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如何挖掘和呈现名镇名村志的“名”与“特”
摘 要:“名”与“特”是名镇名村志的灵魂。如何在具体的名镇名村志编纂过程中,彰显地方特色,将其特点和亮点尽最大可能挖掘和呈现出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寻找核心、篇目统领、内容编选、装帧设计等方面,挖掘和呈现名镇名村志的“名”与“特”。
关键词:名镇名村志挖掘呈现 “名”与“特”
2015年5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2016年10月,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又正式启动。《中国名镇志丛书》《中国名村志丛书》的适时推出,秉承了乡镇村志编修的本意,既符合志体,又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是普及方志、拓展读志用志的一大创举,也是地方志主动走进千家万户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8年,泰州启动名镇名村志丛书工程。兴化启动10个乡镇,9个村的名镇名村志编纂。2022年,兴化全面启动名镇志编纂,名镇志编纂达到全覆盖。由于之前均没有编纂过名镇名村志,因此我们也是在学中干,干中学,逐步升华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际指导能力。应该讲,这对于我们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名镇名村志也是志,首先要保证符合志体,不能最后搞成“四不像”;其次要把握镇村志编写的价值核心,真正做到记住乡情,留住乡愁;最后既然叫名镇名村志,那么还要注重写出镇村的“名”与“特”,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延伸和放大其现实服务价值。
关于名镇名村志编纂的意义、程序和影响,各级领导和专家都总结了不少,就不再多说了。如何在具体的名镇名村志编纂过程中,将其特色和亮点尽最大可能挖掘和呈现出来,使得最后出版的每一本名镇名村志都向着别具一格的精品标准看齐,这是编纂和指导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下本人就以近几年在兴化市名镇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中的指导实践感受,谈一谈如何挖掘和呈现名镇名村志的“名”与“特”。
一、通过挖掘定核心—— “找灵魂”
编纂名镇名村志,应该思在前,做在后。思即思考和调研,找出一个具体名镇、名村最核心的灵魂。从特色来讲,中国名镇名村志丛书将入选丛书的名镇(含乡、街道)分为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名镇、其他特色名镇3类,名村则分为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其他特色村4类。当然,这还是比较粗的分类,真正具体到每一本志书上,如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各地有很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名”与“特”标签和生动元素。
记住乡愁,留住乡韵,有时候只需要最简单干脆的一句话。这样就把握住了今后的编纂方向和特色指向。如中国名镇志瓜州镇志——瓜州古渡;虎门镇志——中国近代史开篇之地;小榄镇志——文化菊城等。找到属于一个镇村的自身灵魂和独特元素,围绕该灵魂和独特元素认真梳理,抽丝剥茧,开枝散叶,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到兴化,我们也可以先找出这样的核心。在为乡镇设计框架结构前,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对每个编纂镇村的历史、经济、文化、风物等进行摸底和研判,对其重点和焦点进行把控,最终给予定调。如沙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垛镇,我们定义为:施耐庵的故乡;垛田镇,我们定义为:天下第一垛;陶庄镇:牛羊肉产业之乡;戴南镇从纲目上来看,亮点多,有些散,但是我们的思路是“领先”,所以在每一篇,我们都根据戴南获得的典型荣誉,给他加了帽子,使人一目了然。(后来根据实际,作了一定调整)。其他的乡镇、村,也都尽量挖掘了其特色元素。一句话:找到最具镇村特色的主线,尽量展现出自己特有的卖点和价值所在。如果名镇名村志,连自己独特的灵魂都没有挖掘出来,将来就是出版,肯定也是失败的作品。当然,限于个人水平和调研不够,可能也有一些特点未完全挖掘出来。
二、通过设计布全局—— “贴标签”
找到一个镇村的灵魂,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名镇名村志在篇目设置上,类目上设置了必设篇目和自选篇目。必设篇目是必须写的,自选篇目有推荐的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行设置。但是首先要有一个理念,一部名镇名村志,不能是必设篇目和自选篇目的简单罗列或堆砌,即必设篇目加上一两个特色篇目,就成了所谓的名镇名村志。同时,个人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在尊重反映基本面貌的基础上,对于必设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取舍也不是不可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突出“一镇(村)一品”,通过篇章结构的创新,将中心特色元素贯穿始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化、系统化、立体式的整体架构。
以《沙沟镇志》为例,我们努力跳出沙沟看沙沟,跳出沙沟写沙沟,紧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个最核心的主题,进一步系统提炼和挖掘。同时也需要清楚,就古镇而言,中国也有很多,如何尽量呈现出兴化沙沟古镇自身的特色,那就不光要围绕“古”,还要围绕沙沟自身在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形成的一些特定特有的符号,如“水”,“渔”“商”等,将这些符号系统与“古”整合、加工提炼、系统呈现。核心有了,接下来就是要围绕核心来布局。围绕“古”,我们设计出“古镇保护”“古镇风貌”“百年老店”“传统行当”“古镇渔文化”“古镇旅游”等特色篇目,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如此,《沙沟镇志》的框架设计的逻辑和焦点,就都出来了。
