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志鉴研究

地方综合年鉴生态环境类目设置的思考

2024-12-20    


摘 要:近年来,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年鉴中加大生态环境记述权重,专设类目,注重挖掘资料,集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呈现出生态禀赋异彩纷呈、建设实践生动丰富的总体景象。但由于相较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部类,生态环境类目设置起步较晚,认识存在差异,资料分散,缺乏参照等因素,篇目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如反映生态系统记述要素不全、框架内在逻辑不够严密、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体现不足、地方特色彰显不够等。本文立意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理念,努力把握生态建设核心要义,从年鉴编纂视角,通过精品年鉴样本分析,以大量实例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思路。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生态环境类目设置



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地方综合年鉴中不可或缺并应着重记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生态环境类目的篇目设置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以近几年全国各地部分中国精品年鉴和全国年鉴质量评定中获得特等年鉴的篇目设置为例,对地方综合年鉴生态环境类目的设置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类目设置思考。


一 、生态类目设置的意义及任务


生态环境是生物和影响生物存在与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1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构成生态环境的物质主要是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这些内容构成了年鉴中生态环境部类的记述主体。


(一)设置生态环境类目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类目是地方综合年鉴体现自然特色和地域特征的重要类目之一。加强生态环境类目的记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逐年记录生态变迁,积累可靠资料。年鉴生态环境类目的设置,首先意味着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客观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演变、物种的变迁,还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通过逐年记载,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某地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和现状,预测未来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二是辅助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发挥资政作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持,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依据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政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三是服务科研教学,指导生态保护实践。年鉴生态类目的科学设置,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资源;通过记录成功的生态保护案例和失败的教训,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指导。四是弘扬生态文化思想,推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年鉴的记录和传播,可以促进人们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不损害、不透支未发展对生态的需求的重要性,树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总之,年鉴的多年积累,有助于形成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和方法,推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生态环境类目与其他类目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年鉴生态环境类目需要反映的内容很多,它似乎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类目之外,但实际上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是政治影响生态策略。政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生态策略的方向和实施力度。政府通过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推行生态保护项目,可以引导和管理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政治意愿和政治稳定性对于生态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二是经济驱动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是推动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力量。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状况。例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等经济模式,可以推动生态友好型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与经济可以实现共荣。通过推动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文化丰富生态内涵。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可以丰富生态保护的内涵,并增强公众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四是社会期盼引领生态发展。社会需求和期盼是影响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需求日益增强,政府和企业通过积极回应和决策部署,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既满足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又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而社会和谐和繁荣又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生态类目反哺政治。生态类目的成功实践可以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支撑。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政治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综上所述,年鉴生态类目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类目之间关系密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于生态保护和发展,而生态类目的成功实践也将反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环境类目的记述任务和内容


生态环境类目设置决定于类目记述的内容。地方综合年鉴生态环境类目主要记述一年内某地生态环境基本信息,包括自然地理、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分布和数量、环境质量(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健康状况)、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湿地、草原等)、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情况,详细记录各项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反映生态环境整体状况;生态政策与法规,包括地方政府发布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措施,包括实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等生态保护工程、生态修复项目、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事故,分析和记录生态环境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还记录该地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的主要生态事件,包括生态灾害、环境污染事故、生态保护行动等,通过记录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生态科技与创新包括生态修复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可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污染防治与减排,记录污染防治和减排的做法和成效,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通过数据和案例;生态文化推广宣传包括生态教育宣传等内容;绿色发展成就,记录绿色发展理念在各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如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城市建设、绿色交通等,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示绿色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


二 、生态环境类目的设置现状分析

生态环境类目是地方综合年鉴体现自然特色和地域特征的重要类目。笔者以2019年—2023年5年20部中国精品年鉴和全国年鉴质量评定中获得特等年鉴作为研究样本1,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其生态环境类目的设置现状,分析生态环境类目设置的特点,考察其在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的实践探索。


IMG_261

IMG_262

IMG_263


总体而言,20部中国精品年鉴涵盖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包括东部沿海城市年鉴、西部生态禀赋独特地区年鉴、长江沿岸城市年鉴、湖泊环绕的城市年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除《黄埔年鉴(2020)》1部年鉴未设“生态环境”类目外,其他年鉴均设有生态环境类目。年鉴生态环境类目设置总体呈现由简到繁、记述范围由窄到宽、资料内容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从分目的具体设置看,时代特征较为突出;从内容记述看,深度广度不断拓展。但各地篇目的设置理念、整体性、系统性方面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篇目设置存在不平衡现象,如设置分目最多的《河南年鉴(2023)》有17个,而少的《德化年鉴(2021)》只有3个;设置条目最多的《北京朝阳年鉴(2020)》有165个,而少的仅有19个,条目数大于等于60个的年鉴有12部,占比60%。


