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涛:精品年鉴“编辑说明”的规范与创新
“编辑说明”是年鉴编纂工作的总纲,也是编辑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无论综合年鉴,还是行业年鉴、专题年鉴,首先以撰文方式映入读者眼帘的即为“编辑说明”,作为年鉴“首文”,其于年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随着国家及各省(区、市)年鉴精品工程加速推进,“编辑说明”撰文日趋规范,质量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和不足。笔者以20份综合年鉴“编辑说明”样本为例(见表1),希冀通过对“首文”规范化构建与创新性实践路径的粗浅探讨,助力年鉴精品创建工作高质量推进。
一、“编辑说明”规范化构建的实践路径
年鉴“编辑说明”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完善的过程,其以短短数条、字不足千的篇幅为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由每部志书各自为例到全国大体统一的凡例,是方志定型以后编修志书的自然需求”[1],由凡例衍生而成的“编辑说明”,对其内容加以规范,亦是必然之举、应有之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年鉴的“编辑说明”
1950年1月,天津进步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年鉴——《开国年鉴》,以“编后语”方式对全书的编纂情况作了说明。全文共5段,分别为声明编纂目的、阐述编纂必要性、介绍年鉴冠名理由、就经验不足致歉、大事记时间声明。文中阐述了编纂意义所在,“这本小型年鉴是为纪念新中国诞生而写的”,“由开国到一九四九年的年底,……这一转变时期里,有若干若干新鲜的事物,涌现到我们眼前;这些事物,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深入的;必得把它综合地、经济地记载下来,才好作我们随时翻阅的参考”。文风拙朴,态度鲜明,读来令人倍感振奋,充满了对新中国的美好期待,无愧为经典之作。
(二)年鉴“编辑说明”初期的撰文尝试
改革开放以来,年鉴编辑出版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世纪80—90年代,部分设区市和县(市、区)着眼服务经济建设,开始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但基于年鉴本身的初创性,这一时期“编辑说明”在撰文重点、行文规范上,具体表述各有千秋,比较典型的是多数未将指导思想纳入,未具明条目、图表数量,文末多有致谢内容等。从篇幅看,少的有5条,内容过于简省;多的12条,叙述又显琐碎(见表2)。但以发展的眼光去看,作为“首部”“第一部”“创刊号”年鉴的“编辑说明”,均具有较高的撰文水平,创刊编辑以深入思考与尝试,为当下精品年鉴的“编辑说明”打造了初始模板,奠定了逐步走向成熟的坚实根基。
(三)年鉴“编辑说明”规范的制定出台
沿袭古今志书“凡例”,借鉴联合国和其他国家“yearbook”中“explanatory notes”内容,以及参考诸多工具书的“说明”,“编辑说明”对众手成鉴的年鉴编纂工作进行统揽,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方便查阅使用提供帮助,事实上起到编纂准则、读鉴指南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志,2012年7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印发《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出版规定》),第31条规定“(编辑说明)主要介绍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记述的时空范围、栏目的设置情况、资料和来源等事项”。随着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逐步深入,《出版规定》推动“编辑说明”从编纂惯例上升到具体规范,向着撰文规范化法治化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四)年鉴“编辑说明”规范的细化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年鉴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时代。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指组《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以及各省市县区出台的地方志(年鉴)编纂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如《江苏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连云港年鉴编纂规范》等,均就年鉴“编辑说明”提出要求,其中《补充规定》第1条明确编辑说明主要介绍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地域范围、时间界限、记述内容、类目设置、资料来源等事项,应准确、精练,表述规范。