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在困境中奋起实现第二次创业

2013-01-31    

        我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84年10月。在市(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方志工作者辛勤耕耘,四历寒暑,六易其稿,扬中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县志《扬中县志》,1991年出版问世,成为我省发行较早、质量较高的志书之一。然而,在这成功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志书完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方志工作者陆续调离,办公用房、设备移作他用,方志工作成为“人散、层断、网破”,机构名存实亡。怎样使方志工作走出低谷,使“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业”与新时代的需求相适应?又怎样才能不畏艰难,艰苦创业,再现辉煌?近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探索:

一、重认识鼓士气

        1996年初,新任方志办负责同志面对“人散、层断、网破”的状况,面对人手少、经费缺、条件差、困难多、地位低的现实,我们主要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正确处理好短期突击出书与长期延续进行的关系,强化方志工作的持久意识。全国第二次、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后,我们紧抓机遇,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方志工作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二是正确处理好方志部门优势与劣势的关系,强化创业意识。与有些部门相比,方志办似乎是无权无势无钱,工作多求于人,但与企业相比,捧的还是铁饭碗。只要我们把困难作为搞好工作的精神财富,变被动依赖为主动开拓,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就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去解决经费缺、条件差、待遇低的问题。关键在于自己要做到自尊、自励、自强。三是正确处理好有位与有为的关系,强化竞争意识。“有位”是相对的,“有位”关键要“有为”,“有为”要靠自身努力。四是正确处理好有事无事的关系,强化敬业意识。方志工作周期长,弹性大,时间性不强。有些人戏称:“方志办,无事干”。面对这样的戏说,我们不卑不亢,以自身的努力,塑造方志办的新形象。

        近年来,我们把统一对方志工作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在统一认识中做好工作,在做好工作中统一认识,方志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良好的工作环境逐渐形成。

二、理思路“两手抓”

        我们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同时,就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实现方志工作的新突破和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组织全体同志认真讨论,深入思考,一致认为,在当前各行各业争先恐后,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要拿出很多钱来搞方志是不大现实的,要开创方志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实行“两手抓”,即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这个中心,做到一手抓地方志业务工作,一手抓经济保障;一手抓社会效益,一手抓经济效益,向上多争取,自身多创收,以经济效益为后盾,保障社会效益的实现。只有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一年起步初见效,二年起飞跨大步,三年腾飞大见效”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近年来,我们始终抓住地方志本职工作不放松,咬住地方志的发展不放松。由于前几年地方志工作一度中断,人员调的调,借的借、退的退,积压工作较多,任务与人手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时还难以配足。根据方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首先在全体人员中大力提倡发扬不甘现状勇于进取的精神;争分夺秒,紧张快干的精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加压力,自讨苦吃的精神。不折不扣,努力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任务和自身的正常业务工作。96年上半年,党史地方志总共只有4人,既要完成《镇江年鉴》、《中国乡镇》中有关我市的组稿、撰稿和编辑工作,又要为庆祝建党75周年在“七·一”前完成《扬中革命斗争史》书稿资料的校核、审稿、定稿和出版发行,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实行倒记时工作制,制订了月周工作计划,上班时间不能完成就加班加点,经常晚上工作到半夜,星期日也不休息。张彦已年近花甲,有低血糖病,几次晕倒,醒过来又继续工作。管拥军结婚只请了一天假,婚礼一结束就投入了紧张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按时按质地完成了任务,受到领导和老同志的赞扬。

        在抓好正常业务工作的同时,我们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寓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中,寓创收于业务工作之中,千方百计开辟增加业务经费的来源,在资金上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我们对全办方志工作者提出了提高三种能力,实现三个转变的要求。三种能力:既动笔又动口的能力;既搞业务又搞创收的能力;既搞学问又搞公关的能力。“三个转变”:由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由关门修志向开门修志转变;由只讲社会效益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齐抓转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使方志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起初,有同志对写书编书津津乐道,对用书发行不屑一顾,认为要了票子,丢了面子,致使辛勤劳动的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为这种思想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对方志工作的新要求。大家放下架子,战胜自己,推销自己,推销作品,在赢得“资政、育人”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弥补了业务经费的不足,积累了必要的方志工作基金。

三、亮旗号打基础

        《扬中县志》下限为1985年,迄今已有十多年了。如再不及时规划准备,续修市志,修志机构队伍不但不能健全,相反还要受到削弱。1996年初以来,我们紧抓全国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和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的契机,及时亮出了续修县志的旗号,“五子登科”,努力奠定续修县志和《扬中年鉴》创刊的工作基础。

