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办好年鉴要坚持三项原则

2013-01-30    

        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定义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对我们办好年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高质量、高要求地办好年鉴,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编纂质量、注重经营管理。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近几年来,一些省、市政府或社科院已把年鉴纳入社科类著作评奖范围。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人们对年鉴学科的分类有了一个正确的界定,同时对年鉴的重要性和学术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二是年鉴被纳入社科类著作范畴,就有一个年鉴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问题。要坚持年鉴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年鉴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由年鉴是“官书”的性质决定的。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它有一个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问题。年鉴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使所记载的内容,与党中央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与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保持一致,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年鉴是公益性文化产品,有宣传服务的功能。因此,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坚持年鉴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发挥年鉴在推进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主要指年鉴的主编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年鉴主编要讲政治,讲党性,讲纪律。这就要求:第一,主管部门在配备或任命年鉴主编时,首先要注重年鉴主编人选的政治素质。第二,政治素质不高的年鉴主编,要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

二、不断提高编纂质量

         编好年鉴,不断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取决于年鉴编辑的水平。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年鉴编辑,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一是要具备年鉴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年鉴学是一门学科,它包括年鉴的基本理论、体例体裁、框架结构、条目类别及设置、条目编纂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年鉴编辑,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同时,年鉴学又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不断地吸收国内外年鉴发展新成果,用来指导编辑实践。

         二是要具备编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年鉴大多是公开出版的。因此,年鉴编辑必须遵循图书编辑的一般规律。作为年鉴编辑,要遵守年鉴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规程,并在编辑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其规律性,以此指导编辑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年鉴编辑工作不致成为盲目的实践,而成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三是要具备自己所编类目所涉及到的有关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地方综合年鉴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为年鉴编辑,要编好年鉴,就必须具备自己所编类目所涉及到的有关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试想,作为负责编辑政治文明建设类目的编辑,如果对政治学基本常识,对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民主形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无所知或不甚了解,能编好政治文明建设类目的稿件吗?

        笔者近来翻阅了某市的2003~2005年卷年鉴,并把这3卷年鉴中的社会生活类目作了比较,发现除一些数据有不同外,条目的设置、标题、内容、行文句式等竟然基本相同,而3卷的年鉴封面设计却年年不同。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只重视形式的所谓创新,做表面文章,而不重视内容的常编常新;二是被动或盲目编辑,缺乏编辑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这种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在年鉴界较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年鉴编辑的工作主动性、责任性不强外,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年鉴编辑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灵敏的信息触觉。一个年鉴编辑,如果善于学习,就必然会注重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而信息则是选题之源。同时,选题是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年鉴反映什么内容,不是作者提供什么,编辑就编什么,而是编辑要根据时代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构思和策划,确定选题,让作者按照选题要求撰写条目,变被动组稿为主动约稿。这除了编辑对情况熟悉外,还要求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注重经营管理

        地方综合性年鉴,大都由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负责编纂,根据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规定,地方志机构属于综合管理类,其职能是依法行政。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提出注重经营管理这一命题呢?这主要由年鉴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

        年鉴是精神产品,但从年鉴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封面版式设计、印刷、出版过程,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相同的,其管理方式也是类似的。因此,要保证年鉴的质量,提高年鉴的效益,我们必须坚持注重经营管理的原则。

        注重年鉴的经营管理,年鉴的主编、编辑就要学习企业管理学知识,借鉴企业家管理企业的经验。

        第一,要注重效益管理。年鉴一旦出版面世后,就变为了文化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因此,衡量一卷年鉴质量的优劣,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看它是否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年鉴的双效益,根本在于要制定正确的年鉴发展方向或目标。同时,还要控制成本。那么,注重年鉴的经济效益管理是否与《条例》中“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规定矛盾呢?笔者认为这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现阶段“我国的年鉴在体制和机制上至少应分为全公益性,即政府拨全款的年鉴;半公益性、半市场的年鉴,即政府拨部分款项的年鉴;市场性年鉴,在财政上基本上或全部与政府脱钩的年鉴”。在这三种类型年鉴的体制和机制,还可能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不要以为有了《条例》,年鉴经费在短时间内就能百分之百地由政府财政解决,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尽力背靠政府的同时,仍要大力面向市场。所以,我们要注重年鉴的效益管理。就算有一天,所有的地方综合年鉴都由财政拨款举办了,我们仍要注重效益管理。

        第二,要注重质量管理。年鉴的质量,包括内容和形式,也包括出版的时间。在年鉴界,普遍重视编校质量和装帧质量(包括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等),却普遍忽视了出版时间。年鉴界对出版时间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年鉴是地情资料工具书,早出晚出一个样,不会影响年鉴作为工具书的备查性。其实,年鉴出版时间,是其质量的重要的方面。试想,一卷年鉴到年底或跨年才出版,不是有点太晚了吗?所以,力争在上半年出版年鉴,是年鉴质量的内在要求。

        要注重质量管理,根本的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年鉴的实用性,如果年鉴没有较强的实用性,也就不成为“资料性文献”了。二是现代企业都追求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年鉴也要实现质量“零缺陷”。实现年鉴质量“零缺陷”,除了要有好的质量监管机制外,关键要解决人的问题,因为质量是由人来控制的。编辑的素质决定年鉴的品质,印刷厂的优劣决定年鉴印刷装帧质量。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选择优秀的印刷企业。这是实现年鉴质量“零缺陷”的根本保证。

        第三,要注重创新管理。对于这个问题,年鉴界还没引起重视。年鉴创新管理,主要解决什么应该创新,什么不应该创新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年鉴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导向与内涵、责任与愿景、品牌等,是不能随意创新的。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编纂质量、注重经营管理,这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坚持这三项原则,既是年鉴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年鉴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资料:

        ①②《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1998年2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

       ③孙关龙:《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年鉴的创新事业》,《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年第4期。

       ④周坤著:《企业规范化管理实务》。

(责任编辑 徐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