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地情研究

张英聘:地方志中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记载

2025-09-29    

摘要:朱元璋出生地的记载,明清以来的地方志有凤阳、临濠、濠州、钟离、盱眙等说法。其中无论是钟离、临濠、濠州、临淮或者是钟离之东乡、濠之东乡均指凤阳,都说明朱元璋出生于凤阳,应该符合历史事实,较为可信。


关键词:朱元璋;地方志;出生地;凤阳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的记载,在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出现了凤阳、临濠、濠州、钟离、盱眙等不同的说法,其中不乏将传说资料作为信史载录者。笔者查阅有关方志,从资料应用的角度,对其载录朱元璋出生地的史料试作辨析。


一、关于朱元璋自述出生地的记载


在朱元璋出生地的研究中,朱元璋自述是极其重要的资料,明代中期以来,史学家和方志编修者都极为关注,其中涉及的方志主要有天启《凤阳新书》和康熙《凤阳府志》。


《凤阳新书》在《帝语篇·行幸叙乡党》中,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的编纂方法,按时间记述朱元璋起兵以来与家乡有关的活动,通过实录史事记述朱元璋的言行。该志卷五《帝语篇第七·行幸叙乡党》载:“丙午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太祖命韩政等进取濠州。时李济为张士诚据濠。太祖曰:‘濠州乃吾家乡,今李济窃据,是吾有国而无家也。’乃命韩政督顾时进取,济出降。既得濠州,帝自建康幸濠州,父老经济等来见,太祖与之宴,谓济曰:‘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遭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济对曰:‘久苦兵争,莫获宁居。今赖主上威德,各得安息,劳主上忧念。’太祖曰:‘濠吾故乡,父母坟墓所在,岂得忘之?’诸父老宴饮极欢。”同月庚申(《凤阳新书》作“庚午”),“上谒陵还邸舍,谓博士许存仁曰:‘吾昔微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耳!又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余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弟子相见。追思向时,诚可感也。’存仁曰:‘主上归故乡,顾念桑梓,抚喻亲故,眷眷不忘,虽汉高之待沛中父老,恩义不是过也。’”洪武七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上谓太师李善长曰:‘临濠吾乡里,兵革之后人烟稀少,田土荒芜,天下无田耕种,村民尽多从富庶处起取数十万散于濠州,邻村居住,给与耕牛谷种,使之开垦成田,永为己业。数年之后,岂不富庶?’遂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洪武十六年三月十六日,“户部尚书郁新等于奉天门早朝,钦奉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在焉。昔汉高皇帝丰县生、沛县长,后得了天下,免其丰、沛二县之民粮差。今凤阳、临淮二县之民虽不同我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洪武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早朝,“本部尚书郁新等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朕思父母之灵葬钟离之西乡。其钟离也,朕昔寒微,乃曰父母之邦,况陵于是土,思父母之恩无以为报,故将钟离土着旧民全免粮差。其四乡之民虽不同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意在望,民人皆喜色,以妥我父母之英灵,所以免其粮差。’”从上述史料记载来看,朱元璋称濠州、临濠、凤阳、钟离为其家乡,而且对家乡表现出很深的感情,与《明太祖实录》等书相比较,虽然有的时间记述有误,但总体是可信的。不过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濠州、临濠、凤阳、钟离等地名与朱元璋出生地相联系,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的辨析。


又据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十八《艺文·记》收录《高皇帝御制朱氏世德碑记》记载:“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徳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五代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是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处。先祖初一公,困(原为“因”)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于泗州,治田置产。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因至钟离居。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意,乡里称善人。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徐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而没……”


从上述所载,可以看出朱元璋五代祖仲八公到初一公是住在句容县通德乡;初一公始迁泗州盱眙县,后又迁到濠州钟离县,在此朱元璋出生。该碑见于明人徐祯卿《翦胜野闻》和郎瑛《七修类稿》。据徐祯卿记载,太祖自叙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五世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伯六公,是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是为祖考妣,有子二人,长五一公,次即先考,讳世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以充。先祖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及卒,家田消乏,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钟离乡居。先伯考性淳良,务本积德,于人无疾言忤意,乡里称为善人。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以来,相继寝没……”


