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 通则久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新事物、新挑战层出不穷,年鉴的发展与创新也势在必行。
一、规范先行,实现渐变式创新
规范是年鉴赖以生存的基础。年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严肃性,这就要求在编撰过程中恪守其规范,彰显其特性。年鉴有其特有的性质、载体、体裁、功能和出版形式,具有资料性、年度性、连续性、工具性等基本特性,这些无一例外都要求在年鉴编纂过程中遵守,不能逾越。
既遵循年鉴编纂的规范,又不囿于传统,打破“千鉴一面”格局,做到特色化、个性化、时代化,使年鉴常编常新、久而弥笃,确实是个挑战。年鉴要有准确的定位、清晰的思路,资料要全面、数据要准确、语言要规范、内容要有特色、条目要有科学性,还要注意缩短出版周期、增强时效性。在“规范”的前提下。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稳妥的创新,逐步的深化。
二、栏目创新,突出年鉴个性特色
栏目要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淘汰过时的,调整有瑕疵的,设置特色栏目。对于年鉴来说,栏目创新能在整体上体现编纂方针、办刊宗旨及风格特色。栏目设计的模仿、因袭会将个性和特点湮没。多年来,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如何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个性,没有“特色”不出手,精雕细琢始出来。例如我省沿海市县,受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的影响,纷纷在沿海开发上做文章:《南通年鉴(2011)》突出本年度的新增上市企业、跨江联动及园区建设等大事;《射阳年鉴(2011》增设“沿海开发”、“园区经济?招商引资”等栏目。
三、内容创新,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内容的创新主要以增加有效信息容量为目标和方向。选材方面,在保证年鉴的资料性、权威性和传世性的同时,从增强年鉴实用性,扩大年鉴读者面角度出发,努力增强年鉴的致用性、资料的完整性。适当选择一些回溯性、背景性资料,或运用一些历史性的资料与年度性资料对比,或运用一些与当地联系紧密的外界资料,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体现资料的广度和深度。
要不断培植和充实多渠道稿件来源。可以邀请行业协会、特约作者加入年鉴编纂队伍,派专人采撷重要数据,建立网站,收集资料。编纂过程中,大体成稿内容可以选择公布上网,实现与读者的互动,补充内容,纠正谬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可交流对比信息量非常大。年鉴在记载相关内容时,倘相应增加横向对比性资料,则会别有风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通过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增强忧患意识、赶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