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史偕行著春秋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多少年来,历史的斑驳记忆散落在这吴头楚尾、映带山水、临江伴城的钟灵毓秀之地。厚重与辉煌在这里凝结: 7000年前,“丁沙地”遗址,骨针、骨凿、陶屋模型,先民们生息劳作,并创造着农牧业文明。2200年前,始皇帝设置江乘县,南京的建置史从此开端。1500年前,13位齐梁王孙贵胄托葬栖霞山畔,神兽辟邪,风雨守护。250多年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六次登临燕子矶,“第一金陵名秀山”驰名天下。100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燕子矶作沿江考察,命名“新生圩”,预言“其将来的发展未可限量”。50年前,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视察十月村,号召“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指明“五亿农民的前进方向”……然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栖霞地区只有几种记载山、寺的小志、小记,全面反映整个地区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的地方志书从未有过。
1999年1月27日,这一天,悄然在栖霞的历史书卷上写下注脚——栖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世纪之交,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趁势而为,翻开了栖霞文化事业的全新一页。
修志工作上马后,区委书记梁学忠在病房里对区志办的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区长张宁生明确提出,区志办实行报账制,所需经费“据实列支”。在区机关办公条件仍很艰苦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辟出专门办公用房用于区志编纂,并安排一辆专车给区志办,竭力为修志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区政府7位正副区长分别担任区志编纂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和评审委员会正、副主审,其中一位副区长兼任区志办主任。10年来,区政府先后8次召开区长办公会和政府常务会议,5次召开区志编纂委员会会议和评审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区志编纂工作。
南京其他兄弟区县的同仁们称赞:栖霞区志办是“位子、班子、房子、票子、车子”一应齐备,中央提出的修志工作“一纳入、五到位”率先得到落实,“栖霞经验”堪称全市表率。
2003年5月,区长袁文荣主持会议,决定启动年鉴编修工作,强调“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出精品良鉴”,并亲自动员和部署。区志工作被正式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
2007年,区长梁建才和分管副区长毛银玲刚一到任,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方志工作,关心的话语,殷切的希望,着实令人鼓舞。
除此之外,区四套班子所有领导都对方志工作寄予深情期待。更有数十位区四套班子离退休老领导不顾年老体弱,参加座谈、提供资料、担当顾问、审阅志稿、纠误补缺。
在栖霞方志事业的前行过程中,有这么一支编纂队伍,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殚精竭虑,辛勤耕耘。为尽快成为修志的行家里手,耐受炎炎酷暑,不顾浃背汗流,聆听专家授课,钻研编纂业务;为搜寻零落散失的点滴资料,寒冬脚踏冰雪,盛夏头顶骄阳,四方奔波;为按时抢出初稿,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分纂磨稿,全体主笔加班加点,倾心投入,认真阅读原稿,细致核查资料,不言苦,不言累,不言功。编修区志3年,个中繁复艰辛,难以言表,可谓“字字皆心血,句句凝汗水”。难怪区委、区政府领导说“可圈可点,可歌可赞”。
“夕阳无限灿烂,鬓白不逊后生。”在编纂队伍中,有40%是退居二线或离退休的老同志,更不知有多少老同志担当顾问,提供资料,甘献余热,乐于辛劳。
同样涌现出一大批孜孜不倦、刻意求精的中青年骨干。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50余位编纂人员,只用3年零3个月时间,235万字的皇皇巨制便告编竣。
在栖霞区志办,千万言皇皇巨制的背后,恰有吕佐兵、方可畏、沈松园3位虔诚事业、惕惕自厉、矻矻以求的老主编,在为区志编修宵衣旰食、呕心沥血、执着痴迷。
大凡参加过修志的人总免不了谈及一个“苦”字,而3位老主编在清苦、艰苦、辛苦之外,则更加上了“心苦”。这“心苦”,是心智之苦,也是谋划之苦。从前期准备阶段框架结构的设计到总纂汇编阶段的删繁就简,从凡例、后记的撰写到护封扉页的设计,从工作简报的编写到最后收官感言的抒怀,每一环节、每一过程、每一攻关,都能看到3位“工程总设计师”和“工程总监理师”忙碌的身影。3年中,为了完成使命,老主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包括法定节假日,平日里每个礼拜至少要加班二三次。主编吕佐兵曾感慨:编纂区志的那段日子里,有一半时间是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期间,更有两次集中在红山会议中心封闭磨稿,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饿了就冲一碗泡面,累了就伏在案头打个盹,长达两个月时间,足不出户,心无旁骛,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二三点钟。区水利局主笔王志钱曾钦佩感怀,吟咏讴歌:“方志精良老将编,可歌可敬备尝艰。畏难岂是学先哲?怕苦如何做后贤!妙手纂书甘奉献,铁心修志赖钻研。春秋之笔书盛世,领悟精华言外言。”
如今,“方志三老”的美誉早已不胫而走。毛银玲副区长则亲昵地称之为栖霞的“吉祥三宝”。
对于《栖霞区志》的成功,省、市志办的领导赞许:“《栖霞区志》的编纂,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体系,一流的工作方法,一流的工作精神,一流的工作质量。”并获得了江苏省第四次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奖特等奖、“南京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在斩获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的同时,《栖霞区志》更以其突出的地域特色,翔实的资料记载,准确权威的信息发布,而走出国门,为外国专家学者所征引,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既得人又得势,既得势又用势,既靠内因,也靠外因,既有主观努力,又有客观条件,两者完善结合———《栖霞区志》的主编们这样总结成功之道。
过去,方志界曾流行这样的说法:“不得志者修志,修志者不得志”。的确,青灯黄卷,案牍劳形,深居简出,不为人知,如此的寂寞和清苦,如此的专注和执着,更兼超出常人的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确让很多人在奉献岁月的同时,也错过了很多机遇。然而在栖霞,贯彻始终的,却是对编纂人员劳动成果及其社会历史价值的尊重和肯定,对他们积极性的调动、保护和发挥,以期不仅编纂出一部质量较高的志书,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专门人才,发现和培养出一批熟知本区历史和现状、求实务实的可用干部。“修志必有志,无志不修志,立志修好志”的新型志观,在栖霞得到充分体现,编修过程中也的确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一些“干部苗子”也崭露头角,曾经有人作不完全的统计,参与区志编纂的150余名中青年主笔中,已经有20多人走上了部门领导岗位,有50多人成为了中层干部、部门骨干。
《地方志工作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地方志工作进入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权责明晰的新阶段。不仅是编修志书、年鉴,“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成了方志工作者的职责。
2007年12月13日,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我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栖霞方志人怀着社会责任与民族情怀,编撰了一部揭露侵华日军在这片土地上所犯暴行的书,要让血与泪、耻与痛、醒与悟,存照立影,警示后人。之后,又参与了栖霞改革开放30年《枫红又一年》一书的编纂工作。这就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文化栖霞”建设中担当主力军,在“和谐栖霞”的建设中担当宣传队,用方志人的视角随行守望,用方志人的坚持点滴记录,用方志人的情怀礼赞讴歌。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城区年鉴大纲创新的为与不为
- 下一篇:综合年鉴人物记载试议---以《涟水年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