又据《七修类稿》卷七《国事类·朱氏世德碑》记载:“瑛旧于先辈大家获朱氏世德碑一通,乃我太祖之手笔也,御制集中所缺。近又见《翦胜旧闻》所载与此本有异,因借校观,讹者辨之,疑者存之,各于其下释焉,尚或字讹句漏,谨依原文拜录于左。”郎瑛校对后的碑文曰:“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先伯考孙有六人,兵兴未已,相继而殁……”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郎瑛在撰写《七修类稿》时已见过徐祯卿《翦胜旧闻》即《翦胜野闻》,并对其进行校勘,说明《七修类稿》成书之前《翦胜野闻》已刊刻问世。对比康熙《凤阳府志》所载碑文,当为抄录《翦胜野闻》、《七修类稿》,尤其是《翦胜野闻》所载更为相近。涉及朱元璋出生地的关键,康熙《凤阳府志》与《翦胜野闻》均作“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七修类稿》则为“某其季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虽然用字不同,但都记载了朱元璋是迁到钟离后出生,生于戊辰年,即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从朱元璋自述资料,其出生于钟离当为可信。


二、关于朱元璋出生地名的记载


关于朱元璋出生的地名,较早见于正德《盱眙县志》、嘉靖《泗志备遗》、万历《帝乡纪略》、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和天启《凤阳新书》,之后清康熙《凤阳府志》、光绪《凤阳府志》,清乾隆《盱眙县志》、同治《盱眙县志》、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盱眙县志略》,以及清康熙《泗州志》、乾隆《泗州志》、光绪《泗虹合志》等均有记载。从所持的观点来看,基本分为两种说法:


(一)凤阳、钟离、濠说


主要载于天启《凤阳新书》、康熙《凤阳府志》。据天启《凤阳新书》卷一《本纪世家·太祖高皇帝本纪》载:“太祖高皇帝先世句容,大父熙祖宋末徙泗,上父仁祖,母陈太后,生帝于凤阳东乡,及长家西乡”;洪武七年六月“立皇陵祠祭署,以汪文、刘英为令丞,二人上故里人也,命世其官”。该志卷二《乡贤列传·刘继祖》载:“先是,太祖高皇帝世为江东句容人。元初,熙祖始渡淮家泗州,生寿春王。暨仁祖比,仁祖生南昌王、盱眙王、临淮王,始徙居钟离之东乡,乃诞育太祖。太祖生多瑞征,其里人数骇异。至元四年(1338),乃徙居钟离之西乡,五年又徙居太平乡之孤庄村,继祖则其邻也”。从该志编修者的主张来看,基本持有朱元璋出生于凤阳东乡、钟离东乡说,然该志在卷二《乡贤列传·刘继祖》“钟离之东乡”上面的页白处,又注曰“今盱眙称红庙者是”,采用了多说并存不加肯否的编修方法,不免为朱元璋出生地带来疑点。另该志卷二《列女传第四·二母传》记载“汪氏老母”云:“母所居里名孤庄村。高皇侧微,从淳皇自明光集徙居于其里,岁荒不能度,独母识焉。备礼遣子相送入于皇师沙门高彬,后以母三子为春官者二,指挥者一,皆世官。”此条又说明太祖随淳皇帝从明光集迁来,与上一条由泗州到钟离东乡、西乡、太平乡孤庄村相对照,存在矛盾之处,但翻检全志,却并未有红庙、明光集的记载,这说明时人关于朱元璋出生地名不同说法的存在。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十四《帝王后妃附·明高帝》记载:“姓朱名元璋,濠人。”说明朱元璋是濠州人,但该志在记述古迹红罗障(幛)时亦有矛盾之处。


乾隆《泗州志》卷二《建置·陵墓·明祖陵》记载:“在州北十三里。地名杨家墩,墩旁有窝,太祖之祖常卧其处。相传有道士过之曰:‘葬此可出天子。’祖闻之以告其子,即太祖父也。后如其言以葬,半载后陈太后即孕太祖,迁钟离而太祖生。今陵亦沉于水矣。”与康熙《泗州志》相比较,虽然记述的是同一故事,但该志认为朱元璋是迁到钟离后出生的。卷十《人物上·乡贤·寿春王》引述太祖《御制世德碑记》明确说明朱元璋出生于钟离,其兄分别生于盱眙、五河。

光绪《泗虹合志》卷二《建置志·陵墓·明祖陵》沿袭乾隆《泗州志》卷二《建置·陵墓·明祖陵》的记载亦认为朱元璋是在其父迁到钟离后所生。


光绪《盱眙县志稿》虽然依据《泗州志》认为明太祖出生在泗州盱眙明光山,但又据《明史·太祖本纪》云:“太祖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元之濠州为今凤阳府地,钟离为今临淮乡地,临淮于元时为县明光西,去临淮七十里,或元时地属钟离。”为朱元璋出生于钟离提供了又一依据。


