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市、县(市、区)综合年鉴大纲创新研讨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3月9日至17日,省志办分别在南京、高邮、淮安召开全省市、县(市、区)综合年鉴大纲创新研讨会。全省市、县(市、区)志办分管主任和年鉴编辑部负责人1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交流了各地2011卷综合年鉴大纲的编纂思路,着重就大纲的创新目标、框架设计,如何突出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发言摘编如下。】
牟国义(省志办副主任、《江苏年鉴》主编):年鉴大纲创新是实践创新的需要,是提升年鉴使用价值的需要,也是促进年鉴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年鉴编纂有共同的特点,但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大纲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编纂思维定势,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跳出方志看年鉴,从国内外年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年鉴,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看年鉴,站在“为领导决策所用、为一线工作所用、为百姓知情所用、为专家研究所用、为宣传交流所用”的角度看年鉴。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由于区位优势不同、基础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门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无论是发展战略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年鉴编纂者必须找准区域定位,深化地情研究,提升理性思维,在大纲谋篇布局上反映地域差异、地域特点。大纲创新要遵循年鉴编纂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科学分类与科学记述的关系,从大处着眼,坚持整体设计,在规范分类基础上创新,在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把握经济转型升级主线上创新,在彰显城市个性、体现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发展特色上创新。市辖区年鉴要从区情区位出发,体现辖区性质、发展个性,体现职能转变、重心下移,体现轻重详略、合理布局。能力提升是年鉴创新的当务之急。
王继澍(连云港市连云区志办):区级综合年鉴作为一部综合性、公开性的区情年刊,应与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略相适应,必须充分反应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东进、拥抱大海”战略决策部署。连云区集港口、海滨、园区等优质资源于一身,处于江苏“四沿战略”中沿海与沿东陇海线的交汇处,占据全市“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心”、“一极”,“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中的“一体”、“一翼”。目前的《连云年鉴》框架已经不能完整记述连云区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不能充分反映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必须重新调整,与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略、区情相统一。
杜仁彬(常州市志办):篇目创新的目标是“求真、求特、求精”。求真,即年鉴的篇目结构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要把历史事实、事件客观真实地记载好。求特,要在篇目结构上把各区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反映出来,篇目要能容纳这些特色。求精,就是要以篇目结构精练简明来带动记述内容的精选精编。年鉴篇目创新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创新与规范的关系,篇目设计既要规范,又要创新,要在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上实现规范,从系统性来讲要注重篇目的全面性、层次性、整体性。二是处理好创新与现行体制、组织机构的关系,解决组稿难问题,积极探索社会化组稿模式。三是处理好创新与综合平衡的关系,可以采取大稳定、小调整,量变到质变,由篇目逐年调整升华为阶段创新。
李冬冬(扬中市志办):创新是年鉴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必须创有所用,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其核心在提升年鉴的资料性上。篇目设计应当随着资料性的提升而做调整。创新的先决条件是花大功夫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规律,千方百计拓展资料来源渠道,掌握过去没有掌握的各类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密追踪本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从而对年鉴大纲做出相应的调整。
沈国晴(南京市鼓楼区志办):当前区级综合年鉴的发展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年鉴无法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要,三是读者拥有很多新的选择。大纲创新的思路要贴近中心、服务工作大局,贴近主题、服务全面发展,贴近社会、服务大众需要。
吴芳(常州市志办):年鉴编纂和大纲创新要服从编者对年鉴的定位。在目前流行的三种定位——为地方志服务、为信息服务、作为媒体宣传品中,城市综合年鉴应该定位于为信息服务。年鉴编纂应该围绕资料展开工作,做到内容涵盖全面,通识程度较高。编纂可以有一定的滞后性,以便更加科学系统地反映一地的时代与地域特色。
周磊(南通市志办):年鉴大纲创新要做好三个对接:编纂思想和操作方案的对接,年鉴栏目和职能部门的对接,组稿任务和具体承办人员的对接。2011年的《南通年鉴》主要是突出本年度的新增上市企业、跨江联动及园区建设等大事,结合对“十一五”的回眸,调整充实结构中的经济部类。着重从细节处理大纲,完善内容框架。
