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录“强富美高”新江苏中感受幸福江苏 | 省志办经验交流
年鉴处 方宏有
尊敬的左主任,各位领导、同事们,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学习交流。回望到办里工作两年多时间,自己就像是一粒种子,从黑暗中孕育萌芽,成长为迎风向阳的小树苗。一路走来,感谢省志办这片创新进取、高效实干的沃土,感谢各级领导一直以来给予的阳光和雨露,感谢同事们温暖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得以走过雨雪风霜。
记得刚到省志办工作时,很多朋友说地方志20年才编一次,二轮志刚结束,估计退休前我都清闲无事可做的。工作起来其实不然,省志办思路开阔,创新进取,成果丰硕,是个很忙的单位。特别是我们年鉴团队每月编微记录,年度贯穿有年鉴组稿编稿,年底有江苏记录,中间还穿插《强富美高新跨越》五年纪事,处在记录社会生活的一线前沿,跟上百万的文字成了不打不相识的朋友,也养成了每日关注全省动态、随时搜集资料的习惯。每天都要把各厅局和各设区市上百个微信公众号浏览一遍,找到线索后及时收藏,反复梳理。就这样,日复一日,在工作中了解江苏,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工作生活在江苏是幸福的,及时记录江苏的点点滴滴本身就是记录幸福的生活。
年鉴里还原社会风貌,年鉴里读懂时代精神,年鉴里反映历史走向,全程参与《强富美高新跨越》一书编排出版,从年初筹划到三四月份“江苏之最”部分初稿的梳理,到后期内容的不断调整,两次外出统稿直至最终付印,在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倾注了大量心血。
去年10月,中指办开展“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我负责协调全省活动开展,协调9个市、县(市区)录制“我为精品年鉴代言”视频,在办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9家制作单位协调,反复修改,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播放,扩大了年鉴影响,受到中指办的肯定表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1月开始,组织品读论文、品读感言征集并组织专家评审、发动网上投票,全省参与度空前提升。一个流程下来,更加感悟到年鉴事业的艰辛不易,更加体会到年鉴质量建设所取得的自豪和对年鉴升级转型的迫切之需。
曾听有人质疑,每天那么忙,编那么多的书,有人看吗!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断定这是个伪命题。首先,编的书是有人看的,是特定群体爱看的书。另外,我们不是文联,不写小说,不搞诗词散文创作,也不以赚取稿费为价值追求。历史每天都在发生,记录永不停歇,这就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记录今天的事情,不是要博得今天的喝彩,而是延续文化,存史后世,这才是我们团队的价值所在,青春追求!工作中,慢慢了解到,江苏是志鉴大省,也是志鉴强省,年鉴编纂质量在全国是标杆,编纂年鉴不仅仅是编一部书,而是对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情况的浓缩记录,是记录当代历史的神圣事业,是国之大者。当前记录时代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地方志是唯一官方记录权威机构,记录的内容才是永恒的,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根脉,年鉴记录就是每年经济社会活动的最终句号。是一项着眼长远,为世传古的神圣事业。
到办里工作的两年,正是《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年鉴编纂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幸参与了两部年鉴的编纂,亲历了11部省级精品年鉴的诞生记,感受了4部国家级精品年鉴的打磨历程,我们年鉴处(社)团队在牟主任的引领牵动下,勇于创新,主动求变,在确保本级年鉴领跑基础上,带动全省年鉴联动跟跑。记得有个设区市地方志办主任在创建精品年鉴时感慨说,创省级精品是地震式的颠覆。求变是我们年鉴团队孜孜以求的法宝,必须随时准备观念,转变组稿理念,创新编纂方法。
记得左主任常说,到了省志办,相当于进了免费图书馆。的确,身在浩翰的志鉴堆里,从事着记录新时代的神圣事业,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胜任本职。特别对在部队基层摸爬滚打20余年的我来说,更能体会到视野、学识、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本领恐慌感、自我压力感倍增。因此,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课题,不断拓展理论认知、系统感知和实践真知,从而加深对省情、地情的了解,系统理解年鉴编纂大纲设置及编排逻辑顺序。一年来,还参与微信小组,牺牲了大量的夜间休息及双休日,得到了方志文化的持续熏陶,在与左主任的交流中,提高了思维层次,拓宽了视野。“生在好环境,更要好表率”,平时自我严格修身,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保持退役军人的热度与激情,安心上班,平心工作,保持单位良好的形象,做到仰不愧上,俯不愧下,内不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