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年鉴大纲创新的为与不为
多年以来,作为文化产品的年鉴还没有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无形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向。年鉴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问题一是年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年鉴无法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创新。有位资深专家曾经说过,创新实质上是变革、改革,是优化结构、优化机制、优化人员,提高质量,是自我加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多年来,年鉴的创新一直是年鉴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创新关键是在对大纲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年鉴工作者已清醒的认识到现在的年鉴大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历史、形势和读者的需求,千纲一面已成为年鉴通病。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对城区年鉴大纲的创新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大纲创新要遵循的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年鉴大纲,首先要有清晰而明确的创新思路,在思想上明确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大纲的创新要 按照三贴近三服务的思路,即贴近中心,服务工作大局;贴近主题,服务全面发展;贴近社会,服务群众。
贴近中心,服务工作大局,就是设置篇目时,一定要抓住年度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除在重要篇目中有所突出外,还要设置一些亮点、特色栏目,浓墨重彩地突出反映中心主线。
贴近主题,服务全面发展。每年各部门、各行业都会有围绕中心工作的主题,在不同的类目中用不同的形式作重点 记述,把行业和部门的重点、中心全面反映出来,记述城区发展的个性、特色经济、产业,记述好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重点、中心和成就。为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好服务。
贴近社会,服务群众。社会热点、难点,是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下大力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体现政府职能转变,体现重心下移,把民生问题做得更足、更充分,需要的是年鉴人的智慧和努力。我们可以专设类目或分目,重点记述区域社会服务、社会管理、民生建设、社区建设等问题,当然如何设目,如何记述,需要编辑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
二、大纲创新中类目的设置
类目的设置决定内容的取舍,内容决定质量。作为城区年鉴,在类目的设置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类目设置应走差异化之路。城区年鉴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的类目设置不可能像市县年鉴一样大而全,很多行业如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等行业的统计资料和内容仅扎口到市级,作为区级年鉴设目很难。这是城区年鉴的局限性,反过来看,这也是城区年鉴的优势所在。城区年鉴类目的设置要有别于省、市县年鉴,要走差异化的道路。作为城区年鉴,不必贪求大而全,做法可以更灵活,施展拳脚的空间更大。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将城区年鉴做出深度、做出美感、做出吸引力。主要是要抓住特色、亮点,深挖重点,根据区情谋篇布局。大一统而无特色的年鉴类目是城区年鉴在编纂中必须摒弃的。
2.常规类目设置要凸显时代感。常规类目是不同级别年鉴中都必有的,这种类目的设置,有两点必须把握:一是要常编常新,二是要凸显时代感。尤其是在时代感的表现上,要根据区情和特色,对常规栏目进行适当变脸。在大纲的创新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小康年鉴》,它将常规的“大事记”类目改名为“年度要闻”,虽然在做法上依然是大事记的做法,但名称一改,更具时代感,更为新颖,更富有吸引力,而且在内容组织上更为灵活,更有看头。可以加照片,可将个别大事做重点回顾。《云南小康年鉴》设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概览”类目,提法很新颖,这是一个将统计报表与文字总结相结合的类目,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相当于我们通常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目,但在做法上比统计报表更为直观、全面,而且收入内容更为灵活。又比如常规的“科学文化”类目,《云南小康年鉴》更名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内涵更为丰富,在具体内容组织上空间更大一些。再如设有“城市化建设”类目,取代我们常规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类目;将“市区县”类目更名为“州市县小康建设进程”类目,很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3.非常规类目设置重在突出亮点和特色。非常规类目的设置重在用大篇幅、大视野、大策划来表现年度中心和特色,表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常用栏目有年度要览、特辑、专记等。如《云南小康年鉴》设置的“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10周年”类目,下设西部大开发10年大事记、西部大开发10年回眸、西部大开发成果(各种10年统计数据)分目,非常有特色;设置的“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类目,下设对外开放、国际大通道建设(通道建设、公路、铁路、民航、水运)、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云南——南亚区域合作、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口岸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分目,气势宏大,亮点突出;云南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它设有民族类目,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很有特色。全国多家年鉴在非常规类目的设置上都有亮点和特点,值得学习和研读。
三、大纲创新中要处理好的问题
大纲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要避免新瓶装旧酒。大纲的创新,旨在推动年鉴内容的记述更有新意、更全面、更生动、更有价值。如果仅仅是框架变了标题,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和以前一样,创新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2.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大纲的创新,要在继承原有框架优势的基础上,做好推陈出新。要继承原有框架中好的东西,搭建新的框架,深化主题、深化内容,做到使它们之间相得益彰,优势互补。而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变,把原有的大纲变得面目全非。同时,要注意新提法的内涵和外延与国民经济分类法关系,做到规范、科学。
3.在体例和表现方式上有所突破。即通过形态的创新来提升年鉴内容的表现力。框架的创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如内容记述的思路、角度、深度和风格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增强内容的贴近性,加大内容的信息量时,要改进记述方式,表现风格要借鉴时下流行的审美要求,如中心工作、重要活动、事件等的记述,都要有新颖、灵活的表现方式,让内容的编排有张有弛,或俯或仰,广度与深度并重,庄严与活泼互补,别具一格,富有新意和表现力。不要因循守旧,坚持条目式的一种记述方式和一成不变的表现方式。一些重大、重点、亮点主题词,可以不采取条目的记述方式,可以以题记、前言、回顾等方式用区别于常规条目体的方式来表现,起到画龙点睛或重点突出的作用。
4.要有科学而包容的创新态度。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最需要包容和支持。专家学者对创新要有科学而包容的态度,编辑要有科学和创新的精神。书是人做出来的,编辑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比创新本身更为重要,编辑要有冷事热做、创先争优的态度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并将这种态度和精神贯穿于编纂的全过程。
(责任编辑:缪小咏)
- 上一篇:加强组织领导 力求编纂精品
- 下一篇:与史偕行著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