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景定建康志》的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

2023-10-20    韩章训
       南宋《景定建康志》(以下简称《建康志》)为南京现存最早志书,也是宋代名志。建康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江宁府而置,其辖境相当于今南京市。此志系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二年(1261)成书。此前学界对于《建康志》多有研究,但研究者皆仅把《建康志》视为郡府志,故所得研究结果皆为《建康志》作为郡府志的一些体例特征、学术价值等。以辩证观点去审视,《建康志》不仅是一部郡府志,而且还是一部都城志,笔者认为《建康志》兼有郡府志和都城志的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

一、作为都城志的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

中国都城志编修源远流长,最早的都城志就是东汉《三辅黄图》。此后则相继编修了一些都城图、都邑簿等。自宋始,随着志书体例逐步转型,往昔都城图、都邑簿则一律改称为都城“志”,如北宋〔熙宁〕《长安志》、南宋〔乾道〕《临安志》等。

(一)体例特征

《建康志》是南宋最为成熟的一部都城志。它作为都城志,其体例特征主要体现有三:

一是体现在志书取名上。在景定时,建康属府级建制,即建康府。若按一般府志取名惯例,此志当取名为《建康府志》。但《建康志》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它取名为《建康志》。回顾历史可知道,自北宋始,修志界在都城志取名上已经形成一个特殊做法,即在都城志取名时采用“地名+志”方式,其间不加政区级别名,以示有别于一般郡府志。如北宋〔熙宁〕《长安志》,南宋〔乾道〕《临安志》、〔庆元〕《成都志》、〔淳祐〕《临安志》等。《建康志》作者这样取名,只是沿袭旧例而已,自然不算什么创新,但如此取名则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意图,即他们所纂《建康志》并不属郡府志而属都城志。

8c6b5e36-1364-4e15-9f0d-05881b5a0dd1.jpg

宋建康行宫图(来源:《景定建康志》)

二是体现在对本城特点的反映上。北宋〔熙宁〕《长安志》为反映本城特点,突出记载了宫室、皇城和京城。南宋〔乾道〕《临安志》为反映本城特点,突出记载了“行在所”(指皇帝居住地方)。《建康志》为反映本城特点,仿效〔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也突出记载了“留都”(意为旧都城)。

三是体现在对城乡关系的把握上。《建康志》全书设50卷,卷1—4为留都录(因建康曾为六朝故都,南宋又曾为行都,故设此目以记其事),卷5为建康图(其中除设有反映城区诸图外,还设有所辖5县图,即上元县图、江宁县图、句容县图、溧水县图、溧阳县图),卷6—14为建康表,卷15—16为疆域志,卷17—19为山川志,卷20—23为城阙志,卷24—27为官守志,卷28—32为儒学志,卷33—37为文籍志,卷38—39为武卫志,卷40—41为田赋志,卷42—43为风土志,卷44—46为祠祀志,卷47—48为古今人表,卷49为古今人物传,卷50为拾遗。该志在总体谋篇中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突出城区,综合全域。专门记载城区有8卷,即留都录4卷、城阙4卷,占全书总卷数的八分之一多。此外,其他诸卷都是综合全府。如此谋篇就是此志突出城区和综合全域的具体表现。二是先城后县,详城略县。从该志各卷记述看,皆贯彻先城后县、详城略县原则。专载城区8卷,除卷五设有7县图外,其余诸卷均未设置述县门目。《建康志》如此谋篇布局,为都城志编修创造了新经验,并为后编修都城志提供了范式。

(二)学术价值

《建康志》作为南宋最为成熟的一部都城志,是有其重要学术价值的。这种价值的主要体现有二:

1.对南宋〔咸淳〕《临安志》篇目设计的影响。从《建康志》与〔咸淳〕《临安志》两志篇目设计看,彼此很相似。《建康志》卷首设有“留都录”,〔咸淳〕《临安志》卷首亦设有“行在所录”。此外,《建康志》设有“城阙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宫阙志”。《建康志》设有“儒学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学校”。《建康志》设有“文籍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赋咏”“诏令”“文事”。《建康志》设有“武卫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武备”。《建康志》设有“风土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风土”。《建康志》设有“田赋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贡赋”。《建康志》设有“祠祀志”,〔咸淳〕《临安志》亦设有“祠祀”。《建康志》设有“古今人表”“古今人传”,〔咸淳〕《临安志》亦设有“人物”。《建康志》卷末设有“拾遗”,〔咸淳〕《临安志》卷末亦设有“纪遗”。其中次序排列和门目粗细虽有不同,但其总体思路还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建康志》篇目设计对〔咸淳〕《临安志》篇目设计影响是比较大的。当然〔咸淳〕《临安志》如此设置篇目,除受《建康志》影响外,还自然受到〔乾道〕《临安志》和〔淳祐〕《临安志》的影响。

2.对元《至正金陵新志》体例的影响。无论是从基本篇目设置看,还是从篇目排序看,《至正金陵新志》都是较多承袭《建康志》体例的。对此问题,《至正金陵新志》主纂者张铉也曾说道:“宋史正志《乾道志》、吴琚《庆元志》、周应合《景定志》,而刻板已亡,所见卷帙,类多讹缺。惟《景定志》五十卷,用史例编纂,事类粲然。今志用为准式,参以诸志异同之论,间附所闻,折衷其后。”具体说,就是“首为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所存。次述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中为表、志、图、传,所以极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终以摭遗论辨,所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总为一十五卷,卷各有类。类例繁者,析为上中下卷。”[1]由此可见,张铉编纂《至正金陵新志》,在总体构思上是基本承袭《建康志》的,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调整而已。