(二)盱眙说


此说主要载于凤阳府和泗州、盱眙的方志中,由于现存方志较多,相关内容也较为丰富,现根据成书先后分述如下:


1.正德《盱眙县志》卷上:“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我)太祖高皇帝(生寓于木场津里,出《天潢玉牒》,其五色旺)气,常见此山(故人因以为山名)”。此说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县木场津里。


2.嘉靖《泗志备遗》卷一:“盱眙唐兴乡耆老邹鸾、赵辅,灵迹乡刘辅、驸马府舍人赵銮佥言:自祖相传,本里原有二郎庙一所。当年仁祖淳皇帝寓居庙边。因生太祖,其夜邻里远望,火光烛天,至晓视之,而庙徙东北百余步。初生于西池河,取水澡浴,忽有红罗出水上,遂用衣之。因是乡人名其地为红罗幛。所生之地,至今不草。前有明光山,后有红庙,今封为都土地。”此说为朱元璋出生在盱眙县唐兴、灵迹乡。


3.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卷一《圣迹志·本纪》:皇考仁祖淳皇帝:熙祖之子,生四子,年五十始迁居盱眙太平乡,太祖盖第四子也;仁祖淳皇后陈氏:生四子,长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次太祖高皇帝也。”


又,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今木场津里之间。《泗州志》云太祖高皇帝生寓之处。出《天潢玉牒》:其五色瑞气常见。”同时还记载了红罗障在县西七十里,池河之裔,“太祖生时于此中取水浴澡,有红罗一幅浮来,取以为襁褓,后人名此水为红罗障也。至今取水之处方圆数尺水色啻如映霞”;红庙,“古二郎庙也。仁祖淳皇帝与陈太后寓居庙边,□生太祖皇帝,是夕庙移东北百余步”;孕龙基,“旧二郎庙旁基也。仁祖寓于庙之西,因生圣祖而庙移去此地,后无人居”。此说为朱元璋出生在盱眙县太平乡、灵迹乡木场津里,并有了红罗障、红庙、孕龙基等说法。


4.万历《帝乡纪略》卷一《帝迹志·本纪》:“大明太祖高皇帝先世隶籍江东句容县通德乡之朱家巷,……仁祖年五十始及淳皇后迁居盱眙之太平乡,以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未时,笃生我太祖于所寓之二郎庙旁。……生处方圆丈许,至今不生青草,前有明光山,后有红庙,旁有香花涧、香花寺。……今乡名亦自洪武后改称为灵迹云。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又有明光集,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红庙见在红庙集,西北红罗障、香花涧、香花寺皆在红庙旁。……时民间往往流言,仁祖惧及祸,又十年迁濠州之西乡,又迁太平乡。至正四年甲申(1344),仁祖年六十有四,淳皇后五十有九俱崩。谨按太祖即位之年四十有一,则仁祖之自泗迁盱,年尚未五十也。以追尊之年计之良是,《(泗志)备遗》不知何据?”


该志编修者曾惟诚又援引《泗志备遗》和万历《帝乡纪略》记载按曰:“我皇明先世江东,犹夫国之邰也。其后渡淮,因家泗州,则邠之迁也。积善累仁,盖非一日。由是太祖龙兴于濠,犹夫文王之因岐丰以受命也。臣因历览泗州并盱眙图志,惟于明光山下。略云:‘我太祖之生在木场津里而已。’至《临淮县志》知记帝迹矣,亦惟曰:‘仁祖避地自泗徂濠,太祖生濠之东乡而已。’臣乃仰而叹曰:‘此所谓肇基王迹,史志所当大书特书,不一书以示崇重对扬者也,何得疏略影响乃尔哉!’”又按:“钟离之东乡即盱眙之唐兴、灵迹诸乡也。盖钟离乃临淮旧名,与盱眙本相连接,今临淮东至盱眙上店五十里,盱眙西至上店实有一百三十里,木场津里俱在盱眙西南八十里。其曰钟离东乡,必据唐兴、灵迹为言。今惟红罗障、红庙盛迹流传有自,始有定指实地矣。”该志卷一《帝迹志·陵墓》又记载“仁祖迁居,乃生太祖于盱眙之灵迹乡”。该志卷三《舆地志·山川》载:“一百里明光山,以我太祖降诞于此,五色旺气,常见此山,故名”;卷三《舆地志·集镇》载:“明光镇,居民各五六十家,且有太祖降生胜迹,宜改为镇”。从该志记述,称朱元璋生于盱眙,但有几个说法,一是太平乡,一是钟离东乡即唐兴、灵迹乡,木场津里,濠之东乡,并且在正德《盱眙县志》和嘉靖《泗志备遗》、万历《帝里盱眙县志》的基础上,描述了太祖出生时的灵异现象,有了红罗障、跃龙岗、香花涧、香花寺、红庙、二郎庙、明光山、明光集等带有“灵异”的地名得名缘由等。


