党派 工商联 人民团体、组织 宣传 统战、纪检 监察、军事 法制、改革、开放与开发区、农业、乡镇企业、工业、交通 邮电、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财政 金融 保险、市场培育、经济管理 社会服务、教育、科学、文化 卫生 体育旅游、社会生活、各省辖市、县(市)概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大事记、企事业选介、文献法规选编、附录。1996年刊《江苏年鉴》设43个栏目,“因《江苏乡镇企业年鉴》已单独出版,故撤掉乡镇企业栏目”,“增辟了新组建的江苏十大企业集团栏目和创刊十周年专辑”。并第一次在编辑说明中明确指出“《江苏年鉴》已基本形成栏目、篇目、条目三级层次的体例”。1997年刊保持43个栏目,增设了“重要文献、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工程建设”两个栏目。1998年刊设47个栏目,主要增加了“重大决策、重大成就、旅游、个体私营经济”4个栏目

        1999年刊《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在前两年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机构改革的实际,按照年鉴规范化的要求,作了较大的调整。增设了“改革开放二十年专辑”篇目,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篇目。全刊采用篇目、栏目、次分目、条目四个结构层次,共设16个篇目(类目)、68个栏目(分目)。

         3.《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第三次较大调整是在2002年。从1999年到2001年,《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相对稳定,只是篇目、栏目的数量有所增减。如2000年刊设16个篇目、74个栏目,2001年刊设14个篇目、60个栏目。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启之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对《江苏年鉴》来说,是创办的第16年,也是新一个五年的开始。因此,2000年下半年就开始酝酿《江苏年鉴》的改版。由于种种原因,2001年刊只对年鉴的封面设计、版式结构进行了改进,调整了纸张用料。《江苏年鉴》的外在形象有了较大改观,但内在结构基本未变。2001年底,在修改、讨论2002年刊《江苏年鉴》大纲时,正是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号召全国年鉴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引导年鉴向多品种、个性化、高质量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之际,为此,江苏年鉴的广大编纂人员在总结前十五年框架结构设计得失、吸取兄弟年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年鉴的框架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即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进行调整,以进一步体现地方综合年鉴的时代性、年度性和地域性。经过调整,2002刊《江苏年鉴》设19个篇目(类目)、68个栏目。19个篇目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专辑、大事记、人物、重要文献、省情概览、党政·群团、改革开放、经济管理与监督、经济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精神文明与文化大省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市·县(市)·区概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文献法规与规范性文件选编、附录

        2003年刊,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对有关篇目与栏目的名称作了修改。如将“民主法制建设”改为“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增设了“国防与安全”篇。全刊设21个篇目、75个栏目。2004年刊的篇目基本沿袭上年,只是将“精神文明与文化大省建设、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改为“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但栏目调整幅度较大,如“特载”中的三个栏目(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力争实现“两个率先”、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疫情与洪涝灾害、全面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前所未有。再比如“经济管理与监督”中的“诚信江苏建设”栏目、“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栏目、“政治建设”中的“建设法治江苏”栏目,都比较新颖。全刊设21个类目、75个栏目

二、现版《江苏年鉴》框架结构之“检讨”

        《江苏年鉴》(2004)在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评比和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双获特等奖,从而使《江苏年鉴》“与众不同”的框架结构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概而言之,现版《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主要表现为:

          第一,突破传统模式,立意高远新颖。如上所述,现版《江苏年鉴》设计之初,比较多地吸取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特别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江苏“十五”计划纲要》)框架的“精髓”。这种设计思路的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次创新。但这种设计思路又是符合年鉴自身要求,切合江苏实际的。“与时俱进,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具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是衡量年鉴框架设计的标准之一。作为服从并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的《江苏年鉴》,必须全面、客观、科学、历史地记载全省人民实施“十五”计划的奋斗历程。“十五”计划纲要的制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江苏来说,这个纲要集中了全省人民的智慧。纲要的内容既博大精深又切实可行,制定的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江苏“十五”计划纲要》以“一个总揽、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主推动力、五个主战略、一个根本出发点”概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展江苏经济的思路,并以“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科技教育、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立篇,突破传统的结构模式,不仅体现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特点,而且立意高远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江苏经济的发展,也不是按过去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概念进行表述,而是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并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目,阐述了未来五年江苏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观念。因此,《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据此进行调整,并大胆借鉴其结构模式,在篇目(类目)、栏目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突出“怎样做”、“如何做”的过程,确实“与众不同”。

