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年鉴特载(特辑)的策划与设计
目前,特载(特辑)已成为年鉴的一个常设(固定)栏目。翻开每一部年鉴,无论是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特载”。但仔细琢磨各家年鉴的特载,其选题选材却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同一类、同一级的年鉴也不尽相同。这不得不引起年鉴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年鉴框架结构设计的主编们的思考。这里,我以地方综合年鉴为例,谈谈个人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年鉴特载(特辑)设置的历史与现状
年鉴是“舶来品”,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早期年鉴编纂出版过程中,尽管较多地借鉴、模仿了国外年鉴,但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对资料的搜集、编排,已开始注重突出重点、突出时效,设置“特载”、“专载”等栏目,以“刊载一些需要突出介绍的重要事项以及年鉴出版前夕的一些重要新闻”(王世伟:《中国早期年鉴编纂出版述略》,《年鉴工作与研究》1994年第一期)。如:1931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世界年鉴》、1935年铁道部参事厅编辑的《铁道年鉴》(第二卷)、1936年上海市轮船业同业公司编辑出版的《航业年鉴》都设有“专载”栏目;1935年出版的《申报年鉴》、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年鉴》设有“特载”栏目。其内容大多是专题性。如《铁道年鉴》(1935)“专载”的主要内容是“东北铁路问题”,细述了“九一八事变”之始末,并收入了著名的“李顿报告书(节录)及其他相关文献”;《申报年鉴》(1935)“特载”的内容是“纪念史量才先生”;《上海市年鉴》(1947)“特载”的内容是“上海收复情况”。可见,这一时期的“专载”、“特载”,内容比较单一,专题性较强。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鉴重新崛起以后,专载、特载这一栏目不仅继续传承,成为年鉴的一个固定栏目,而且不断创新发展,名称有所异化,内容大大拓展。从名称来看,除了特载、专载外,还有称“特辑”、“专辑”、“专记”、“要鉴”;从收录的内容看,涉及方方面面,丰富多彩。从地方综合年鉴看,刊载的内容主要有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要闻、大事记,但各家年鉴在编排和内容选择上千差万别。有的特载只刊一篇政府工作报告,大部分特载是刊登党委书记的一篇重要讲话和一篇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些年鉴则独树一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每年变换特载、特辑主题,以体现年度特色。如:
《广东年鉴》(2004)“特辑”有: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广东进入重型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增长周期、民营经济掀起新的发展潮、CEPA加快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十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大省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初见成效、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取得圆满成功、依法治省工作成效显著。
《海南年鉴》(2004)“特辑”设有:抗击“非典”、实现海南无疫区、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第五十三届世界小姐决赛。
《杭州年鉴》(2004)“特辑”有: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杭活动、杭州被世界银行列为投资环境最佳城市、杭州市防治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工作、杭州经济实现六大突破。
《江苏年鉴》(2004)“特载”: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力争实现“两个率先”、众志成城 抗击非典疫情与洪涝灾害、全面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
《上海经济年鉴》(2005)“特载”:2004年上海创新10大热点、政府工作报告、国际往来与经贸交谈、港澳台及国际舆论对上海的报道与评述。
《安徽年鉴》(2004)“03要鉴”:建设“三个安徽”、改革粮补 稳粮安农、以人为本 科学抗洪、反腐防腐 遏制腐源、安全警示 预防为主、劳务经济 做大做强。
还有一些年鉴则在设立特载的同时又设特辑、专记、专文、要闻。如:《大连年鉴》(2004)“特载”由“报告”、“纲要”、“专文”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还设了“要闻”分目,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大连、要事(五件)、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活动”五大板块组成。《南京年鉴》(2004)除“特载”外,还设立了“专记”,内容为:明孝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南京市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农民的好支书李云龙。如此等等,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
二、特载(特辑)是展现年鉴个性的重要窗口
特载(特辑)不仅设置较早,是年鉴的一个常设栏目,而且随着年鉴事业的发展,其内容与表现形式不断“更新”。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打破“千鉴一面”,追求年鉴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发展的过程中,特载(特辑)的内容、形式又有了创新,已成为各家年鉴展现个性的一个重要窗口。
年鉴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魅力,越有个性越有魅力。年鉴的个性源于年鉴的客体——地方或部门、行业的特性。从客体来说,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行业,每年的发展都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关键是如何进行展现?从目前各家年鉴的编纂实践看,主要是通过创新年鉴的框架、充实年鉴的内容来体现各自的特点。
