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地域特色
年鉴编纂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按部就班,因袭过去,无疑是浪费人力财力;而唯有怀着敬畏之心,苦寻创意,不断求新,才有可能编纂一部可读、可鉴、可赏、可用、可存的年鉴。2009年版《秦淮年鉴》出版以来,当年获得中国版协年鉴评比特等奖、框架设计综合一等奖、装帧设计特等奖,2010年又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比县区级地方综合年鉴特等奖,首届江苏省年鉴评比综合特等奖。我们的体会是: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在创新中探寻年鉴工作的新境界。
一、框架设计存同求异,彰显秦淮特色
年鉴框架设计是年鉴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体现年鉴的风格与特点,也框定年鉴的内容范围及取材方向。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对丰富年鉴信息、凸显年鉴自身特色、发挥年鉴基本功能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秦淮年鉴》坚持“以我为主、特色创新,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方针,不断完善编纂思想、框架结构和体例设计,解决好“读者定位、市场定量、创新定向”的三大问题,用合理的方法,艺术地安排框架设计。根据秦淮的实际,在保持基本框架结构时,做到存同求异。抓住本区域的强项和独到、独特之处,“走自己的路”,把握区域历史风貌、自然环境、产业结构、文化底蕴、区域功能特征的脉络,追求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追求创新,设计出颇具特色的年鉴框架,形成秦淮的独有风格。一是“秦淮风光”独立成栏目。“秦淮风光”集中体现了秦淮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是秦淮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如果设置在“服务业”或“旅游”栏目中就会把整个秦淮灿烂历史文化中最大的特色给淹没。采取“单独成一栏”的框架创新,避免了与其他年鉴的雷同,突出其地域特色。二是在“商贸?服务业”栏目中,增加“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类目。体现地方政府保护好老工业遗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旅游经济服务的创举。三是“秦淮风光”栏目中增加“复建金陵大报恩寺”类目。数年来我们跟踪记载金陵大报恩寺项目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大报恩寺地宫关于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考古重大成果,充实了新内容,让秦淮历史文化特色更加亮丽、更加醒目。
二、用独特的人文内容,彰显地域文化内涵
《秦淮年鉴》保持在共性中求个性,捕捉本地独有的、特有的或具有突出地位的事物,抓住地方的强项和独特之处。如2009年年鉴的特载,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设置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秦淮30年”栏目,展示了秦淮区改革开放30年来在内外秦淮河建设、明城墙建设、文博展览建设、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精品图书出版等方面的成就,从人文的层面辐射出30年的沧桑巨变,凸显了秦淮人文建设的光辉成就。特载设置了“人文秦淮大家谈”栏目,围绕秦淮古老的历史、今天的发展和未来的前瞻,展示了市区领导和余秋雨、阮仪三、齐康等诸多历史、文化、文物专家学者关于人文秦淮的理解和论述,打破地域时空概念。
三、以新雅的装帧设计,表现人文秦淮的文化氛围
年鉴彩页反映本地区一年中最值得记载的事件和人物,是年鉴文字的重要补充,是年鉴能够出彩的地方。彩页装帧设计优劣往往左右着读者的第一印象,体现和反映年鉴的档次和品位,影响并决定年鉴的质量。《秦淮年鉴》的宣传彩页每年60页左右,但每年的宣传彩页都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以此来强化地方特色之视觉感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特色鲜明。
《秦淮年鉴》装帧设计大量运用地域文化元素,努力采用契合地域特色的审美创意。2004版封面图案以十里秦淮河上的璀璨明珠——泮池夜景、夫子庙广场、文德桥以及明清风格建筑为中心,点缀红灯笼为背景,体现秦淮久远而淡雅的历史文化意境。2005版以人文秦淮为主题,选用古建筑群为背景,用水墨晕染的手法来突出“马头墙”,透出人文秦淮的笔墨意趣。2009版又突破了既往的表现风格。一是书名和类目,请书法名家书写,秦淮文化的书卷气映入眼帘;二是全书22个类目衬页的设计,以传统中国画条幅立轴为表现形式,每个条幅上有一张地域历史名画,富于高雅的文化品位;三是书眉上画有《秦淮胜迹图》的线条画长卷,体现秦淮的风雅之美;四是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画龙点睛,再现了桨声灯影秦淮河的历史华彩与当代魅力。
(责任编辑:缪小咏)
- 上一篇:明确地位作用 加强业务指导
- 下一篇:抓好“以研代训” 提升志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