5.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十三《古迹·盱眙县·红罗幛》:“水名,在县西七十里。明太祖生时,于此中取水澡浴,忽有红罗一幅浮来,取以为襁褓。取水之处,方围数尺,水光常如映霞,其荇后人名此水为红罗幛也。”记载朱元璋出生在盱眙县红罗障,但在其后的泗州、盱眙修志中却仍然有持钟离说者,有的一部志书中,既云其诞生于盱眙县明光山,又云其为徙濠州之钟离所生,说明盱眙说在泗州、盱眙的修志者中并非得到一致的认同。


三、史料来源与地名考辨


方志作为资料性著述,其编纂的重要原则应是秉笔直书、客观真实,入志资料要真实可靠。因此,研究方志所载内容,其史源问题便是考察的重要方面,其中地名辨析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方志所载朱元璋出生地的史源


方志所载朱元璋出生地的史料,从朱元璋自述以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可见端倪。朱元璋在世时,几次谈到其出生地的问题,除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载其出生地为“钟离”外,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朔,朱元璋在“以伐张士诚告祭大江之神”的祭文中说:“惟神奉天明命,主宰大江,察鉴无私,代天行令,予生于濠梁,乃庶民也。”称其出生濠梁。洪武二年(1369)春正月庚申,朱元璋遣使敕谕太原诸将曰:“朕生长临濠,起义西乡。”称其出生在“临濠”。洪武二年二月,在危素代为撰写的《皇陵碑》记载,“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镇;仲兄讳某,生于灵璧;三兄讳某,生于虹县。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十年后复迁钟离之西乡,长兄侍亲,仲兄、三兄皆出赘,既而复迁太平乡之孤村庄”,提到朱元璋出生在钟离之东乡,并描绘了家世从钟离东乡到西乡、太平乡孤村庄迁徙的踪迹。危素为元朝故臣,其撰写碑文是受太祖之命,并经过太祖审定,李善长奉命立碑,对碑文的内容当然也不敢马虎,说明此说亦为可信。


朱元璋去世后,对其出生地和出生时景象的描述,开始附以“圣瑞”之象。在我国历史上,历代对帝王的降生多附会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朱元璋不平凡的经历,更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于是出现了朱元璋出生时所发生的“瑞征”。永乐九年刊印的《明太祖实录》首开其端:“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宋季时,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讳世珍,元世又徙居钟离之东乡,勤俭忠厚,人称长者。母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


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在《孝陵神功圣德碑》中记述:“皇孝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皇曾祖熙祖裕皇帝居泗州,皇祖仁祖淳皇帝居濠州。皇考生焉,聪明天纵,德业日崇,至孝纯诚,动与天应。”将朱元璋的出生及其聪明、德业、至孝说成是与上天的感应。《明太祖实录》、《孝陵神功圣德碑》所载朱元璋出生钟离之东乡、濠州之说,基本沿袭了危素《皇陵碑》的说法,为官方记载之后的史学家和方志编修者所沿用。但此说在“瑞征”上的生动描述,也成为后世史书和方志所依据的内容。


永乐时解缙撰写的《天潢玉牒》对朱元璋的出生前后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太祖高皇帝,先世江东句容县朱家巷人。熙祖生于宋季元初,太后王氏,二子,长寿春王,次仁祖淳皇帝。渡淮,因家泗州。太后陈氏,四子,长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仁祖年五十迁钟离之东乡。天历元年戊辰,龙飞濠梁……九月十八日,太祖高皇帝降诞。……后十年,迁钟离之西乡,时至正丁丑。俄有一老翁造门曰:‘你家有一龙。’时太祖正在侧。又迁太平乡县庄村,复有一翁指淳皇:‘好一个八十公到了。’归仁德追封尊号,年符其数。”但对朱元璋出生地的记述仍沿袭了《明太祖实录》“钟离之东乡”的说法。


永乐年间成书的《皇明小史》开篇《毓圣开基》则进一步附会朱元璋出生时的神异,并说太祖生于“濠州之西乡”,且有了“红罗巷”之说。但该书第二篇《灵迹乡神异》又云:“上诞于盱眙县灵迹乡之土地庙,夜半而生有火光烨然。明日庙忽自移于东路,至今其地方圆丈许寸草不生。迨上登极,后封其庙神为都土地。”其后如文林《琅琊漫抄》王文禄《龙兴慈记》都递相祖述,持“盱眙说”。


