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法规 >>> 规范性文件

关于加强全省方志馆工作的意见

2020-12-31    
发 布 机 构: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发 文 日 期:2020-12-09
标          题:关于加强全省方志馆工作的意见主   题   词:
文          号:苏志办〔2020〕28号分         类:规范性文件
内 容 概 述:关于加强全省方志馆工作的意见时          效:
下 载 链 接:


关于加强全省方志馆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

方志馆是集地情展示和地方志收藏研究、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地方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展览展示地情、收集保存利用地方文献、开展宣传教育、传承地方文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建设好发展好方志馆,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开发利用方志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和地情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方志馆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和《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等规定,现就加强全省方志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以阵地建设为基础、馆藏资源为支撑、展览展示为重点、作用发挥为根本,注重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统筹推进,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方志馆,不断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职能和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方志贡献。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聚焦主业、突出特色。全省各级方志馆要差异发展、各具特色,一般应含地情展示、方志文化展陈、地情文献资料阅览收藏和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到方志馆建设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江苏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二)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要求,同时与行政区划级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服务人口数量等相适应,把方志馆建设发展成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坚持创新发展、提升质量。创新方志馆建馆方式和发展业态,既要推动方志馆独立建设,也鼓励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建场馆。如与其他设施合建的,应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在建设实体方志馆的同时,鼓励建设数字方志馆。鼓励乡镇、村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乡情乡史馆、村史馆等场馆,采取联合建馆、办馆的方式,拓展和延伸服务渠道,推进方志馆走进基层、服务大众。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省所有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有方志馆,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镇(街道)史馆、村(社区)史馆建设形态各异,各类专题馆蓬勃发展,建成全省方志馆联盟体系,各级方志馆建设和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增强。

(一)加强方志馆建设。建有方志馆的地区,要继续完善设施、丰富馆藏、拓展服务、深化影响。未建有方志馆的设区市,要按照《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积极争取立项、发挥后发优势,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市级方志馆。各县(市、区)要创新建馆模式,积极探索独立建设、共同建设、合作建设等多种建设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省、市等各级方志馆分馆。江苏省方志馆分馆,一般为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立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专题馆。

(二)共建方志馆联盟。突破部门条线限制,充分利用地方志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主动下沉到基层一线,吸引更多基层地情场馆加入方志馆联盟。充分整合利用全省方志馆和特色展览馆、乡村地情馆、红色教育基地、厂史馆、校史馆等场馆资源,建立全省方志馆联盟,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联盟格局,发挥集群联动效应。方志馆联盟制定统一标识,成员单位悬挂统一标牌,有一定的加入审核机制,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设区市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承担主体责任、发挥中坚力量,统筹引领本地区方志馆联盟发展,调查摸清辖区内场馆资源的存量和分布情况,尤其是各类民营专题特色馆。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发挥一线优势,积极联系和拓展联盟场馆资源。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分别推荐1~2家典型场馆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全省联盟成员单位就资料征集、信息化建设、经费落实、活动开展、宣传教育等内容进行互学互鉴,助推全省方志馆事业创新发展。

(三)创新展览展示。方志馆应开辟专门的地情展示区,展示各地经济社会变迁、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风貌。要在大纲撰写、形式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置等环节上加强研究,突出“志”的特色,注意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功能的区别,通过对地域特点和方志文化的深度解读,增加直击灵魂、引人深思的展览元素,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展陈手段,增加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宣传性。

(四)丰富馆藏资源。馆藏是方志馆立身之本,要把强化收藏意识、建立收藏制度、拓宽收藏渠道、增加收藏种类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要保证馆藏内容的系统性和特色性,收藏的资料应以当地乡邦文献为主,兼顾其他。除了志书、年鉴、家谱、地情书外,还应注重影像、录音等实物资料收藏,留存鲜活的静动态资料。增强馆藏资源的趣味性,适当增加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是适合青少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地情科普读物。要拓展馆藏渠道的多元性。除了系统内征集、购买、交换交流等渠道外,还要积极利用社会征集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馆藏。要注重馆藏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健全馆藏资源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馆藏资源管理自动化、网络化。

(五)拓展宣传教育。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和延伸宣传教育渠道和空间,让方志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活动基地、社科基地、高校通识教育和实习基地等。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开展“地情教育”、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红色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和进学校,通过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宣传教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方志馆联盟通过定期联合举办读志(书)分享会、文化沙龙、地情讲坛、非遗展演、学生方志夏(冬)令营等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六)重视数字方志馆建设。加强方志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数字方志馆与实体方志馆协同发展,大幅提升方志馆服务能力。打造全省地方志数字资源中心,整合全省志书、年鉴、地情资料等数字化方志资源。利用VR等技术手段,把特色展览进行三维全景展示,打造全省地情教育网上展厅。做好图书管理系统建设和各类数据库建设。

(七)推动方志资源开发。方志馆承担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的重任,依托馆藏资源,借助高校人才、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等力量,深入开展资源整理及地情研究,力争每年推出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发挥方志馆的窗口作用,让更多的优秀地方志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通过方志文化产品了解江苏、热爱江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

四、保障措施

方志馆建设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向党委、政府宣传方志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与发改、规划、财政、编办等部门协调沟通,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以统筹推进,完善方志馆项目建设和后续运行管理等长效机制。要加强方志馆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图书管理、展览展示、地情研究、信息传媒等各类专业人才,定期组织专题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为方志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省地方志办公室将根据《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配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各地方志馆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每年对各地方志馆建设进度、活动开展等内容进行考核,将结果进行通报。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2020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