二、作为郡府志的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

传统学界多把《建康志》视为郡府志。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建康在行政区划上确属郡府级建制,即建康府;二是因旧时人们对城市和都城志意识均较淡薄。如清人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就把古代都城志和一般志书作混杂排列。如在此书中,列在《建康志》前后的就分别是《澉水志》和〔景定〕《严州续志》。直至当代,也仍有人把《建康志》视为府志。如刘伟毅等著《中国方志史》就在《府州县志举要》目下介绍《建康志》(参见该书第138—140页)。

(一)体例特征

《建康志》具有郡府志的体例特征,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优化。

1.志书辅文设置的创新。在《建康志》前,一般志书卷首仅设两种辅文,即序言和目录。《建康志》不仅设有序言和目录,而且还增设了三种辅文。一是马光祖《进〈建康志〉表》,二是马光祖《献皇太子笺》,三是周应合《修志本末》(内容同修志凡例)。在宋志中,《建康志》所设辅文是最多样和最丰富的。

2.志书纪传体的优化。志书纪传体始见于南宋。彼时首先使用纪传体的当是〔乾道〕《临安志》。后〔嘉定〕《剡录》亦属纪传体。该志卷1为县纪年、城境图、官治志等13门,卷2为山水志1门,卷3为人物传1门,卷4为古奇迹、古阡陌2门,卷5为书、文2门,卷6为诗1门,卷7为画、纸、古物3门,卷8为道馆、僧庐2门,卷9、10为草木禽鱼诂1门。其中“县纪年”即大事记。因此“图、记、志、传”齐备,故可断为纪传体。《建康志》亦属纪传体,但它与前纪传体志书相较,已经更为完备。从上文对《建康志》篇目设计叙述中可看出,此志不仅记载全面,而且在体裁构成上已经做到图、表、志、传齐备,故多被后人视为典型的纪传体志书。如有一当代学者说:“周应合应马光祖之聘,于景定二年(1261)纂成《景定建康志》,这是一部典型的纪传体志书。”

(二)学术价值

《建康志》作为一部郡府志,价值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一是体现在《建康志》体例被后世编修者的仿效上。在明代方志中,〔隆庆〕《潮阳县志》即为纪传体。该志卷1为建置沿革纪,卷2为县事纪,卷3为职官表,卷4为选举表,卷5为恩命表,卷6为舆地志,卷7为民赋、物产志,卷8为风俗志,卷9为官署志,卷10为坛庙志,卷11为名宦列传,卷12为乡贤列传,卷13为列女传,卷14为流寓列传,卷15为文辞志。凤阳为明太祖朱元璋故乡,柯仲炯所纂〔天启〕《凤阳新书》亦属纪传体。此志依次设图、本纪、列传、年表、星土、赋役、国费、宗祀、农政、武备、帝语、拾遗、外篇诸门。至清代,此类例子较多。如〔乾隆〕《曹州志》作者说:“兹仿《景定建康志》《江南通志》例,按其疆土分类纂辑,概标为志。大纲有十。舆地志、河防志、食货志、学校志、秩祀志、五行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又如嘉庆《兴义府志》亦属纪传体。该志作者曾述本谋篇曰:“志者史之流。体例有志,有表,有传。旧志无表、传,今仿宋周应合《建康志》例,补撰表十有二、列传十有七。”

二是体现在后世学界对《建康志》体例的赞赏上。清孙星衍曰:“《建康志》体例最佳,各表纪年隶事,备一方掌故。”孙氏所言“体例”主要就是指纪传体。后谢启昆亦有类似见解。他说:“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分图、表、志、传四篇,体例最善。”至民国,仍有人赞誉《建康志》曰:“全图为全书之纲。章氏以纪为首,不若以图为首之可挈纲要也。周应合之《建康志》有图无纪,是谓知体。”直至当代,学界在谈及志书纪传体源流时,也多把《建康志》视为一个典型个例。有人说:“南宋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明雷礼的《真定志》……均属于此种体例。”这里所言“此种体例”即指纪传体。

综由上述可知,南宋《建康志》是具有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的。古代学者多仅从郡府志角度去研究《建康志》。如《四库全书总目》评《建康志》曰:此志“首为留都四卷,次为图、表、志、传四十五卷,末为拾遗一卷。援据该洽,条理详明,凡所考辨,具见典核。”这些话语仅从一般郡府志角度来立论的。但彼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建康志》具有都城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并给《建康志》以正确评说。如清钱大昕评说《建康志》曰:“建康,思陵驻跸之所,守臣例兼行宫留守,故首列留都录四卷。又六朝南唐都会之地,兴废攸系,宋世列为大藩,南渡尤称重镇,故特为年表十卷,经纬其事,此义例之善者。古今人表传,意在扶正学、奖忠勋,不专为一郡而作,故与他志之例略殊。”钱氏此言就是从都城志角度来立论的。由于《建康志》的多重属性,故今天在研究和评说《建康志》时,就必须顾及其二重体例特征和学术价值,否则就可能得出一些有失偏颇的结论。

(作者简介:韩章训,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