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综合年鉴人物记载试议---以《涟水年鉴》为例

2013-01-24    

       综合年鉴,皆设有《人物》栏目(类目),遗憾的是,部分年鉴由于片面强调其权威性,过于注重入鉴人物的级别,使得栏目框架老化(翻来覆去是现任领导、新闻人物、逝世人物、模范人物等)、对象老套(除了领导人,就是先进模范)、记述老旧(文字加照片,甚至无照片)。这也成为困扰综合年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框架设置: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律动。《人物》栏目所设分目一般是“领导人物”(或称“现任领导”、“新任领  导”)、“新闻人物”(或称“先进模范人物”)、“逝世人物”等,这虽基本满足记载人物的需要,但也陷入模式化的老套。

       2004卷《涟水年鉴》,设置“现任领导”、“招商功臣”、“名师名医”、“创业能人”、“十佳青年”、“文化之星”、“在外名人”、“双带干部”8个分目。2005卷年鉴, “在外名人”改为“在外乡贤”、“双带干部”改为“双带标兵”,使分目名称更准确;新设 “劳动模范”、“教育英才”、“白衣风采”,后2个分目是上卷“名师名医”分目的分设。2006卷,又改设2个分目,“文化之星”改为“文化名人”、“在外乡贤”改为“将军风采”。2008、2009卷,各新设 “人民功臣”、“光彩之星”。2010卷,改设4个分目,“文化名人”改设为“书画名人”、“教育英才”改设为“教育楷模”、“十佳青年”改设为“杰出青年”、“双带标兵”改设为“优秀村干部”。2011卷,新设“行业精英”分目。从这些新设与改设分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编纂者在不断尝试,努力贴紧时代,努力使分目名称更趋准确。也反映编纂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分目名称可换,已设分目不必年年均设,一切从实际出发。

       此外,《人物》栏目位置与栏目篇幅也值得注意。2004卷年鉴,《人物》栏目位置与一般年鉴通常做法相同,放在全卷年鉴正文末尾、附录之前。但2006卷开始,前移到“涟水概貌”、“大事记”之后、百科类目之前,大大加重了该栏目的分量。在篇幅控制方面,最多的2006卷占总篇幅10.5%;最少的2010卷占6.9%;8卷平均占8.9%,大体均衡。不大起大落,多卷年鉴共同组成人物的时代画卷。

       二、对象选择:贴近草根,覆盖社会各界。人物记载的再一个问题,是人物收录标准问题。一般做法是:除本级领导人外,以受到某一级表彰奖励为标准,既控制收录人数,又保证收录对象间的“平衡”。这虽然稳妥,但也有门槛过高、不具代表性之嫌。

       《涟水年鉴》在收录对象的选择上,也有全新的探索。在2004~2011卷中,共收录人物835人次,对象可分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人;综合类人物,包括劳动模范、人民功臣、行业精英、教师、创业能人、医生护士、文化工作者、招商功臣、村干部、青年、个私经济业主;本籍在外工作人士等。入鉴人物覆盖社会各界、方方面面;收录对象有鲜明的时代“弄潮儿”特质,在招商功臣、创业能人、青年、村干部等类人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收录对象贴近草根人物。收录受省以上表彰人物相比,编纂者打破级别限制,大大放低了身段,以便更加贴近社会底层。这里的问题是,每年受县以上表彰人物有三四百人之多,如何选择?从所选对象中可以发现,编纂者选择的是贴近草根、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人物。“又不惟表彰人物”,如个私经济业主、村干部、教师、医生护士、文化工作者以及本籍在外工作人士等,他们不一定在本年度受过表彰奖励,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突出的业绩。这反映编纂者放低身段、贴近草根、贴紧时代的努力。

       三、记载手段:灵活多样,全方位展示人物。《涟水年鉴》编纂者记载人物的探索在图文之外,对某类人物,使用“相关链接”、“附文”、“附图”等手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人物,取得较好的效果。运用得比较成功的是“文化之星”、“文化名人”等人物,该类人物均链接或附录其代表作品。透过一些代表作和经典作品,可窥见作者心灵、才气,人物顿时立体化。此外,在阅读年鉴近乎枯燥的资料时,欣赏读到一篇优美的附文或书画作品,着实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

(责任编辑:吴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