在永乐之前无论是官方的记载还是私人所撰,对朱元璋出生地均持“钟离之东乡”或“濠州”之说,永乐以后才有了盱眙县灵迹乡等说法,而且永乐以前虽然有“圣瑞”的描述,却并未有所谓二郎庙、红罗障等记载。之后直至明末的各种史书及其野史笔记,对朱元璋出生地的记载更为丰富,濠梁、濠州之西乡、濠之西乡太平乡、濠州钟离乡等,而且对红罗障、二郎神庙增添了很多的传说,这些对方志编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德《盱眙县志》虽开此端,但其记述却极为简略,嘉靖《泗志备遗》亦仅通过乡人所言而提及。万历时期编修的《帝里盱眙县志》和《帝乡纪略》,不仅在其志书前面冠以“帝里”二字,而且多引用时人著述,把明人一些灵异的传说载入,将“盱眙说”推上高峰,编修者还提出“所谓肇基之迹,史书所当大书特书”,在出生地原有的二郎神庙、红罗障基础上,又增加了跃龙岗、孕龙基、香花涧、香花寺、明光山、明光集、红庙集等名称,披上神秘的外衣,并被清代泗州、盱眙的几部志书引用摘抄,以讹传讹,影响了入志资料的真实可信和志书编修的质量。


(二)方志所载朱元璋出生地名辨析


从方志载录的资料看,关于朱元璋出生地名称很多,从大的概念来说,有临濠、濠州、钟离、临淮等;从具体的地名来说,有东乡、西乡以及明光山、明光集、红庙、红庙集、二郎庙、红罗障、香花涧、香花寺等,弄清这些地名的原委,也是研究朱元璋出生地的关键。


1.凤阳、钟离、临淮、临濠、濠州辨析


查《凤阳新书》卷四《星土篇第一·地俭(险)》:“凤阳本夏禹涂山氏之国,自周春秋为钟离子,盖跨淮泗以为险焉(注曰:钟离之名,本钟乳山、离山二山会两豪之水,故名。《史记》作终黎)。汉兴高帝四年(203)乃置钟离县……王莽改曰蚕富县,因民富于蚕耳。晋乃为钟离县,属淮南。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以地枕豪水,初改州为郡。唐元和三年(808),加水为濠南。唐置定远军,又以属定远。元至元十五年(1278)又为临濠府。国朝启运,以其为太祖帝乡,兴皇之地。洪武三年(1370),改为中立府,定中都,立宗社,建宫室,始置临淮县为倚郭,然在旧城。洪武七年,迁府治于新城,改名凤阳。是始析为临凤二县,而以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十一年,又割虹县南八都益为凤阳县,之北八都编户凡三十六里。至万历初年,临淮让属于东隅,遂以凤阳为倚郭县。以今观之,凤阳古谓之涂山,与定远谓之钟离,与临淮谓之夏丘,与虹而专名则曰濠梁也。”说明凤阳原为钟离县,后为中立府,临淮县委中立府附郭,之后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分为临淮、凤阳二县,明洪武年间临淮、凤阳分县并割虹县八都为凤阳县。


又据《凤阳新书》卷五《拾遗篇第八·拾地遗·古钟离旧城》袁文新引唐杜佑《通典》记载:“钟离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昭公四年(前528)楚城钟离即此……太平乡有旧城焉,即古钟离城也。秦汉以来皆县之,在鲁山东。晋太康元年(280)始移城于鲁山西,改名为鲁城县。故太平乡又有西鲁城村、东鲁城村,故山亦因而分西鲁山、东鲁山……临淮之乡无鲁城村,亦无西鲁山、东鲁山。”此记载钟离城在太平乡。又该卷《拾地遗·鲁城在濠西》引杜佑《通典》云:“钟离县东一里有小东城,秦始皇二年(前247)筑之以镇濠口。若云钟离县为临淮县,而两濠在临淮县西,则宜云西不宜云东,宜云镇淮不宜云镇濠矣。盖钟离城自古在濠西,秦始皇所筑小东城在濠东一里许,即今旧城……天监五年(506),置临濠……至我太祖元年初,临濠府因旧基砌为中立府。七年,又复迁府于钟离鲁城之间。凤凰山之阳而改名为凤阳府,故又有旧城新城之别者。以今观之,曰东城曰临濠是为临淮之旧名,曰钟离曰鲁城曰西城是为凤阳之旧名。盖凤阳之四境本分于临淮,故临淮志多龙食濠梁,旧志而因循不改。”此又记载钟离县后为临濠府、中立府,以濠水为界,濠东为临濠、临淮,濠西为鲁城、凤阳。该卷《拾地遗·马丘聚阚淮》载:“东城之名,本汉元朔中封赵敬肃王子刘遗为东城侯,国于此。及至东汉,则又为钟离侯国。至梁则又为临濠郡。隋开皇二年(582)又为豪州。曰钟离者从山而得名,曰临濠曰豪州则从水而得名。”此处又指出钟离后为临濠、豪州。《凤阳新书》的记载,说明了钟离与临濠、临淮、豪州、濠梁的关系,凤阳最初为钟离县,后有临濠、临淮、豪州,濠梁可谓其别称,凤阳是明朝洪武年间建立的新城,原临淮、临濠在濠水东,凤阳则在濠水西。