年鉴内容的充实,在于扩大有效信息容量,使年鉴载录的资料不仅量多面广,而且精当有深度。通常的方法是加大“大、要、新、特”条目的分量,多载录实用性、知识性的信息资料,以人为本,多反映民生问题。但内容的充实必须借助于框架,框架不仅贯彻年鉴的体例,而且框定着年鉴的内容,决定着信息资料的归属与层次。框架有特色、有个性,年鉴就有特色、有个性。因此,年鉴工作者十分重视框架设计,力求设计出体现时代、地方和年度特点的框架结构。许多年鉴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从历史的回溯中梳理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体现地方行政特色,从资源优势中突出地方区域特色,从文化底蕴中张扬地方人文特色,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亮点首先通过框架展现出来。翻开近年出版的年鉴,每一部年鉴每年都有一二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如《江苏年鉴》开设的“乡镇企业”、“开放与开发区”、“大中型企业”、“市场培育”、“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南京年鉴》开设的“南京都市圈”,《苏州年鉴》开设的“园林与旅游”,《连云港年鉴》开设的“海洋经济”,《张家港年鉴》开设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江阴年鉴》开设的“资本经营”、“沿江开发”,《泰兴年鉴》开设的“三乡(银杏、教育、建筑)专辑”,《靖江年鉴》开设的“外地作家写靖江”、“饮食文化”,《栖霞年鉴》开设的“南京仙林大学城”,等等。这种通过“升格”、“聚合”、“显位”等方式,来展示本地独有的、特有的或具有突出地位的事物,来强化地方的强项与优势,是突显年鉴框架个性的技术手法之一。但是,从栏目的排列及各栏目在年鉴中的地位来看,作为重中之重、特中之特的“特载”(特辑),对于展现年鉴的个性,则比其他栏目更直接、更集中、更显著。首先,特载(特辑)是年鉴各栏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栏目,它一般置于鉴首,读者最先阅读,也最先留下印象。其次,特载载录的内容是很特别、非同一般的。要么是人物特别、要么是事件突出、要么是专题性强、要么是时效性强,总而言之,其载录的内容比其他栏目更大、更特、更要。第三,特载的体例与格式有别于其他栏目,灵活特殊。条目、文章、报告皆可,图文、图表不拘。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特载的策划,使特载从内容到形式真正成为“特”,成为每部年鉴展现时代性、地方性、年度性最集中、最突出的栏目。
三、年鉴特载(特辑)内容的选择与厘定
我们一再强调,年鉴的创新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根据省情、市情、县情以及行业、部门的情况进行创新。地方综合性年鉴的框架结构、内容选择,必须体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版式设计必须注重权威性、严肃性和高品位。同样,对于一个具体栏目的策划,各家年鉴也要从实际出发,因鉴而宜,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不循陈规。因此,对于特载内容的选择与厘定应该说没有固定的标准、硬性的要求。不仅行业年鉴、部门年鉴与综合年鉴会有不同,而且同为综合年鉴,省市县(区)年鉴也有很大差别。但是,极大体现特载的“特”,使时代特色、地方特点、年度亮点在此得到充分反映,这应该是特载栏目选题选材的共同标准和要求。从这个标准和要求来选择地方综合年鉴特载的内容,其视野就开阔了,取材范围就宽广了。特载的内容可以是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政府工作报告,但不能仅限于此;可以是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某一重大事件的专记,但不能年年如此。特载应该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大事、要事、特事,应该系统完整,有一定深度,应该有年度变化。
在具体策划和设计中,首先要区别并把握好与其他栏目的关系。第一,要区别和把握好特载内容与特色栏目的关系。每一部年鉴都有一二特色栏目,但特色栏目不能替代“特载”。特色栏目是局部的,特载是相对全面的、立体的。第二,区别和把握好特载与重要文献、专文的关系。文件、法规、重要文章可以作为特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特载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此。否则,只要设重要文献、专文即可,不必再设特载。从归类来说,领导人的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完全可以归入专文与重要文献。第三,区别和把握好特载与大事记的关系。特载的内容不仅大而且特,它是在大事记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但又进行了“再扩容”,比大事记的一条一事更“丰满”。因此,可以说特载是对大事记的再提炼、再加工。
其次,要强化特载内容的专题性、系统性与立体感。特载在年鉴中的分量、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年鉴的点睛之笔。因此,策划特载的内容不宜多,但要精。要利用其有限的篇幅,做大、做精、做亮其内容。如《江苏年鉴》(2004)特载的三个专题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力争实现“两个率先”、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疫情与洪涝灾害、全面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每一专题的内容尽量做到层次分明,丰简得当,以给读者对三件大事的整体感、立体感。如“全面推进新一轮沿江开发”,有省领导的重要讲话,有省委、省政府重要规定、规划,有沿江开发情况综述,从而使读者对新一轮沿江开发的重要性、必要性、规划、进程及动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总而言之,对于年鉴特载内容的选择与厘定,一定要紧紧扣住“特”字,要把有特色、有特点的大事、要事纳入“特载”之中,并将之做大、做精、做亮,使“特载”真正成为汇集地方、行业、部门特色的“特区”,成为每部年鉴展现个性魅力的“窗口”。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 下一篇: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本在破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