《江苏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第10条规定,“编辑说明主要介绍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记述的时空范围、栏目设置和调整情况、资料来源等事项”。上述要求是“编辑说明”的基本撰写规范,具有法规性文件效力,应为年鉴编辑者所严格遵循(见表3)。
二、年鉴“编辑说明”的规范撰写
“编辑说明”于编者是编纂事由、宗旨和方法的总括性表达,于读者是通篇阅读前需要了解把握的“使用说明书”。“编辑说明”在年鉴编纂之前即应构思、明确,特别是指导思想、思路方法、选录标准、注意事项等,以使各编辑分工采编达成要求上的统一。待年鉴正文总纂基本完成,需由主编对相关情况作以补充,特别是较前卷的重要调整、本卷的特色内容等,从而给读者以“年年岁岁志相似,岁岁年年志不同”的第一阅读感受。但实践中,“编辑说明”不被重视的情况仍较突出,有的沿袭前卷年年不变;有的不能充分对应和体现正文内容创新;有的统计要素呈现少,等等。着眼推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要求,“编辑说明”的地位不应弱化,只能加强。创建精品年鉴应从“首文”精心撰写、“说明”精彩呈现开始,实现规范严谨与改进创新并行不悖、同向发力。
(一)“编辑说明”在全书的位序
“编辑说明”为编辑撰文,非名录,非表格,更非构图,从全书角度审视,其虽非正文,却是对正文的指引导读,应在正文之前。《补充规定》并未明确“编辑说明”位置次序,因而编辑拥有相应的自主权。从8部中国精品年鉴“编辑说明”实际位序看,多位于扉页、版权页、编委会(编辑部)名单、序之后,专题图片、目录和正文之前,但具体顺序也不尽一致,体现了各地年鉴编辑的不同考虑(见表4)。笔者所见,编委会(编辑部)名单为权利性和责任性记载,既是对编辑者劳动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向社会示明年鉴编纂责任承担者,解决“谁来编”的问题。“编辑说明”为工具性服务性内容,是对年鉴编纂思想、方法和正文内容的说明和阐释,解决“怎么编”的问题。而序、专题图片、“荣誉·数字”、地图、目录,及至正文、附录等,均属年鉴编纂工作对象范畴,解决“编什么”的问题。因此,从思维逻辑和行文逻辑规范排序,“编辑说明”应列于编委会(编辑部)名单之后、序之前,恰如《浦口年鉴(2022)》,也是8部中国精品年鉴中唯一一部以此顺序排列的年鉴。虽然目前大部分年鉴“序”列在“编辑说明”之前,但年鉴内容“序”本为始,亦当为始。以序为始,地图次之,其他内容视情况依次排列,目录之后进入正文,这也和《补充规定》第1条规定的6项要素排列顺序契合呼应。
(二)“编辑说明”对指导思想的阐明
《出版规定》与《补充规定》明确“编辑说明”主要介绍的年鉴编纂事项中,指导思想均居于首位。在阐述年鉴编纂工作指导思想问题上,选取的20份样本中,在“编辑说明”第一条的有5部,其他多是介绍主办、主管、主编单位等内容。所选的8部中国精品年鉴中,《连云港年鉴(2019)》《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在第1条阐明指导思想,贯彻《补充规定》要求,对法规条款的理解适用更加精准,对相关问题的把握更加到位。笔者所见,指导思想开宗明义地宣示年鉴政治属性,应在“编辑说明”第一条加以阐述。实践中,可将指导思想与主办、主管、主编单位合而为一,也可将主办、主管、主编单位放在第二条,与地域范围、时间界限、记述内容等一并加以说明,则更符合撰文逻辑,也更加体现党对地方志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要求。另外,在20份样本中,仍有个别“编辑说明”的指导思想未将“生态”或“生态建设”作为年鉴编纂主要内容,应予及时增补。
(三)“编辑说明”对年鉴“管”“办”“编”单位的记述
从20份“编辑说明”样本介绍年鉴编纂单位的情况看,主要有3种阐明方式:一种是阐明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编辑出版单位,如《江苏年鉴(2023)》;第二种是阐明主办单位和编纂机构,如《长沙年鉴(2020)》《盐城年鉴(2022)》等,且此种方式在20份样本中居多;第三种只列编纂机构,如《北京朝阳年鉴(2020)》《浦口年鉴(2023)》等。作为中指组“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4部印发全国的年鉴之一,《连云港年鉴(2019)》只列编纂机构。但分析该样本的连续性,其2020卷、2021卷增列了主办单位,2022卷、2023卷又只列编纂单位,反映了编辑思维的探索和回归。笔者所见,根据编者撰文思路和工作实际考虑,3种列明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均可,目前尚无一定之规。