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建置沿革》记载凤阳的地名变迁:“秦为九江郡。汉高帝四年(前203)置钟离县,更九江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复九江郡,东汉为钟离侯国。晋初复为县,属淮南郡。成帝时侨置徐州,安帝时立钟离郡,属徐州。刘宋泰始末改属南兖州,后置北徐州,治钟离。南齐及梁无异,北齐改为西楚州。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以地枕豪水曰豪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复置钟离郡,领钟离、招义、定远、涂山四县。唐武德三年(620)复为豪州,属河南道,省涂山。天宝元年(742)改钟离郡,干元元年(759)复曰豪州,属淮南道。元和三年(808)加水为濠,归淮南,更置宿泗观察使。五代南唐开运元年(945),置定远军。后周显德元年(954),置镇淮军为团练州。入宋割招义县隶泗州,止辖钟离、定远二县。初隶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分属淮南西路。绍兴四年(1134)没于金,移城定远。嘉定元年(1208),金人归濠州,复旧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濠州安抚司。十四年升为濠州路,十五年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定远军为属县,隶安丰路,领钟离、怀远、定远三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中立路,以泗、邳、徐、宿、寿、颍、光、六安、信阳九州为属。七年,拨滁州来安、全椒隶本府,以徐州并砀山、萧、沛、丰县为直隶,以邳州并睢宁、宿迁县隶淮安府,以六安州并英山县隶庐州府,以光州并光山、固始、信阳、息县隶河南汝宁府。十九年,又拨去滁州并来安、全椒为直隶。迁府治于新城,改名曰凤阳,辖州五,县有十三,曰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县、寿州、蒙城、霍丘、泗州、盱眙、天长、宿州、灵璧、颍州、颍上、太和、亳州。”可见凤阳与钟离、豪州、濠州、临濠的渊源关系,泗州及其盱眙县并入凤阳府是在洪武初年。也正由于此,为泗州及其盱眙争朱元璋出生地提供了一个地域的依据。


又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建置沿革·凤阳县附郭》记载:“古濠州地。明洪武三年筑新城于临淮西二十里,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徙治于新城。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又割虹县南八都益之为附郭县。”光绪《凤阳府志》卷十五《古迹考·凤阳县》“钟离故城”条载:“在废临淮县东,本春秋时子国。《左传》鲁成公十五年(前575),叔孙侨如诸侯之大夫,会于钟离。昭公四年,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汉,置钟离县,属九江郡。汉志注应劭曰:‘古钟离子国是也。’《晋书·地理志》淮南郡钟离故州来邑。刘宋泰始三年(467),淮北陷没,移徐州于此。萧齐建武二年(495),魏拓跋衍攻钟离。梁太清三年(549),北徐州刺史萧正表以钟离降魏,改置楚州。陈太建五年(573),鲁广达克北徐州,即以广达为北徐州刺史,仍梁旧名也。隋唐为濠州治。《括地志》:‘钟离故城在县东北五里。’《通鉴地理通释》:‘钟离有东西二城,濠水流其中。’《水经注》:‘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又东过钟离县北。’《寰宇记》:‘洛水自定远县流入钟离县,与寿春县分中流为界’。县志:旧州城在今县西三里,一名三牛城,以郡治有三石牛也。郡介濠淮,多水灾,牛、土畜故以镇之。”该卷记“临淮故城”:“在县东十余里。《临淮志》:梁天监五年(506)筑,周回九里三十步。明初,以凤阳为新城,临淮为旧城。国朝乾隆十九年(1754),省临淮并入凤阳县,遂废。”从该志记载,可知钟离故城与临淮故城所在位置,一在县东北五里,一在县东十里,凤阳为新城,临淮为旧城。


