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社会组织赋能乡村史志

—从《口述铁心》说起

2023-10-09    刘 赠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式微态势,乡村的价值特别是乡村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正逐步被“现代文明”所替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的总要求,既正面回应了乡村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为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在当代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作为推进乡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抓手,乡村史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停留在纸面”“与群众存在距离”等问题。如何突破乡村史志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最大化发挥乡村史志的社会化作用,社会组织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助力消解上述困惑。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处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核心区和雨花台区“两桥”(铁心桥和西善桥)改造的主战场。近年,如何用好区域文史资源,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帮助高科技人才了解铁心桥、助力拆迁安置人员记住“乡愁”,增强文化黏性,成为铁心桥区域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热点。南京市蔚然天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街道驻地社会组织,在多年基层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社会动员、服务开发、资源链接的作用,助力铁心桥区域文史资源活化运用。本文以其《口述铁心》项目实践为例,探索史志成果形成、转化、运用,“活化”乡村文化现代价值的可行路径。

一、社会化视角下乡村史志的重要价值

乡村史志作为乡土文化书面化的“资料性文献”,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村落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以民俗习惯、地方经验、村规民约等静态方式,展现了人的社会化过程和区域发展的动态,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承载记录历史、教化育人、传承文明的核心作用。从社会化角度看,乡村史志担任着个体和社会之间“中间人”的角色。一方面,乡村史志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从初始社会化角度看,乡村史志对于向少年儿童传授语言、习惯和本土文化认知本领具有重要指引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少年儿童内化社会文化规范、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从发展社会化角度看,乡村史志对于帮助成年人,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新住民等人群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提供了抓手,利于成年人强化区域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乡村史志有助于引导个体有序地影响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以乡村治理中的“社区营造”方法为例,其所倡导的人、文、地、产、景的营造方向,均能从乡村史志中找到发展脉络与线索,为基层治理提供根本遵循和特色方向。同时,乡村史志中所浓缩的优秀乡土文化有利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不但能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道德素质,还能带动村民摒弃“慵懒散”和“等靠要”的思想,自觉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对于形成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组织赋能乡村史志的实践探索

社会组织和乡村史志一样,在个体和社会之间也承担着“中间人”角色,强调多领域、多专业的配合,遵循公共化、人性化的服务原则,其以独特的民众贴合性和社会关联性逐步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乡村史志更好地感化人、改变人、激发人,推动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达到促进乡村善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的,具有较大的实践探索空间。

(一)发挥社会组织“倡导者”作用,动员多方参与

无论是乡村史志的编修,还是乡村振兴建设,其参与主体都是广大村民。在乡村史志编修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增强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倡导树立“做大众自己的历史”的公众史学理念。南京市蔚然天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会组织)的“口述铁心”项目,立足铁心桥街道区域城乡变迁、“两桥”(铁心桥、西善桥)区域改造、南京软件谷开发等社会背景下个体、家庭的生活习惯、社群文化、家族发展等变化,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参与文史资源活化运用,开展“红色榜样”口述史数字化项目,通过探访访谈、个人生活史及奋斗史梳理、典型故事采集、老物件收集、口述史料整理、“真人图书馆”展示等服务,以小见大,展现独特的区域人文与精神风貌,以口述史的方法活态展现、丰富乡村史志中民众生活记载,让文史资料“活”起来、“用”起来。

二是倡导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史志编纂、传播工作的机制。“口述铁心”项目按照党政指导、社会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的机制进行运作。社会组织积极梳理整合多方资源,动员铁心桥街道《铁心文史》编辑部的老学者、老专家、老教师,辖区退休老干部,党员及居民骨干,高校专家、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组建文史资源活化运用的指导团队,确保乡村史志的溯源可靠、传播有据,推动在地服务的文史理论依据专业化,同时促进体现政府意志、学者理念、组织实践、村民意愿的乡村史志“新主体”的有机融合。

(二)发挥社会组织“教育者”作用,推动史料转化

乡村史志需紧随时代的发展,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确保乡村文化的传播、传承永葆活力。在“口述铁心”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基于民俗传承论、优势视角理论、文化生态系统等理论基础,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着眼于乡村史志记录的乡土文化,以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和社区工作的方法为主导,将乡村史志视为案主,通过优势视角,对铁心桥区域独特文史资源进行梳理,汲取其赋予的文化内核、教育意义,以社区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寻访、历奇探索、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向社区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传授,增加乡村史志可接近性,创新乡村史志传播与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

“口述铁心”项目采用“普及、参与、传承”乡村史志与服务转化的三阶段提升模式。普及阶段处于乡村史志教育的初期,重在激发民众接近乡村史志、了解乡土文化的兴趣。参与阶段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引导民众参与到更深的乡土文化感受、感知、发现活动中,突出个体的优势,强化个体在民俗传播和传承中的力量,号召其持续参与,并通过相关的专题培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通过赋权,以达至传承阶段。基于此模式,“口述铁心”项目设置“探知往昔 发展变迁”“铁心循迹 旧物新缘”“长幼携手 代际传承”三个阶段纵深发展路径。此外,在具体的教育活动执行过程中采取从溯源到实践的递进式操作模式,包括溯源、回归、解构、赋权、整合、实践。“溯源”是回归乡村史志本原,厘清所载乡土文化的内涵、发展过程、仪式习惯等,对乡土文化有一个全面透彻的把握;“回归”是指在厘清乡土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回归到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解构”是指按照一定标准有条理的细分出若干元素,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赋权”是指通过解构,结合乡村史志教育理念等,发现文化传播的价值,将这些价值传输给居民,展现其实用性与独特的功能性;“整合”是指在经过各方梳理后,清楚明了地澄清教育推广的实施脉络,进行详尽的活动程序设计。同时,注重故事性的鲜活表达与交互式体验,构建符合当代人生活的社会场景与人文生态环境,呈现出“史说铁心”“铁心文化”“铁心人物”“铁心往事”“节日解密”“文史传承”等主题“菜单”,并延展出“秦淮新河的那些事儿”“有意思的地名”“浡泥国王墓的秘密”等系列“菜品”,帮助少年儿童递进式了解铁心桥的发展历程、人文风情、历史文化等,逐步解密铁心桥区域独特的风俗民情。

立足新时代,作为乡土文化的可视化载体,乡村史志成为联结个体与社会的重要媒介,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社会化视角下,社会组织从倡导、教育两个层面着手,对于最大化发挥、强化乡村史志作用大有可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村史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将有助于推动乡土文化的再发现和乡土文明的价值重构。

(作者简介:刘赠,南京市蔚然天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理事,马家店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