但从有利于凸显年鉴“官书信史”性质和有利于读者了解掌握情况的角度,将地方综合年鉴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编纂单位一并列明,则更显规范权威。关于名称问题,一方面,是政府主办还是政府办公室主办,应管办明晰;另一方面,是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全称,还是署地方志办公室的简称,应作统一。目前,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置不一,有的单独办公,有的与党史部门合二为一,有的是档案、党史和地方志3家一起;在名称上,有办公室、研究院、研究中心、档案史志馆、年鉴出版社等多种,不一而足,需要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作以规范表述,至少做到一部综合年鉴前后卷的单位名称一致,设区市内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名称一致。
(四)“编辑说明”对内容重点和编纂创新的反映
阐明相较前卷的内容创新和编纂工作创新,框架“体现年度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是“编辑说明”最具价值部分,而且和正文直接关联度最大,也是专家学者和资深读者阅读时希望第一时间了解的内容。20份样本反映出3种情形:一种是介绍专题图片和特载内容,以此凸显年鉴新内容,推介发展新成果,如《江苏年鉴》2022卷、2023卷,专题图片分别为“数字十年·民生福祉”“非凡十年·锦绣画卷”“筑梦丝路”等;特载分别为“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摘要)”“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等。《盐城年鉴》2021卷、2022卷“编辑说明”亦同。第二种是阐明具体类目、分目调整变化情况,指出与前卷年鉴的不同,主要包括新增、更名、升格、降格、移至、改为、合并、拆分等情况。如《连云港年鉴(2019)》“编辑说明”提及“新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连云港港类目,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连云港年鉴(2023)》“编辑说明”提及“新设‘石化产业集群’类目,‘信息服务业’类目名称改为‘数字连云港建设’,‘巡察工作’从‘连云港市纪委监委’类目移至‘中共连云港市委’类目”等。《长沙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浦口年鉴(2022)》亦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第三种为无变化情况说明(见表5)。考虑到年鉴创新工作重要性,笔者所见,可将第一种、第二种在“编辑说明”中同时使用,这样能够比较直观、全面、具体地体现内容更新、年鉴创新各个点位,让读者对年鉴正文改进之功、新颖之处了然于胸。特别是一些新增、升格的类目、分目,相应的调整有时往往能够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升级、重大建设成果情况,让读者对相关内容引发阅读兴趣,并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貌”。
(五)“编辑说明”对结构要素的呈现
类目、分目、条目内容的翔实记述,以及图表、照片的直观呈现,是年鉴编纂内容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相关要素看似简单的数据统计,实则体现年鉴编纂的创新理念、思路方法、工作成果。分析20份“编辑说明”样本中结构要素的呈现情况,一是从无到有。早期年鉴“编辑说明”有的未统计汇总,有的仅提及类目数量。但近年来大部分年鉴“编辑说明”均注重要素统计汇总。二是从简到全。以《连云港年鉴》和《盐城年鉴》为例,《连云港年鉴》2019卷仅列了类目数量统计,2020卷、2021卷增加了分目、条目、图片和表格数量统计,2022卷、2023卷又增加了副分目数量统计,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类目、分目、副分目、条目、图片和表格”要素统计方式。《盐城年鉴》2021卷有“类目、条目、图片和表格”4项统计,2022卷增加“分目”共5项统计。三是体现创新。通过统计数据可以体现编纂创新的思路和成效,最明显是图片数量统计,各地年鉴均着眼读图时代特征,进行图片要素的数据统计,有的年鉴还区分专题图片和随文图片,年鉴使用图片数整体上呈现数量逐年增加状态(见表6)。笔者所见,通过“编辑说明”对年鉴结构要素进行统计汇总和集中呈现,在轻阅读、快阅读的时代,能够让读者迅速了解全书的基本情况,作用尤为重要,并非可有可无。在具体呈现上,可根据实际进行取舍,以“层次、图片、表格”3类为主,每类还可细化增加种类,这样既能够增强撰文严谨性,又能够体现编辑细致入微的编鉴作风。
(六)“编辑说明”对检索方式的展示
