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评审机制 为总纂打下坚实基础
无锡市二轮修志工作于2006年2月正式启动,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编纂任务。新一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融入文化大市的建设进程,列入政府的督查视线。不仅举行全市续志工作推进会,以市政府的名义下达《(无锡市志(1986~2005)编纂工作任务书》,还将新一轮修志工作列为市政府督查项目,定期通报。
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两年多来,我们在省志办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经过动员培训、篇目论证、资料搜集和初稿编修进度督查,续志工作有序推进。到今年5月,全市有市志编纂任务的184个单位中,81个单位完成了送审稿,69个单位完成初稿,还有34个单位正在编写,总体进度和初稿质量都比较理想。此外,《锡山市志》已交付出版,《宜兴市志》进入分纂,《马山志》已完成初稿,《南长区志》、《崇安区志》、《无锡郊区志》完成了70%以上的初稿,《江阴市志》正在编写初稿,《北塘区志》正在搜集资料。另外,我们还组织编纂《无锡新区志》,目前已完成40%的初稿。滨湖区因先编修《无锡郊区志》和《马山志》,故《滨湖区志》尚未启动。
今年以来,我们着手建立健全市志评审机制,以科学务实的管理方式严把志稿质量关,努力为确保今年年底正式进入总纂夯实基础。以下是我们建立健全市志评审机制的情况。
一、建立评审机制的由来
2006年6月,我们制订了志稿送审规范,对志稿的质量要求、送审时间、送审手续和格式等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随着来稿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志稿分散在各个编辑手里,如何健全、规范内部审稿程序,明确职责、任务与分工显得尤为紧迫。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酝酿,我们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决定从建立评审机制入手,加快志稿审改流转,提高志稿质量,为今后总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评审机制的主要内容
1.确定评审原则。实行集体负责和分工负责相结合,评审小组和各责任编辑共同完成,业务问题由方志处负责扎口。
2.建立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在原业务组基础上组成,由主任负总责,副主任具体分管。下设3个小组,小组内新老领导和新老业务骨干合理搭配,并确定各个小组的篇目分工,每个评审小组大体审改100万字左右。
3.规范评审程序。采取滚动、交叉方式,根据来稿先后分工进行。对初稿实行三审(或四审)制:责任编辑一审;评审小组二审,并实行组内交换审阅;二审后由评审小组间交换审阅为三审。如有必要,再进行四审。
4.明确工作职责。(1)责任编辑职责:审阅所分工单位志稿,把好一审关。把握志稿要素是否齐全,是否符合体例规范;对志稿资料查漏补缺,对重要史料进行核实,消灭明显的史实差错;处理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统一文体文风,消灭文字差错。一般应在10天内给承编供稿单位答复,最多不超过20天。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志稿,及时退回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把握不准或疑难的问题,及时提交相应的评审小组。对需要调整、归并的层次结构向评审小组提出具体建议,对某些不一致的史料运用向评审小组提出处理意见。(2)评审小组职责:负责志稿的二审和三审,对志稿质量全面负责。对经各责任编辑一审的志稿作进一步加工修改;对经一审仍不过关的志稿,及时返回责任编辑重新补充修改;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业务问题,评审小组集体讨论商量解决。
5.建立例会制度。原则上每月一次,遇特殊情况可临时调整。每次例会确定一个主题,总结交流修志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选择典型志稿进行点评,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评审水平的目的。
三、评审机制运行情况
评审机制于今年初开始实行,经过一段时间操作、运转,已初步显现出效果,克服了过去责任编辑被动应付的状况,各自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流程更加顺畅,业务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们还感到,例会制度是一个好方法,由于办公室大多数同志没有修志经历,缺乏经验,有的拿到志稿后不知道怎样修改,对一些质量较差的志稿更是无从下手。我们通过工作例会,采取以会带训方式进行传、帮、带。每次召开例会前,都确定好一个主题。如志稿点评,会前把原稿发给大家,作好准备,会上由业务骨干点评,分析稿子的问题。围绕主讲人的点评,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在研讨中不断提高审稿水平。
(责任编辑 吉文成)
- 上一篇:年鉴体系建设及其思考
- 下一篇:发挥年鉴作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