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地方品牌 立精品文化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历史文化托起人类精神的家园。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文化特色的标志之一,历经千百年不衰,而成为维系一地文化情结的纽带。因此,对于地方志工作者来说,必须在树地方品牌、立精品工程、谱区域文化上下功夫。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自成立始,即把地情调查分析研究作为编纂《南通市志》的基础工作,创办了《南通今古》杂志,集聚了一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队伍,开展了南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还先后编辑出版了《南通名镇》、《南通人物》等反映历史、人物的文化丛书。随着《南通市志》编纂工作的深入,更是注重对地方历史的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对建置、地名、成陆过程等方面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同时吸收社会各界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成果,去伪存真,确保志书记载的内容准确无误。《南通市志》出版后,南通市志办利用志书记载的丰富资料,将精力集中于挖掘地方文化的广度、深度上,积极参与有关南通地方文化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年5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在南通调研地方志工作时,对南通市志办利用地方文化为地方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新经验,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贴近现实,为树地方品牌服务
历届政府、历任领导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都注重地方文化品牌构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影响力,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南通市志》出版后,市志办在认真总结修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贴近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参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参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证。2002年7月,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来南通,对南通博物苑新馆进行规划和设计,曾参与编修《南通市志》的博物苑工作人员向吴良镛教授赠送一套《南通市志》。当他阅读完“张謇的规划思想与实践”后,非常激动,随即找来相关资料和民国南通地图来参阅,提出了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城市这一命题,并带着资料回北京认真论证。11月,又来南通,对相关疑问查找资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论断。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论断,展开“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宣传,《南通今古》连续几期开辟专栏,开展专题讨论,方志工作者利用自身的优势,撰写文章参与论证,其中《南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一文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同时,提议编写、出版《中国近代第一城》大型画册,得到相关部门的赞许。
提前介入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活动。南通在打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名片后,没有停留在近代史的争论上,而是在思考如何以更高的理念去提高城市形象,面向未来。市志办的领导从2004年1月市领导邀请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来南通商讨召开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的可能性新闻中,捕捉信息,果断提出,编写反映南通与世界大城市带关系的书籍。从今年3月动议到7月出版发行,仅用3个月时间,参加编写的同志在不影响手上续志工作和年鉴编校的情况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5月底拿出了初稿。而此时,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南通召开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市委领导看到既通俗易懂,又有理论深度的介绍世界大城市带的初稿,几乎所有人都对史志部门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市委书记为该书作序,相关部门上门索要相关资料,史志部门的形象一下子提高了。7月8日,《南通与世界大城市带》出版发行后,市委、市政府领导爱不释手,各单位纷纷上门求购。电视台、电台、日报、晚报整版整栏地介绍该书及记述的内容,全市上下形成一股学习、了解大城市带的热潮。市志办用实际行动为市委、市政府举办好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作了理论和宣传准备。
利用优势,为接轨上海服务。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南通经济发展要接轨上海,把南通建设成上海的北翼、上海的后花园。为此,市志办利用自身拥有丰富资料的优势,写出文章,从近代南通与上海关系一直论证到现代及将来上海对南通发展的影响,以及南通与上海之间存在着区域、资料、人才等诸方面的互补性。
此外,2004年,南通市开展“五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活动,市志办承担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南通历史撰写任务。
二、深入研究,提升方志工作水平
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不是简单的资料梳理和总结,而是在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分析和严谨的治学基础上,产生出有影响、有深度的学术成果。南通市志办在编纂《南通市志》过程中,有关地方志工作者积极参与南通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热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张謇研究。早在80年代,南通市就成立了张謇研究中心,集聚了一批研究学者。90年代,先后召开全国性和国际性张謇研究学术会议,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专家、学者的参与,使张謇研究进一步深化,南通师范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校先后成立张謇研究所及张謇教育思想研究室,出版研究专著10多部,张謇研究已进入系列化、专业化。而从事地方历史研究的市志办一直积极参与,并在部分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如研究张謇的方志理论与实践,先后有5篇论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2003年南通师范学院张謇研究所12个公开招标课题中,由市志办3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举摘取张謇与上海的关系和张謇与张的关系2个课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张謇的恩师张裕钊对张謇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则是湖北鄂州市张裕钊研究会及张裕钊国际学术研讨会特邀市志办参与研究之作,它不仅拓宽了张裕钊研究领域的范畴,也极大地丰富了张謇研究资料,加强了这两个领域研究的关系。
20年来对张謇的研究,已使张謇研究从当初的资料汇编,到现今研究形成的系统性、理论性;从单纯的实业、教育个体研究,发展到相关的近代史领域;从地方人物研究渐渐过渡到张謇学的研究。张謇研究已成为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科。
南通方言研究。南通方言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学术研究意义,它是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结合点和分歧点,异常复杂。80年代,由于编纂《南通市志》的需要,方言卷委托南通市语言学会编撰,由于部分方言专家对某些方言片的区划和界定观点不统一,分歧很大,以至直接影响到市志方言卷的成稿。市志办经过反复协商、研究,直接邀请原国家语委副主任、南通籍著名语言学家王均指导编纂,南京大学教授、省语言学会会长鲍明炜审稿,南通市语言学会组织编写,市志办派人参与。经过几年编纂,市志方言卷成为众多研究南通方言专家、学者认可的佳作。随后出版《南通地区方言研究》一书,又成为经典之作,先后获省、市社会哲学科学成果奖。而市志办同志撰写的方言概述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目前,南通市政府正准备就南通方言申报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相互合作,开掘区域文化内涵
近年来,区域文化倍受专家、学者的关注,通过地区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不仅再现历史,而且可以探寻出文化、经济发展的轨迹,折射未来。南通市志办在研究本地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与外地科研院所、学者合作,共同研究区域文化。90年代,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在研究近代上海对周边城市辐射和影响时,发现南通在上海周边城市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受上海影响,而且某种程度上又影响上海的发展。为此,有关专家几次来南通考察、查询资料,市志办不仅积极支持,还主动参与,经过合作,双方都拿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市志办研究的南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近代南通与上海的关系、张謇与上海的关系等均具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与湖北鄂州市张裕钊研究会共同研究张裕钊在江苏及其对张謇的影响;与浙江义乌市志办共同研究骆宾王,将南通的骆宾王墓发现、迁移及论证骆宾王客死南通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提供给义乌市骆宾王纪念馆;与江西婺源、江苏扬州、泗洪等地共同挖掘江家活动轨迹及江上青烈士在南通事迹等等。这些区域合作,为本地文化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使区域文化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
“有作为才有地位”,南通市志办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研究型、学术型机构主动参与和引导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办公室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所组建的地方志学会、历史学会的优势,使南通的区域历史、区域文化、区域经济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市志办每年在机关目标责任考核中的位置都在前移,同时也锻炼出一批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专家和学者,地方志一直成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尊重的对象,许多部门主动上门邀请参与书刊编撰、宣传策划等活动,成为南通区域文化建设与研究领域中一支主力军。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二轮修志要充分借鉴、利用好年鉴
- 下一篇:办好年鉴要坚持三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