《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版)》要求中国精品年鉴应“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20份“编辑说明”样本介绍的检索方式各异,但大多为目录和索引两种,目录在卷首,索引在卷尾。《江苏年鉴》2022卷、2023卷索引均为主题索引、图索引、表格索引、参考文献索引。《连云港年鉴(2020)》有二级主题索引、图索引和表格索引3种。也有2部年鉴未提及检索方式。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很多年鉴采用了便于读者阅读使用的信息化传播手段,并在“编辑说明”中加以明确。如《江苏年鉴》2022卷、2023卷“编辑说明”提及,其英文版在“江苏省情网”设置访问入口,并加入中国知网、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连云港年鉴》2019卷未提及信息化手段运用问题,但2020卷、2021卷同步出版全文检索光盘,2022卷不再提供光盘,载入连云港市人民政府网、连云港史志网,加入中国知网,同时制作“方志连云港”小程序,“具备目录导航、页面浏览、文本复制功能,方便读者掌上读鉴用鉴”。《盐城年鉴》2021卷、2022卷随赠数据光盘,并通过二维码链接全文,开辟“手机版”年鉴。《赣榆年鉴(2022)》未提及,2023卷加入中国知网。面对读图时代和短视频时代的快速切换,年鉴编纂理念应与时代同步,将信息化传播手段在“编辑说明”中予以展示,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品味相适应,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做到专家喜读,读者愿看。
三、精品年鉴“编辑说明”的思路创新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年鉴编纂工作要努力做到守正创新、常编常新,既要通过正文来体现,也要善于运用“编辑说明”来进行规划设计。
(一)体例创新
《出版规定》和《补充规定》要求“编辑说明”主要介绍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地域范围、时间界限、记述内容、类目设置、资料来源等事项。据此,撰写“编辑说明”时可将除上述6项内容之外的其他说明事项移至年鉴的其他适当位置。如主编单位,版权页、编委会页通常已有体现。《江苏年鉴》2022卷、2023卷同时将主管、主办和主编单位置于扉页列明,实际上更加凸显了上述单位在年鉴编纂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是一种成功的处理方式。另外,年鉴编纂执行或参照的各类技术标准、行文规范,可在“附录”以表格或条文的方式示明。综上,“编辑说明”可不再就6项内容以外的事项作以说明,这样更加精炼,也更为聚焦。
(二)内容创新
“编辑说明”应“将年鉴编纂以全局的角度体现特定阶段城市发展的智慧与气魄,善于抓住城市一年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情况,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和贡献”[4]。因此,对类目、分目的调整补充情况进行说明,应重点突出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环保、地域特色、主打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年度重点工作等方面内容,并适当增加文字量,提升信息含量,使读者通过阅读“编辑说明”,能够初步了解当地上一年度的特色亮点、支柱产业、发展变化等,实现年鉴“首文”与正文的同步更新,不断创新。
(三)设计创新
从20份“编辑说明”样本看,大部分未采取装饰性图片、底图、配图或者图纹,“编辑说明”页多为白纸黑字。版面虽然简洁,却稍显生硬、沉闷。在年鉴正文彩色印刷、文图表多样化匹配的当下,“编辑说明”与正文的设计风格也不相称。对此,可考虑“编辑说明”使用彩色,在版面设计上多下功夫,既要规范严谨,也要精彩生动。同一部年鉴3至5年内的各卷“编辑说明”,条数、字数、排版风格,既要体现延续性,也要适时有变,以激发广大读者特别是社会读者、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陆海涛,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栏目编辑:计欣然
参考文献
[1]段柄仁.论方志的拓展与转型[J].北京地方志,2023(4).
[2]李培林.连云港年鉴(2019):序一[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9.
[3]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修订版)[EB/OL].(2022-3-14)[2024-8-20]. http://difangzhi.cssn.cn/tzgg/202203/t20220317_5399344.shtml.
[4]臧秀娟.论城市综合年鉴工作的整体观[J].江苏地方志,2022(6).
- 上一篇:王志强:杨慎的方志实践与方志观念
- 下一篇:李文栋:近四十年来乡镇志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