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抓好“以研代训” 提升志稿质量

2013-01-27    

       《张家港市志(1986~2005)》的编纂工作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至今年8月,已初步完成30个篇目的编辑任务,占整个篇目数的65%。按预定计划,年内将基本完成全志的分篇编辑工作,为明年进入志稿的单位审定、分卷总纂和全志总纂打下基础。

        两年的修志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把《张家港市志》编纂成一部可信、可用、可读的精品良志,除了加强领导、保障经费之外,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至关重要。因为“修志之要,在于得人”。而开展“以研代训”活动,则是提高修志队伍整体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志稿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开展“以研代训”,是提升志稿质量的前提

        地方志编修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在编纂前需做好一定的理论准备。“以研代训”,就是指通过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化的研讨活动,把修志理论的学研与志书编纂的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修志人员在“干中学、学中干”,从而既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水平,又增强其编纂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志稿质量的不断提升。

        首先,可以弥补修志人员素质的“先天不足”。就目前《张家港市志》的编纂队伍而言,其中无一人参加过首轮修志工作,许多人不知道应当如何编修志书。这与二轮修志所要求的修志人员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驾驭资料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文字写作编辑能力)相去甚远。如果寄希望于仅靠几天有限的集中培训就能一下子提高素质,那是不可能的。只有以“以研代训”为抓手,才能为修志“新兵”提供经常不断的学习培训机会,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业务素质。

        其次,能有效地解决修志队伍的不稳定性。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有不少承编单位存在着“受培训人员不修志,修志人员未培训”的状况,有的甚至中途变换修志人员。如何解决好这部分人员的学习培训问题,开展“以研代训”,让他们在“干中学”,不乏是一个好办法。

        再次,对提高修志人员的编纂实践能力将起到推动作用。我市有很大一部分承编单位的修志人员为兼职,且本职工作繁忙,只能抽空或在业余时间从事修志,这制约着他们难于用较多的时间去钻研修志业务。同时地方志编修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使有了较为扎实的修志理论素养,还必须在修志实践中不断锤炼打磨,否则理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反之,在修志实践中,如果能不断加强研讨交流、学习进修、切磋争辩,修志能力和修志素养也会得到快速提高。因此,抓好“以研代训”,在“学中干,干中学”,是加强修志队伍建设,提升志稿质量的必要前提。

二、抓好“以研代训”,需分阶段组织推进

       “以研代训”必须根据志书编纂的不同进程和不同时段,分阶段实施、分步骤推进。因为志书编纂的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需要通过研讨以求解决的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所以要安排不同的研讨课题来逐步开展。《张家港市志》自启动编纂至今,已先后组织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以研代训”活动:

         一是围绕篇目制定,开展“以研代训”。2006年10月,我们在邀请省、苏州市志办的领导、专家作业务培训的基础上,于11月至12月组织开展了以《张家港市志》篇目制定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先后分篇召开30余次。此次“以研代训”活动,我们主要进行“三学习”的培训,即学习与研读前志,把握篇目的继承与创新;学习续志时限的发展史,理清事物发展的脉络与特色;学习兄弟县市的志书,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2月底完成了市志资料征集、篇目的研讨与制定,并通过张家港史志网公布,以便使各承编单位有的放矢地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二是围绕资料征集,开展“以研代训”。2007年2月至3月组织开展以资料征集为专题的研讨活动,研讨范围涉及市志各承编单位。此次“以研代训”活动,我们主要进行资料征集四个方面下工夫的培训,即在资料收集的真实性上下工夫,在资料收集的系统性、全面性上下工夫,在资料收集的针对性上下工夫,在资料整理的规范性上下工夫。同时,我们还针对研讨活动中发现的普遍问题,于3月12日及时召开全市市志资料征集研讨交流会,专门安排市计生委、文广局、粮食局、体育局等单位就做好资料征集、资料整理等方面作经验介绍,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

         三是围绕初稿编写,开展“以研代训”。2007年5月后,市志部分承编单位开始转入初稿编写阶段。在继5月中旬召开初稿编写培训班的基础上,我们又于9月组织开展以初稿编写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共召开23次,有不少承编单位的分管领导也参与研讨。此次“以研代训”活动,我们主要进行志稿编写“十项质量”的培训,即:初稿编写要做到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资料翔实、特色鲜明、存史性(价值)大、要素齐全、层次清晰、语言严谨、文字流畅、行文规范,同时进一步明确编纂目标,既要立足于比《沙洲县志》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把《张家港市志》编纂成一部让读者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且可信、可读、可用的精品良志。

        四是围绕志稿修改,开展“以研代训”。从2008年2月开始,市志初稿陆续进入修改阶段。为此,从3月下旬起至8月,我们根据各篇(章)初稿完成的不同进度及各编辑初编情况,分篇(章)先后召开了29个篇目的志稿修改研讨会。此次“以研代训”活动,我们主要进行“四查”的培训,即查入志内容(资料)是否全面、查条目写作是否不断主线、查地方特色是否彰显、查入志资料是否存史价值大,同时对筛选的入志资料提出“四少四多”的要求:少用可有可无的资料,多用关键性的资料;少用一般资料,多用典型资料;少用大路货资料,多用珍贵资料;少用死资料,多用活资料。此次研讨具体到每个条目的编写和修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所以效果较为明显。

三、加强“以研代训”,要多措并举

        修志工作中,要把“以研代训”落到实处,“研”出成效,还必须辅之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配套措施作保障。

        一是印发志书编纂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做好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2006年9月,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新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意见》,在此后两年中,我们又先后下发了《关于

        二是办好修志宣传阵地。市志编纂启动之后,我们进一步发挥好原已创办的《史志简报》、《张家港日报》“史志春秋”专版和张家港史志网的宣传作用。其中每季一期的《史志简报》,除刊发史志简讯外,主要刊登市志编纂的进度、成功经验和相关修志业务文章,同时分两期刊出了质量达到要求的“科技”、“档案”志稿,供各承编单位参考;每月一期的“史志春秋”专版,至今已刊发8期修志专版,因面向社会发行,在全市营造了盛世修志和关心修志、参与修志的良好氛围。

        三是主编提前介入。志书编纂是众手成志,要保证其质量,离不开主编的宏观把握和指挥。而主编提前介入,则可以防止在总纂时相关篇目的返工与重修。从市志编纂启动至今,凡历次“以研代训”活动,只要时间上互相不冲突,主编都会参加。特别是在今年开展的志稿修改研讨活动中,主编预先审阅每篇志稿,做到心中有数,并在研讨中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由于主编由史志办主任担任,提前介入,参与研讨,可使各承编单位的领导更加重视修志工作,也可使各责任编辑更利于与承编单位的交流、联系和沟通。

        四是开展全过程督查。市志编纂启动后,我们在建立机构、征集资料、撰写初稿、修改志稿等各个阶段,都结合研讨活动或专题调研,组织开展督查活动。两年来,共先后组织5次督查,涉及500余个承编单位(次)。

        通过经常不断的“以研代训”,以达到提高志稿质量的目的,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们将在今后的修志实践中不断努力,力求把“以研代训”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 吉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