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年鉴编纂应把握的若干问题

2013-01-31    

       在《启东年鉴》的编纂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要使年鉴常编常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鉴的时代性

       客观的社会实践是年鉴的记述对象,社会实践的变化决定了年鉴记述的内容必然发生变化。因此,年鉴的编纂必须具有时代性,要深刻感知社会实践,密切关注时代脉搏,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同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相继召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的阐述和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突破,以及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定相继出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年鉴的编纂中能及时地加以体现。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准确、实事求是地记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经济结构,记载和反映产权制度建立的客观过程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完整地、准确地反映本地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重大改革和变化,这样,年鉴才能真正贴近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发挥年鉴应有的社会功能。

二、年鉴的市场化

        作为精神产品的年鉴,尽管目前大多背靠政府,但仍是以市场为消费对象的,因此,年鉴要适合市场的“口味”。适合,才能够被市场所选择;不适合,市场就不会去选择,年鉴市场就会逐步缩小,年鉴本身也将失去生存的价值。那么,如何强化年鉴的市场化,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年鉴的读者需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读者职业不同,对年鉴信息需求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把我国现阶段社会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失业半失业者10个阶层。因此,我们在年鉴编纂中应逐一分析研究这10个阶层对年鉴需求的程度,以准确地进行年鉴读者的定位。同时认真研究各个阶层对年鉴信息的基本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他们所需求的信息。另外,市场飞速发展,各个阶层对年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年鉴编纂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及时把握读者的需求变化,作为年鉴信息的有效价值取向。

         第二,年鉴的文体、框架结构、条目选择要适合市场化需求。年鉴是时间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的工具书,但是,在实际编纂中,由于年鉴稿件是由各部门、各单位提供的,因此有明显的部门痕迹。年鉴撰稿者大多是各部门文秘人员,由于职业的关系,所提供的稿件或多或少留有公文的印记,这就要求年鉴编纂者在修改时高屋建瓴,跳出该部门、该单位的视野,实现文体由工作总结向传播信息的转变,使年鉴真正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产品。

         年鉴的框架结构是年鉴信息的“指示器”,是科学排列、置放各种信息对外展示的窗口,是读者进行快速检索以寻找所需信息的路标。因此,框架结构的设置也须适合市场化需求,在兼顾栏目平衡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

         条目的选择实质上是对部门、单位、行业、门类所包含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讲,一个单位的工作可以分为外部工作与内部工作两个方面。外部工作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内容要集中撰写,注重完整性,便于检索利用,尽量避免分散和支离破碎。内部工作中,并不是所有内部工作均可选作条目的。如银行,其内部工作可以分成金融业务(包括存款、贷款、结算、中间业务等)、政治与业务学习、文体活动、工作条件改善、内部管理制度等若干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条目选择,首先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考虑读者希望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显然,读者关注的是银行的实力(包括存贷款规模、流向、周转、信用度)、提供的金融服务及其措施、优惠或便捷方面的规定等,条目的选择必然要集中在金融业务方面,其他方面除特别重大的,不能再设条目。

         在年鉴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条目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以荣誉称号代替具体成果。写某项工作取得重大成绩,不是写具体成果,而是写获得过多少奖,何种奖,多少人次获奖,变成了光荣榜。二是以枝节代替核心。如写某个机构的成立,写了成立背景或目的、时间、批准部门、内设机构、人员编制,但没有写最核心的内容——机构的职能,即该机构是干什么的。这些现象应该着力避免。

三、年鉴的年度性

        我们从事年鉴编纂工作一定要抓住“年”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新”与“快”的魅力。

        第一,观念要新。只有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年鉴编纂理念;第二,框架结构要新。要抓住年度性,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角度出发,及时调整年鉴的框架结构,体现时代性和地方性。要区别于志书体例、百科全书体例,改变那种“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模式,使年鉴的个性、地方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三,内容要新。年鉴的内容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百姓,要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百姓关心的问题、政府需要了解的问题。

        年鉴尽管与有的媒体相比存在许多局限性,但与志书相比却有许多优越性,工作节奏快,出版周期短,收效及时(快速组稿、快速编辑、快速出版、快速见效)。因此,年鉴在发挥“新”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快”的特点,提高年鉴的使用价值。

四、年鉴的电子化

        传统年鉴通常是以“书本”的形式,使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往往所查资料内容不全,严重影响了年鉴的使用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年鉴稿输入计算机中,建成资料数据库储存,并在网上运行,读者就能足不出户搜寻、获取各类资料,并且,检索资料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