分析维度一:篇目设置着眼生态系统构成和生态建设体系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构成要素包括生物部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构成一定内在逻辑,维持好这些逻辑关系是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基础。年鉴生态环境类目的设置,需要实现与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双向奔赴,通过生态指标数据,集中反映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全过程,揭示生态系统运行基本规律;反映生态环境问题;运用人类的保护案例和研究成果,加强防范监管,促进生态建设。这其中应注意分目设置的完整性及逻辑贯通。其一,环境质量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是人们研究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20部年鉴中只有4部年鉴未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目,而且主要集中于2019年和2020年,此后年鉴均有设置,体现了编纂者注重对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的记载,反映了认识发展的趋势。但《北京海淀年鉴(2019)》所设4个分目“市容环境、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水务”,几乎偏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北京朝阳年鉴(2020)》园林绿化分目下设19个副分目,均以绿化监管所、绿化队、公园为记述主体,同样偏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其二,在反映生态建设体现方面,缺乏完整性和逻辑贯通。如《清河年鉴(2019)》设“综述”“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土壤污染防治”4个分目,后3个分目均属于“污染防治”完全可以合为一个分目,而缺失应有的生态资源保护和节能减排等内容。《芙蓉年鉴(2022)》仅设“环境质量、环境保护与治理、河长制”3个分目,却将大气、水、土壤和噪声污染防治,环境保监管、生态宣传、餐饮行业负面清单、容缺受理机制、黑臭水体治理8个条目均归入“环境保护与治理”分目,明显失衡。另外,设置生态环境治理、环境风险防控与监管分目仍不够充分。20部年鉴中,设置节能减排分目的有12部,设置生态环境监管分目的有14部,设置污染防治分目的有15部,未设置相应分目的比率分别为40%、30%、25%。以上情况反映出编纂者对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内在运行逻辑以及生态建设理念把握不够准确。


分析维度二:篇目设置突出生态保护要义和反映保护特色


生态环境类目记述内容“保护”二字,保护的内容比较广泛。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各要素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必须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1]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环境因其地理分布、自然特征,呈现出各自特色,生态环境保护的差异性也会因之显现。年鉴生态环境类目的特色较为集中地指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如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保护、沿海湿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江地区的江河湖泊资源保护,山区的矿产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北方的草原保护、沙漠治理等。在篇目设置时,一方面应考虑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角度考虑分目构架,体现系统性,突出独特性。如《山东年鉴(2020)》生态环境类目设综述、生态环境状况、土地资源管理、地质矿产管理、水资源管理、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海洋资源管理、污染防治、节能降耗、环境监管10个分目,《贵阳年鉴(2021)》《无锡年鉴(2022)》分设8个和11个分目,都比较全面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将最具地域象征、城市名片意义的内容升格为类目或分目。如《盐城年鉴(2021)》根据当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设“世遗湿地”类目,展现盐城湿地资源保护的举措与成就;《黄冈年鉴(2023)》设“大别山南麓水资源综合治理”“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分目。特色条目设置如《长春年鉴(2023)》“黑土地保护”分目下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万亩级黑土地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基地等条目。《河南年鉴(2023)》水资源保护分目下设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生态保护的条目,尽显河南作为全国唯一地跨四个流域的省份的独特地理优势。如此,在保持基本共性分目设置的同时,通过这些个性化的类目或分目的设置,特别是对散落各处的专题资料的挖掘和调动,可以直观醒目地展现一地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保护现状,令读者览其纲,悉全貌,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地理特征中,迅速抓住城市显著的生态特色。


分析维度三:篇目设置体现“生态+”保护理念和发展眼光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1]这一基本原则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并重,最终实现解决生态环境出现的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源于生态,又适度超出生态,涉及边缘科学,有待从更广领域综合考量。首先,生态环境类目设置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同时要将生态保护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着意推动绿色发展。这其中必然包含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实践成果,也包含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构建人人参与并尽责的生态文明体系的举措成效。如《江苏年鉴(2022)》设“循环经济”副分目,《克拉玛依年鉴(2021)》设置“石油石化企业环境保护”分目,反映出最新的生态理念、展现了最新的生态建设成果。这说明,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清洁能源、废物处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为年鉴编纂提供了更多素材和视角。其次,通过细化分目,做精条目,使内容记述不断深化、专业化。从分目设置看,需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保护、林地和草原保护、黑土地保护,节能减排、环境监管等内容记述,必要时将条目上升为分目;从条目设置看,需不断提高专业化程度,增强资料价值。这些分目和条目设置与记述,从单纯记述走向拓展研究,表明编纂者找准了该地区地理独特性,对生态建设有深层次理解,以开阔的思维关照更广意义上生态系统。《成都年鉴(2023)》“生态环境”类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分目下设概况、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繁育与保护、大熊猫野化放归过渡训练、大熊猫生态保护国际科研合作、大熊猫保护对外宣传活动、大熊猫科普教育、动植物科研、天府动植物园项目、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查办、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14个条目,是近几年笔者看到的年鉴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目资料内容最丰富的分目。这体现了生态环境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物圈,其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还涉及人文科学、科学研究领域等,这些内容的有机融入,提高了年鉴的学术价值。