李汉洪(无锡市志办):《无锡年鉴》在大纲设置方面除了根据形势发展和变化逐年对分目进行适当调整外,按照“体现无锡特色,争创全省一流”的要求,从精心设置篇目结构着手,努力彰显无锡地方工作的特色。一是突出彩页宣传主题,瞄准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反映最醒目的年度大事、特事、新事、要事;二是重点类目强行攻关,对变化最大的“工业”类目做出调整,多次组织相关篇目研讨和课题调研活动,调整、丰富工业、服务业等部类的分目设置;三是突出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针对“十一五”计划收官之年的实际情况,设置关于“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和“十二五”规划的专文。
王吉丰(盐城市史志办):2011年《盐城年鉴》的篇目设置采用了中篇体,既考虑年鉴的整体性和类目的独立性,又正确处理好统一规范和突出特点等关系,使整个篇目做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主要遵循三方面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体现特色原则,坚持科学分类与实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陆瑞萍:(连云港市志办):《连云港年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心工作,调整和创新年鉴框架结构,不断摸索相对稳定与大胆创新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连云港年鉴》整体质量。通过内容的增删调整体现与时俱进,通过篇目顺序微调和容量调整,突出特色。通过丰富年鉴体裁完善年鉴内容。今年将编纂出版《连云港年鉴丛书》,将全市8本年鉴全部纳入丛书系列,实行统一设计、统一装帧、统一开本、统一出版时间的“四统一”,提升全市年鉴的整体水平,打造连云港年鉴的整体品牌。
刘春龙(高邮市志办):创新是个永恒的主题,是年鉴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打牢基础,注重规范,力求创新。高邮在历年年鉴大纲的设计中着重抓“特色”的反映。如在反映时代特征上,先后设有《体制改革》、《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开发园区建设》、《房产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篇目;在反映年度特点上,依照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设有《中国邮文化节》、《中国双黄鸭蛋节》、《中国羽绒服装节》等篇目;在反映地方特色方面,针对文化古城、文物丰富、景点众多的这一特色,设有《旅游业》篇目,同时依据建筑业已成长为支柱产业这一地方产业特色,设有《建筑业》篇目。为了增强年鉴的个性化,在大篇中设有《趣闻轶事》篇目,在各篇中设有“导读”、“资料链接”以及综合性、阶段性、回溯性、可考性图表等等。
咸国庆(阜宁县志办):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面貌每年都在更新,年鉴必须与时俱进加以创新。通常一地的全年情况不是年末或下年初就能充分认识的,为了准确把握年度地情,年鉴大纲在三四月间制定为宜。编纂过程中应该求真务实。
王文岩(东海县志办):年鉴要把不断创新、创先争优作为编纂工作主题,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常编常新。在编纂时间安排上,要早谋划、早安排。在大纲形成之前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县领导、专家对年鉴的意见和建议;编纂过程中注意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可以利用特载部分,展示全县重点、亮点和特色工作,如设中国东海国际水晶节、花卉博览会等专文。
王义云(建湖县史志办):大纲的创新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必须以实践为依据,不能随意跟风,不能标新立异,更不能哗众取宠。年鉴编纂者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年鉴大纲质量的优劣,要逐步提高编撰队伍思想、业务水平,提高认识和把握本部门工作的能力和县域社会特点的能力。要加强年鉴业务知识学习,加强与相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等各个层面的协调沟通能力。要开门办鉴,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广大撰稿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努力做到及时更改、及时补充、及时调整、及时收录,使年鉴大纲能够反映县域社会年度发展的全貌。年鉴大纲的创新客体是县域社会,县域年鉴的大纲要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细,笔法要细腻,努力做到曲尽其妙,展现县域社会风采、风貌。县域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不同年份各具特色。年鉴大纲创新要充分反映县域社会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年度特点,使栏目和选题尽量切合实际。要突出本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凸显本县的工作重点。
章树林(淮安市清河区志办):《清河年鉴》2011卷大纲,突出城区年鉴的特点,把“城市建设与管理”升格为独立的栏目,同时处理好与市级年鉴的关系,弱化农业、农村、农民等内容在全书的比例,把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等类目归并为经济栏目。
臧斌(宿迁市宿城区志办):宿城区为农业大区,农业人口近60万,《宿城年鉴》大纲充分体现这一特色,与城区年鉴有所区别,是区情所致。
张永芬(南京市栖霞区志办):《栖霞年鉴》大纲体现栖霞的特色,在“专记”中设“佛舍利盛世重光”类目,把“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仙林新区”升格为独立的栏目。
刘瑞平(南京市秦淮区志办):区级年鉴大纲应求同存异,根据区情做好框架设计,保持基本稳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地域特征,年度特点,求大纲的特色和发展。《秦淮年鉴》把“秦淮风光”升格为独立的栏目,体现自己的地区特色。
(雷卫群 曾 沛 沈萌溦整理)
- 上一篇:变则通 通则久
- 下一篇:海外年鉴编纂情况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