除设计理念之外,篇目标题还是纲目的标签。一个贴切而又新颖的标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保证内容明确呈现的基础上,标题起的好,起得有特色,会让人眼前一亮。如《小榄镇志》里围绕菊花文化,使用的标题有“菊城金瓣”(旅游)“小榄菊风”(菊文化)等,很有文化艺术气息。《第一关镇志》里更是把第一篇镇情(主要是地理)直接命名为“天开海岳”,很有气势,也很吸引人眼球。在《大邹镇志》纲目上,我们设计了“双溪古韵”“双溪文韵”类目,整齐上口,感觉要比“文物古迹”“文学”等标题要好得多。在《垛田镇志》里,我们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龙香芋”类目,标题鲜明直接,让人印象深刻。
三、通过编纂谋创新—— “重呈现”
相比较传统志书,名镇名村志更为注重志书的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文字上追求简洁精炼、易于阅读、利于传播。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名”与“特”最大程度呈现出来,个人理解有3个方面:一是材料的取舍;二是内容的编写;三是点缀的艺术。
材料取舍方面。材料的取舍体现了编者的编纂态度和价值理念。应主要根据镇村的具体特点特色,选择编排内容资料,主要表现在人物、文献、民俗风情、人文古迹、地名变迁、土特名产、特色产业、村民生活、家谱世系等内容,文约事丰,不需要各个部类均面面俱到。
内容编写方面。在横排竖写的基础上,应该多多关注、挖掘镇村发展的细节内容,通过细节反映特色亮点,通过细节展示乡愁乡韵,通过细节留存史实痕迹。此外,编纂语言风格可以活泼一些,力求生动、精彩,有可读性,有声有色,引人入胜。部分文化古迹、风土风情类篇目内容甚至散文化、艺术化风格一点也无不可。
点缀艺术方面。概述领全篇。可用文笔优美、文质兼优的散文,吸引住人,使人心向往之。如《天下周庄》(《周庄镇志》概述)、《为东山喝彩》(《东山镇志》概述)、《有一个故事,叫乌镇》(《乌镇志》概述)等,皆为名家手笔,体现志书档次。其次细节显真功。有的志书在类目、分目下设置合适的古诗或者楹联,概括全篇,新颖别致,如《乌镇志》越疆吴界(即镇情概览)类目下面标注“双溪环合一河通西岸乌程东岸桐”,古镇保护类目下面标注“年年溪上春归后千树浓阴覆绿苔”,寥寥数笔,就使该志的品位明显上了一个层次。泰州名镇名村志工程要求在名镇名村志封底,用一句话或者简短的语言文字概括总结该镇村的精髓,体现特点,亮点或者特色,使人一看就有深刻印象。如《沙沟镇志》用的是“风情里下河,难忘金沙沟”;《安丰镇志》用的是“兴化之要冲,泰州之门户”;《合陈镇志》用的是“富裕富强,和美合陈”;《戴南镇志》用的是“百炼成钢,不锈戴南”,评价准确,朗朗上口,感觉都很好,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通过装帧求提升—— “更美观”
名镇名村志相较传统志书而言,大幅提升了图照的比例。让其发挥出独特功能,与文字相映生辉,而不仅仅是文字的附属。如泰州名镇名村志系列丛书,要求图照使用数量在150-200张左右。而图片的装帧设计效果,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图照呈现“名”与“特”,一方面是图照的采集,另一方面是精心设计。
图照采集方面。目前常见的问题是编纂人员抱着传统观念,喜欢用常规机关企业建筑物、会议、揭幕、奠基仪式、奖杯奖牌照片,并且在设计排布时使用常规通志照片排布手法,横排竖列,一板一眼,给人比较单调呆板的感觉。要尽可能挑选那些最能反映本镇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的图照录入志书。具体到单张图片,要尽量采用直观感强,乡土气息浓厚,生动活泼的图片,体现照片的典型性、艺术性和历史真实性。《大邹镇志》主编在设计整理图片时,专门组织人员到镇上老街实地拍摄各类老店及劳作服务场景,在各篇相关位置收录了老字号理发店、双生油坊、大邹烧饼摊,熏烧摊、早茶馆等图片,新鲜劲、流动感、烟火气十足。
设计理念方面。尽量突出镇村的名特优,通过相应的排列组合,做到既能从宏观上反映镇村的整体面貌和发展,又能从微观上突出镇村的特点特色;从感官上要给人以非常直观的气势和优美深刻的印象。胆子大一点,好的照片甚至可以放大整版推介。此外,封面是志书的门面。在志书装帧设计中,封面是重中之重。封面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追求现代感或体现历史感两种风格,选取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根据书籍版面组织大小、虚实、明暗处理,以求第一时间牢牢吸引读者。《安丰镇志》在每篇篇首或其他合适地方,还设计了具有自身特色的logo图案,起到独特而又醒目的作用。
四 、结语
以上是个人在名镇名村志编纂指导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和想法。名镇名村志“名”与“特”的挖掘与呈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远远不是我这篇小文能够讲清讲透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名镇名村志工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生动实践,是地方志拓展领域、延伸触角、主动走进千家万户、与现实相融相通的积极尝试。作为基层方志工作者,我们唯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为普及方志、拓展读志用志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来源:《2024年度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陈辉,兴化市党史方志办公室方志科科长、馆员
- 上一篇:余璐 :试论方志凡例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下一篇:地方综合年鉴生态环境类目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