        一是树“牌子”。由于方志办一度工作中断,在机关和社会上单位形象不佳,人们戏称是“三锅”单位(历史上背黑锅,经费上吃大锅,工作上似补锅),给整个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命在于这个企业的厂长、产品和企业本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一个部门地位的高低、声誉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我们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争创“名牌”的意识,持之以恒的行动,争取塑造一流的形象。平时坚持做到办公室环境优雅整洁,工作秩序井然,迎来送往热情礼貌。同时,在办公室全体人员中强化团队意识的教育,要求每个人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整个单位,以自己良好的风貌共塑单位的良好形象。大家努力做到:衣着整洁,举止文明,严守各项规章制度,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

        二是招“才子”。近年来,我们多次“三顾茅炉”,四处招贤纳士,引进了在扬中有较高文字水平和造诣的业务骨干3人。目前史志办在编在岗的已经达到7人。

        三是育苗子。为了稳定提高方志队伍,我们经常送在职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班,还经常组织方志工作者去兄弟市县参观学习,使他们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同时,对他们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已介绍一人入党,3人写了入党申请书,安排住房3套,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工作人员精神振奋,工作安心积极。

        四是要房子。96年初,史志办仅有一间12平方米办公室,后来增至两间,但分处两地办公,极为不便。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多方努力,办公室增至四间160平方米,连成一片,每间适当进行了装修,铺了地砖,配有沙发、双管日光灯、台灯,安了窗帘,有鲜花、盆景,改善了办公条件,创造了良好的修志环境。

        五是买车子。办公室恢复正常后,大量资料的征集、核实由于无车带来诸多不便。虽多次向市府请示安排工作用车,但财力一时紧张,难以如愿。我办征得领导同意,先筹借垫付资金16万元,购回轿车一辆,解决了交通不便的困难。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办在人财物诸方面基本上做好了续修市志的准备。

四、借外力“冷”变“热”

        方志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感到,方志部门本身势单力薄,要搞好方志工作,必须做到“三借”:

        一是借契机争取领导重视。方志部门不是“热门”单位,往往不被人重视,工作困难多,就拿我办一本书的编著来说,由于人员迭变,经费短缺诸因素,拖至1995年底还未定稿。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抓住庆祝建党75周年的契机,主动策划,编制了审稿、定稿、出版发行等整个计划,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一一汇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意了我们的计划,并把此书出版发行作为市委庆祝建党75周年重要活动之一,很快充实了人员,解决了经费等实际困难。市委副书记卢万福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还亲自主持召开了定稿会和首发式,并召集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商定书的发行、阅读等工作。

        二是借舞台面向社会“唱戏”。为了充分发挥志书的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校学生积极参与。1、组织史志知识竞赛。我们精编了100条扬中史志知识试题,在《扬中报》免费刊出,并加印一万多份。在各镇党委和教育部门的协助下,组织广大基层党员和万名中小学生读书参赛,一个月内就收到答题卡16600多份,其中学生12300多份,占应参赛学生的90%以上,新坝、兴隆、八桥等镇的党员参赛率也在85%以上。这次活动面广人多,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2、组织开展“读革命史、讲英雄事、做四有人”活动。我们动员和安排离退休干部讲革命故事。其中退休老干部鲍元瑞同志在工厂、学校、部队、机关演讲革命故事达150场,接受教育者达4万人次。《镇江日报》曾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了他的事迹,影响较广。此外,分别举行了社会青年演讲赛和在校学生故事会,使他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3、配合开展“学英雄精神,创英雄中队”活动。我们编印了1000多份《王龙专刊》分发给部分学校,组织各校少先队争创以王龙等英雄名字命名的中队,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我们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展示了我们的风采,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三是“借船出海”,不花钱办好事。我办本着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采取了“借船出海”的办法,动员各方面力量,组织“联合舰队”,共同抓活动。我们将活动计划首先向有关领导汇报,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同时,使设计的活动符合市教育局、市团委等单位的要求,操作性强,愿唱“主角”,我们则甘当“配角”。我们还主动邀请新闻部门参与活动,利用他们的优势大力营造舆论氛围。这些活动,市电台、电视台、《扬中报》自始自终予以报道,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增强了“育人”的效果,也提高了我们的知名度,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我办的不佳的印象。

        一年多来,虽然我们在如何走出困境,开辟方志工作新天地方面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前进中还有很多困难。只要我们把困难挫折当作创业的财富,当作创业的动力,战胜困难也不在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