        第二,突出主线亮点,展现江苏特色。《江苏“十五”计划纲要》除序言外,共有9章24节80条。对于“十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纲要中作了高度概括:经济建设进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阶段,经济结构进入加快优化升级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决战的新阶段,对外开放进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新阶段,社会发展进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再比如,纲要中专门设置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章,这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然的战略选择,它与“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样,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战略目标。现版《江苏年鉴》就是将纲要的这些“特点”运用于框架结构设计之中,以体现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像“经济结构调整”类目下设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优化工业结构、商贸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等栏目,都是立足于“结构调整”,突出了“十五”江苏的主线与亮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归类得当合理,布局有序科学。现版《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在借鉴《江苏“十五”计划纲要》的基础上,对类目、栏目的设立与布局,力求科学合理。比如,以前年鉴的篇目安排往往有“名录”之嫌,篇目的前后位置往往与该单位的“地位”相挂钩,从而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背离了年鉴自身的要求。现版《江苏年鉴》杜绝了这一现象,做到以类相聚,科学谋篇。比如按照“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所涵盖的内容,设立的栏目是:精神文明建设概述(理论学习与研究、宣传、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科普、创建活动、婚丧习俗改革)、文化大省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文化市场、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民主法制(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省、维护社会稳定)。再比如“可持续发展”类目下设立的栏目是:计划生育与人口控制(人口政策、管理体制、人口素质、老龄工作)、资源开发与保护(国土资源、水资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地质矿产、海洋资源)、环保与生态(概述,太湖、淮河、长江江苏段水环境治理,城市噪声等污染源治理,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防灾减灾救灾)。

         从科学规范的角度而言,现版《江苏年鉴》框架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

        第一,创新有余,规范不足。从总体上看,《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具有独创性,显示着浓厚的江苏特色。但是,仔细地分析每一类目、栏目及其所属内容,也有一些不太吻合。比如,“改革”栏目中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其重点是“改革”的内容。但是,从如下次分目的标题上却根本无法体现改革这一主题(财政、国家税务、地方税务、银行、保险),相反,给人的印象是“归属不当”。再比如“人民生活”类目下“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栏目中“医疗卫生”分目,所辖的内容非常丰富,已超越了其“本义”。如此等等,与传统的分类有所“偏离”,从而显得“规范不足”。

        第二,构架理想,操作困难。以《江苏“十五”计划纲要》为蓝本构筑的《江苏年鉴》框架应该是非常理想的。五年之后,打开《江苏年鉴》,江苏“十五”的进程与轨迹“清晰可见”,对读者了解、研究这五年的历史都将“事半功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不少困难。一是由于组稿的困难,致使有的栏目内容弱化、分量单薄,从而使栏目与栏目之间比例失调。比如“经济结构调整”类目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栏目,应该是很有内容、很有分量的。但“事与愿违”,这一栏目很单薄。二是由于每年工作重心的变化与转移,使有些栏目的设置缺少连惯性。

        现版《江苏年鉴》框架结构的调整及其“与众不同”,应该说是在不断吸取兄弟年鉴创新经验,结合江苏自身特点,努力探索个性化框架的一次实践。从以上的“检讨”中可以看到,《江苏年鉴》的框架结构还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但是,从年鉴事业的发展来说,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推进全国年鉴的不断开拓创新,促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年鉴的形成。正如许家康会长所说的: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任何一家年鉴都有权利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生存发展模式,有权利扬长避短、坚持风格、创新栏目和内容。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年鉴质量,扩大发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就都是合理的,都应当肯定,都值得尊重,都值得鼓励。新版《江苏年鉴》的框架应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进行调整,不断创新。

        注 释:

        ①参见《江苏经济年鉴》(1986)“编辑说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参见陈仁礼 方亚光主编:《年鉴编纂与经营管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③详见《江苏年鉴》(1991)“编辑说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详见《江苏年鉴》(1992)“编辑说明”,出版单位同上。
        ⑤详见《江苏年鉴》(1993)“编辑说明”,出版单位同上。
        ⑥详见《江苏年鉴》(1994)“编辑说明”,江苏年鉴杂志社出版(下同)。
        ⑦详见《江苏年鉴》(1995)“编辑说明”、“目录”。
        ⑧详见《江苏年鉴》(1996)“编辑说明”、“目录”。
        ⑨详见《江苏年鉴》(1997)“编辑说明”、“目录”。
        ⑩详见《江苏年鉴》(1998)“编辑说明”、“目录”。
        ⑾详见《江苏年鉴》(1999、2000、2001)“编辑说明”、“目录”。
        ⑿陈为江:《在中国年鉴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二期。
        ⒀详见《江苏年鉴》(2002)“编辑说明”、“目录”,江苏年鉴杂志社出版(下同)。
        ⒁详见《江苏年鉴》(2003)“编辑说明”、“目录”。
        ⒂详见《江苏年鉴》(2004)“编辑说明”、“目录”。
        ⒃《许家康在第七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三期。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