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开拓志后工作新领域

2013-01-31    

        阜宁县县志办公室(同党史工委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历经八载,五易其稿,完成了《阜宁县志》编纂、出版任务。县志办全体同志没有因大功告成而息劲,而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迅速转移工作重点,积极开拓史志工作的新领域。

一、围绕经济工作中心,确定工作内容

        1992年初,县志办公室紧紧围绕县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学苏南、赶金坛,三年实现再翻番”的奋斗目标,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制订了《阜宁年鉴》(1986—1992)的编纂计划,并迅速组织实施。一年多来,县志办公室精心制订计划,落实编委班子,培训撰稿人员,抓紧时间不厌其烦地催要稿件,认真核查事实、数据,反复修改,精益求精93年4月,江苏省首届年鉴工作研讨会要求全省各市县在县志出版后,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编纂年鉴工作上来。县志办的全体同志更是热情倍增,干劲十足。到目前为止,《阜宁年鉴》在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送交出版。为了使史志工作适应阜宁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激励阜宁人民继承老区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办公室又组织力量编写了《阜宁人民革命史》,即将送交出版。为了让更多的投资者和建设者们认识阜宁、了解阜宁,扩大阜宁在市场经济中的知名度和影响,振兴阜宁经济,县志办公室还编制了《阜宁革命圣迹图》,该书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二、围绕工作重心,转换工作职能。

        县志办在完成《阜宁县志》编纂工作后,在转移本单位编纂重点的同时,狠抓了乡镇志、专业志的编修工作,使这项工作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为使全县修志工作如期完成任务,取得面上成效,县志办公室对全县的各修志单位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研究,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全县修志工作七年规划,将全县各修志单位分成三种类型,规定了不同编纂进度,从而使全县修志工作,既全面展开,又有条不紊;既加快进度,又循序渐进。为了加强对全县史志工作的领导,使各级党和政府对史志工作引起重视,按期保质完成任务,县志办制订了修志工作的各项制度、规定,并将此列入机关岗位责任制考评,作为衡量各单位领导工作实绩的一个方面。

三、围绕县情特点,开辟宣传教育阵地。

        阜宁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又有改革的辉煌成绩。为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县志办公室通过讨论、研究,拟定了成立“阜宁革命历史陈列馆”的规划。为使此项计划付诸实施,县志办反复向县领导和有关部门陈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争取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同时,还根据陈列馆的规划要求,整理各种文献、图片、资料、照片和文物、档案,编制《阜宁革命圣迹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四、继续征集、整理史志资料,开展社会服务。

        一是做好党史社会主义时期的资料征集、整理的各项工作,确定研究专题;继续征集、整理烈士资料;编纂了《阜宁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是开展社会服务。利用本办的史志资料,为一些老同志、老干部解决工龄、党龄疑问;为烈士亲属提供烈士生平资料等。

        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史志资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县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1989年以来,县志办在机关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中,搞了报告会、演讲会20余场,90、91年为纪念我县建政50周年和配合社教,搞了大型图片展。93年以来,为配合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刘少奇诞辰95周年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县志办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阜宁属于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志书的出版印刷有许多困难。县志办公室本着艰苦创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也办事的原则,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开动脑筋,求财神,拜菩萨,求得各方面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志书的顺利出版。具体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财政拨一点,社会集一点。《阜宁县志》的出版经费正是这样解决的。二是借款出书。出版《阜宁年鉴》,我们向有关单位借款3万元,先借钱出书,然后再卖书还钱。三是争取和其他单位协作出版,我出力,他出钱。《阜宁革命圣迹图》、《阜宁县组织史》等即是采用的这种办法。

        我办为开拓史志工作的新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史志工作顺应时代的要求,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