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建置沿革·盱眙县》载:“秦为盱眙县,东汉属下邳,国魏置盱眙郡,晋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治盱眙;又分临淮置淮陵郡……东晋复立盱眙郡,统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南齐置北兖州,陈置北谯州。隋初改为盱眙县,属江都郡,并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入焉。唐武德四年(621),以县置西楚州,州废以东楚州为楚州,盱眙县属焉。建中二年(781),改属泗州。宋初属楚州,乾德元年(963),复属泗州。南渡后,泗州没于金,以盱眙、招信并扬州之天长为盱眙军。建炎四年(1130),废军为县,隶泗州。寻复置军,又改为招信军。元仍为招信军,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至元十四年(1277)升招信路,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寻以五河在淮北改为泗州,并招信县入盱眙。二十四年府废,以县属泗州,隶淮安路。明初隶淮安府,洪武四年复属泗州,改隶凤阳府。”从此记载可知,盱眙却曾为临淮郡的治所,元代曾为临淮府,后府废盱眙县属泗州。但从乾隆《泗州志》记载:“唐临淮县:按唐初泗州临淮郡领县四,其第一曰临淮。武后长安四年(704),析徐城置此。旧志云在汴泗桥西,今沉。宋临淮县:旧志云初即唐县治,景德三年(1006)移治州北六十里徐城驿,今有隍庙,称临淮镇。按凤阳县有临淮乡、钟离乡,本钟离县治。明改为临淮县,寻分临淮县置凤阳县。乾隆十九年裁临淮归并凤阳,此则明之临淮,非唐宋以来泗州临淮也。”说明泗州的临淮郡、临淮镇与临淮县并非一地,凤阳与钟离乡、临淮乡、临淮县有关,与泗州盱眙的临淮郡、临淮镇并无直接关系。


光绪《凤阳县志》载:“明初分临淮地设凤阳县,后又割虹州地益之”;“明改钟离县为临淮县,寻分临淮县置凤阳县,为凤阳府治”;“按《临淮县志》:吴元年(1367)改元濠州为临濠府,洪武三年(1370)置中立县属焉。寻改府为中立府,改县为临淮县,故临淮为附郭。洪武七年定为中都,迁府治于凤凰山之阳,析临淮四乡置凤阳乡,故《中都志》载凤阳为附郭,而临淮附郭之名相沿未除。县去府二十里,民苦供应,万历三十二年知县贾应龙力请始免附郭之累。国初仍明旧,设凤阳县、临淮县,乾隆间省临淮入凤阳县”。由此可见临淮与凤阳的变迁关系。


2.太平乡、灵迹乡、木场津里、明光山、红罗障等地名辨析


从方志所载太平乡、灵迹乡、木场津里、津里镇、明光山、明光集、红罗障、香花涧、池河等地名来看,仍然有一些疑点。万历《帝乡纪略》卷一《帝迹志》所载朱元璋出生在二郎庙旁,后庙向东北移百余步,又云出生时取水澡浴于庙西的池河,见红罗浮来,后名其地为红罗障,这就说明池河与红罗障为同一地。又云出生地前有明光山,后有红庙,旁有香花涧、香花寺。该志还云太平乡自洪武后改为灵迹乡,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又有明光集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红庙在红庙集,西北红罗障、香花涧、香花寺皆在红庙旁。又记载“钟离之东乡即盱眙之唐兴、灵迹诸乡也,钟离为临淮旧名,与盱眙本相连接。今临淮东至盱眙上店五十里,盱眙西至上店实有一百三十里,木场津里俱在盱眙西南八十里”。从这些记载明显看出自相矛盾之处,既然出生地在二郎庙旁,庙西即为红罗障,前有明光山后有红庙,可为何明光山、明光集、红庙、红庙集、红罗障、香花涧、香花寺并不在同一地方?卷二《舆地志·乡都》记载太平乡有六图,灵迹乡有四图,其一图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红庙集南,四图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上店铺;《舆地志·集镇》记明光镇“居民各五六十家,且有太祖降生胜迹,宜改为镇”。与上一卷记载对比,太平乡与灵迹乡并非一处,明光镇亦另有他处,红庙集与上店铺在方位和距离上同在一地。天启《凤阳新书》卷四《星土篇第一·地俭》记载,洪武七年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说明凤阳也有一个太平乡。而且该志卷五《拾遗篇第八·拾地遗》记载钟离县东四里有古钟离城,太平乡有旧城,即古钟离城,说明凤阳的太平乡即为古钟离城所在地。