分析维度四:处理好类目交叉设置问题


年鉴中生态环境保护类目的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这是生态环境类目有别于其他类目的显著特征,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与其他类目交叉设置的问题,即归类不当问题。其中包括与市(县)情概览、经济管理、农业、水利、应急管理类目等的交叉设置。要处理好这些交叉问题,需要编纂者从全书的高度审视各类目,避免孤立或片面记述。通常容易产生的交叉记述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混淆“气候水文”与“环境质量”概念。将“市情概览”类目下“气候水文”条目复制到生态环境类目中,将“降水量、过境水量、用水量”数据记入“水环境质量”;二是混淆“自然资源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概念。将“经济管理”类目中“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土地市场建设、地价管理、地图管理”等内容归入生态环境保护类目“土地资源保护”分目。三是混淆“林草业”与“林草资源保护”。将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退化草原综合治理、生态监测、草畜平衡监管的内容以及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草面积、草原植被度等数据信息记入“农业”类目“林草业”分目。四是混淆“水资源保护”与“水利”“防汛抗洪”概念。以《阳泉年鉴》水利类目为例,其分目设置为:国家重点水利建设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温河灌区维修养护工程、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取水许可审批管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山南水库管理等。可以看出,水利内容主要侧重于基建、施工、管理等,而非“保护”。还有将应急管理类目下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防汛抗旱等内容归入“生态环境”类目“水资源保护”分目,或将水资源管理、节水管理、河长制、河道治理等内容归入水利类目等,需要厘清概念。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以为地方综合年鉴特别是中国精品年鉴生态环境类目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反映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内在逻辑、反映“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特色、体现“生态+”保护和发展理念、处理好类目交叉设置问题。


三、生态环境类目设置设想

谋划生态环境类目的篇目,应增强系统思维,加强地情研究,找准层次定位,科学进行构架。可以“综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的构成篇目总框架。具体到分目,类目下大致可设置分目为:综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资源保护、地质矿产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海洋和渔业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林草资源保护)、湿地和自然保护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管等。当然,这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有效调整。根据生态环境类目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以上列举的20部中国精品年鉴生态环境类目设置情况,提出如下设想。


IMG_266

IMG_267


(一)以“综述”为统领,体现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


“综述”是综合反映某类目综合性情况的一种记述文体。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污染物减排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1]生态环境类目综述应收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决策性、全局性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着眼政策、立法、规划、改革、体制机制、财政支持、国际合作、“双碳”目标等方面谋划条目设置。如《江苏年鉴(2022)》生态环境类目的“综述”设“生态环保投入”“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生态空间管控”“生态治理修复”“生态示范创建”“绿色金融”“环保共建共享”等条目,即从更高的站位、更宏阔的视野考虑设置,符合“综述”之“宏观、综合、规划”之意。


(二)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记述细胞,支撑类目设置的主体框架和保护特色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生态环境质量”分目到“自然保护地保护”分目,是生态环境类目中的核心内容,是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内在逻辑的重要内容,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的核心成分,应尽可能全面完整记述,避免遗漏。关于生态环境质量分目。“生态环境质量领域包括生境质量、地表水质量和空气质量三个指标”。继“综述”之后应设生态环境质量分目,这是记述其他分目的基础,应体现静态数值指标及监测结果,客观反映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薄弱环节,为后面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分目提供信息基础,具有奠基作用。水资源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分目设置尤为重要。此分目通过记录河流湖泊等水体恢复与保护案例、保护项目开展与推进、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等,研究水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保护措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如《黄冈年鉴(2023)》设置“大别山南麓水资源综合治理”“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分目。森林资源保护就是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平衡、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的系列行为,以保护机制、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多重任务构成。自然保护地保护分目设置取决于其含义。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类。[2]年鉴编纂者应视情设置分目条目或合并设置。如武汉市的国家级、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保护小区数量较多,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5个湿地公园。可考虑专设“自然保护地保护”分目,选列重要的自然保护地作为条目。


(三)立足环境治理,完成生态环境类目篇目设置从保护防治到监管的完整“闭环”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各地应立足国际视野,记载好各地为世界、为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所作出的艰辛努力,积累宝贵资料,为建立完备的生态建设理论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节能减排分目的设置原则是反映“全过程、多领域”节能减排,如表2中所示,分目下的条目“节能政策扶持、工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减排、交通节能减排、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推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出行、碳排放管理、节能技术应用、循环经济”,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管理等多行业、多领域、多场景应用。21世纪初,全国各地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环境恶化的风险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治水问题基础上提出系统治理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是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天、治沙和治林等”[4]。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1污染防治是年鉴中生态环境类目的记述重点,应把握一体防治,不仅涉及空气、水、土壤、核与辐射污染防治,还包括生活环境污染防治,还可延伸记述“重金属污染防治”“禁塑”等工作。生态环境监管是指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权的各类主体,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各种手段,对组织或个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2]。生态环境监管分目应充分体现运用上述手段,注意避免因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职能重叠、参与主体多元化等问题,导致分目设置偏离主题或者碎片化。


结  语

年鉴生态环境类目设置是一项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需要编纂者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的精神,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类目框架设置的核心要义,强化系统思维,创新编纂理念;加强知识储备,提升资料价值;优化记述内容,提高专业素养,方能在年鉴精品之路上行稳致远,不断超越,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积累经验,努力为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2024年度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王海燕,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