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培训 >>> 地情研究

一部常熟人撰写的清末笔记史料——《漏网喁鱼集》

2025-10-16    

太平天国时期常熟文人的日记、笔记,以其群体性、系统性独享声誉,是研究常熟太平天国乃至整个太平天国的第一手材料,在国内太平天国研究中独树一帜。目前,已发现这种著作十几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顾如钰《海虞贼乱志》、龚又村《自怡日记》等,而发现较晚的《漏网喁鱼集》,以其面世的曲折和资料的系统被人津津乐道。


IMG_256

1959年中华书局初印本


IMG_257

1985年中华书局再版本


悟迟老人所著《漏网喁鱼集》为日记体笔记,记述了太平天国时期常熟地区以至江南各地的实际情况,涉及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江南的漕弊与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该《集》记至清光绪四年(1878)正月底,自言“余年近七旬”。至清末民初,悟迟老人已逝,该《集》到了俞钟颖案头。


俞钟颖(1847-1924) 字君实,晚号南郭老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顺天乡试副榜。光绪九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升总办章京兼同文馆提调。光绪二十二年,外任湖北荆宜施兵备道。宣统二年(1910),升广东按察使。次年,迁河南布政使。


这薄薄的一册晚清稿本,并非古籍善本,却受到俞钟颖的重视,在首页盖上三枚印章:“虞山”“俞氏”“南郭草堂”,阅后还写下跋语“是册记道光十六年(1836)至同治六年,吾邑漕弊以及朝政、天象、寇乱,并官绅优劣,历历可数,悟迟老人诚有心人也。南郭老人记。”是他首先看到了其历史价值。俞钟颖去世后,该《集》传至次子俞鸿筹手中。


俞鸿筹(1907-1972),字运之。15岁即与同乡人创办虞社,后赴上海求学。恰逢抗战,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45年初被日军逮捕,禁于上海提篮桥监狱。战后出狱,皈依佛门,以著述自娱。1949年后,寓居沪上,却时常关心故乡点滴。俞鸿筹亦很重视先人遗泽,将该《集》什袭珍藏。时间来到1941年,他将此书赠予好友瞿凤起,意在充实铁琴铜剑楼藏书。1951年,已是新中国初期,太平文献的发现、研究掀起了高潮。俞鸿筹想到该《集》,希望如果该书尚在瞿凤起之手,借来重新抄录一份。


1953年1月18日,俞氏从瞿氏处借出《漏网喁鱼集》稿本,瞿氏又赠其《异辞录》第3种书共计25卷。俞氏收到立即誊抄。至3月6日,抄写完毕。隔日题跋曰:


“《漏网喁鱼集》钞本一卷,都五万言,悟迟老人所编。据卷中自述,为邑之横泾人,柯姓。光绪三年,时将近七旬,约生于嘉庆十三四年(1808、1809)。托迹阌阒,而嗜金石书画,此著者之梗概也。标目曰集,实系日记体裁,往往信笔而书,不斤斤于字句,故文辞颇见杂沓,而钞胥不善,鱼豕甚多。然其记载,自道光十六年至同治六年,前后三十余年间,吾邑事迹,尤于太平军一役,所记独多,其资料殊足珍也。此卷先公旧得诸里中,首有题字四行,十余年前,余以之持赠凤起,顷携来重阅,因书数语以归之。” 


4月7日,又书一跋,谈到:“太平军时期史料。曩所见私家著录,于满清之秕政,恒顾忌而从略。此册自道光中叶起,所记乡里吏奸民瘼,几占全书之半。其最可注意者,有道光廿六年正月梅李农民拆毁昭文县署及殴毙差役事,同年五月归徐市农民拒收麦租聚众拆屋事。”“此皆在太平军未到之前,而江、浙一带鱼米之乡,民不聊生已如此,可见揭竿之起,初非无因矣。”“所记信而有征,应为一重要之史料也。”


4月12日,俞氏将此书归还瞿氏,并赠以铁画楼钞本王损仲《宋史记·凡例》一册,选择此书的原因是上有瞿凤起之祖父瞿秉渊(字敬之)先生的跋语。


那么,该《集》是如何广为学术界所知并最终被列入《清代史料笔记》整理出版的呢?


1954年1月23日,《光明日报》“史学副刊”第22期登载庞芳所作《介绍太平天国史料〈漏网喁鱼集〉》。文章一开头就说:“我近来发现一部钞本,题作《漏网喁鱼集》,是以前没有人提到过的太平天国史料。” 从而引发了学界的关注。

北大历史系教授邵循正先生正任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主任,看到后觉得此书史料价值较高,通过庞芳的关系,借到了俞氏的抄本。并请中华书局找俞氏商量,刊行《漏网喁鱼集》。考虑到该《集》中太平天国专词和常熟方言较多,为便于阅读理解,请邑人祁龙威先生进行注释。另外,因为俞鸿筹眉批大量引用《海角续编》,干脆将祁龙威《海角续编》抄本与《漏网喁鱼集》合印。这才有了中华书局本《清代史料笔记》中的《漏网喁鱼集海角续编》合印本。合印本自1959年初版后,不断再版,对太平天国史研究和清代财政史研究均有相当的推动。


有意思的是,祁龙威《海角续编》抄本从常熟曹菊生处抄得。曹菊生是古旧书业从业人员,解放后在南京图书馆工作。


《漏网喁鱼集》的作者柯悟迟,出版时的介绍是“太仓东横泾人”。据笔者查考《闽南柯氏横塘支系世谱》,悟迟老人姓名柯思恭,娶苏氏,悟迟为晚年之号。其祖上自闽南迁至横塘市,一直在此繁衍生息,故其应为常熟横塘市人。清代以来, 横塘市一直属常熟(昭文)县境,只是民国30年到34年间,一度划归太仓县横泾区管辖。或许,此即为“东横泾人”之出典吧?


参考文献

●《漏网喁鱼集》柯悟迟著.中华书局,1985年再版。

●《俞鸿筹日记》俞鸿筹著,潘悦整理。凤凰出版社,2022年。

●《回望虞山一怅然》上海交通大学卞楷文著(网络)


作者简介:

花亦明,原名花定。1949年生,家住常熟会元坊(今中巷)。徐州师院(今江苏师大)数学系毕业。受父亲花病鹤影响,倾心文物文史,在收藏鉴赏、文史识别、史志编修中兢兢业业,积稿累累。先后参与《常熟市志》《常熟史志》及多部部门志书的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