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十二《陵墓》“明扬王坟”条:“在县西北八十里,津里镇牧羊山西北。王姓陈,淳皇后之父,太祖之外祖”;“曹国长公主墓”条:“在灵迹乡。明太祖姊配陇西王李贞,合葬于此”;“太原长公主墓”条:“在太平乡牧羊山西南。明太祖姊配附王都尉汪清,合葬于此。”从三条记载,可知津里镇、灵迹乡、太平乡乃为朱元璋外祖父及其两个姐姐的墓地所在地。


乾隆《盱眙县志》卷三《坊乡》“太平乡”条:“在县西南三十里,管图六。一图在西南四十里火烧桥,今之河稍桥也;二图在西南五十里木场河;三图在西南七十里开化寺集;四图在西南一百里石坝集;五图在西南七十里津里镇;六图在西南四十里火烧桥南”;“灵迹乡”条:“县西南八十里,管图四。一图在西南一百二十里红庙集南,二图在西南一百里查家埠,三图在西南一百里土沛集南,四图在西南一百二十里上店铺”;“津里镇”条:“县西七十里,通河道,由旧县小河口通入大淮,今俗呼津泥集”;“明光集”条:“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太祖诞生”;“红庙集”条:“西九十里”。该志卷四《山川》“明光山”条:“县西南一百里。《泗州志》云:系明太祖诞生之处,昔年常见五色光气,故名”。又记载跃龙岗即孕龙基在二郎庙旁,县西八十里;二郎庙在明光集,香花涧在二郎庙旁,香花寺在红庙集,红罗障在县西八十里。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太平乡在县西南三十里,灵迹乡在县西南八十里,二地相距五十里;木场河在县西南五十里,津里镇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地相距二十里;又云津里镇在县西七十里,方位上即有矛盾。明光山距离明光集有二十里,跃龙岗、红罗障、二郎庙在县西八十里,与明光山、明光集呈三角形分布,彼此相距都有几十里。又该志卷十五《帝王·明太祖高皇帝》:“祖籍句容县朱家巷,仁祖淳皇帝流寓盱眙,元天历元年淳皇后诞生高皇帝于盱眙之太平乡明光山二郎庙旁。”与上述比较,太平乡与明光山相距较远,二郎庙与明光山、太平乡均非为同一地方,将相距几十里的地方扯在一起实为荒诞。该志卷十二《陵墓》记载杨王坟在县西南八十里太平乡津里镇牧羊山西北,曹国长公主墓在县西一百四十里灵迹乡内,太原长公主墓在县西八十里太平乡内牧羊山之西南。卷十五《帝王·后》“明淳皇后陈氏”:“旧志云盱眙人,生四子,高帝其季也。二女字李贞、汪清”;“外戚·李贞”条:“李贞,盱眙灵迹乡人,尚皇姊曹国长公主”;“外戚·汪清”:“盱眙人,尚皇姊太原长公主”;“外戚·杨王”:“姓陈氏,其先扬州人,居盱眙津里镇”。由此可见太平乡津里镇、灵迹乡乃为朱元璋外祖、母亲及其两个姐夫的故里,与朱元璋出生地并无关系。光绪《盱眙县志稿》记载红庙山在县西南一百里,池河即红罗障在西南,木场河在西南,都土地祠在明光集,灵迹乡和太平乡在县治西南等,基本沿袭乾隆《盱眙县志》的记载,但该志卷二《山川》援引《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元之濠州为今凤阳府地,钟离为今临淮乡地,临淮于元时为县,明光西去临淮七十里,或元时地属钟离”。从该志记载,说明太祖是其父迁到濠州之钟离出生。而且有分析濠州在元代为明凤阳府地,钟离为明时的临淮乡,临淮在元代为县,明光可能在元代属于钟离,这一解释为辨析钟离、临淮、明光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依据。


总之,从朱元璋的自述资料、方志资料看,朱元璋出生于盱眙或者是盱眙太平乡、灵迹乡、木场津里、明光山、明光集、二郎庙、跃龙岗、红罗障、香花涧等的说法是缺乏历史根据的,有关资料或是以其外祖、姊夫故里以讹传讹,或者传抄社会上流传的野史笔记,附以神话传说故事,以传说为信史。而方志中关于凤阳说、钟离说等的记载,较为可信。钟离、临濠、濠州、临淮都是凤阳历史上的名称,其出生地无论是钟离、临濠、濠州、临淮或者是钟离之东乡、濠之东乡均指凤阳,由此说明朱元璋出生于凤阳应为历史的事实。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