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沧海桑田话艾塘

2017-12-11    

上溯2500年前,在黄海之滨,海州湾畔,曾有一大湖泊,名谓艾塘湖,堪为苏北湖群中较为著名的古湖泊之一。其故址在今连云港市新浦区、赣榆县与东海县交界处(海州湾北部)。由于受海面变化、黄河夺淮、人类活动与河流冲积、地质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区经历了由浅海变成泻湖,由泻湖变成淡水湖,直至严重淤积,日渐缩小,最终成为平原陆地的过程。然而,在历经沧桑巨变后,艾塘湖虽然已完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因此而衍生或演化了一些新的地名,积淀了丰厚的地名文化。

艾塘湖的形成

       有关艾塘湖的形成原因及年代,旧州志、旧县志都没有记载。张金池先生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一书《历史时期湖沼的变迁》一文中指出:“关于艾塘湖的成湖年代,根据前屯附近,海、湖相淤泥粘土层之下的细砂层中生物化石C14测年数据为4800aBP左右,故湖的形成年代要稍晚于4800aBP。其成因与赣榆境内最西一道砂堤形成有关,即艾塘湖为古海州湾向陆地凹进的一部分,可能是古青口河的河口湾。艾塘湖形成后的1000多年左右,湖面一直相对稳定,并逐渐淡化成淡水湖。”据上所述,艾塘湖成湖年代要稍晚于4800aBP,可据赣榆境内最西一道砂堤形成考之。《赣榆县志》载:“海岸内有四条近于北南向的古砂堤。黄沙村古砂堤形成于800年前;头坨村古砂堤形成于2500年前,北端在李沙村,南经宋庄、罗阳两乡境内,直抵海州洪门;郑园村古砂堤形成于7600年前;徐朱孟村古砂堤形成于40000年前。”从上述四条古砂堤形成年代分析,显然靠西的两道古砂堤年代过于久远,最东的一道古砂堤的形成年代又太近,只有头坨村古砂堤,其形成于2500年前,晚于4800aBP,比较符合该湖形成年代的下限。因此,艾塘湖的形成,与头坨村古砂堤形成有关,由此推定艾塘湖的成湖代距今约4800~2500年之间。

       艾塘湖的成湖原因,根据张金池先生的分析,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上的艾塘湖、硕项湖、桑墟湖等都是海成湖泊的范畴,这类湖泊系海岸变迁过程中,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离而成,通常称泻湖。艾塘湖是其中最典型的泻湖之一。早在全新世时期(10000aBP~7500aBP),大理晚冰期渐告结束,冰川后退,海面回升。早全新世海面上升速度较快,成为我国东部海面的主要上升期,总的趋势表现为海浸。至7000aBP,苏北海岸线北起赣榆,南经海州、涟水、高邮、扬中的一线海浸达到了极盛,形成了全新世高海面,海水直抵古海州湾向陆地凹进的一部分。在未成湖以前,该地域是滨于海州湾的一片平原低地,受沿岸带的泥沙运动、海面波动,以及源于鲁东南低山丘陵区的大沙河、小沙河、朱稽河、石桥河等均裹挟大量泥沙直接从此处入海的影响,海州湾的堆积作用较为活跃,促进了滨海砂堤的发育。海岸砂堤的不断扩大,使此片区域演变成泻湖,泻湖的进一步发展,与海洋完全隔离,逐渐淡化演变成淡水湖。艾塘湖形成后的1000年左右,湖面一直相对稳定。其原因很可能与上述诸河之水流入湖中有关。《赣榆县志附编》载:“魏时大小沙河、朱稽、石桥悉为游水所截,由西北境入海,东南流潦汇为艾塘”。游水在南北朝时已存在,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述,游水南段为淮河在安东县(今涟水)分出支流,往北沿今盐河走向汇涟河达海州境;游水北段是沭河分支,沿石梁河经赣榆县班庄古城、南莒古城、盐仓古城至古纪鄣城南(今柘汪口)注入海州湾,此段古河道在遥感照片上有清晰的显示,而且在地面上有河道遗迹。由史料得知,淮水经古游水与上述诸河相通后,源源不断流入艾塘湖,是湖面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艾塘湖的遗址,明代隆庆《海州志》载:“艾塘在旧朐山西北十二里”。又《海州区志》载:“朐山古城遗址位于锦屏山东北侧,迤逦于孔望山――凤凰山一线的山脊上,最早建于汉,故城遗址,城墙遗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辨。”据此,按旧朐山城西北十二里处测之,艾塘湖的东南岸当在今连云港市新浦区浦南镇的地域内。另外,张金池先生经考证和调查认为:“艾塘湖又名义塘湖,亦称武强湖,其位置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交界处。通过多次调查,在古艾塘湖的四周分布不少古城遗址。如北岸的‘张城子’、‘申城子’、‘李城子’,西北岸的‘寺后’,西南岸的沙河镇‘城子村’等,在这些古城包围的部分,即古艾塘湖区,却未发现任何隋唐以前文化遗址和遗迹。钻探揭露,该区下部为陆相河流泛滥堆积,内含许多钙质结构(砂姜),上部为湖相或海相淤泥、粘土层,可见隋唐以前,这里确系一片水域。”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古艾塘湖区范围是:大约北岸到赣榆县青口镇西的三城子村(张城子、申城子、李城子),西北岸至城西镇的寺后村,西南岸临沙河镇的城子村,东面则是纵贯南北的一条数十里长的砂堤,隔着大海,东南岸到今连云港市新浦区浦南镇一带,湖面约150多平方公里。

艾塘湖的历史见证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艾塘湖,宛如在海州湾畔撒下一片光洁无瑕的碧玉,把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装点得更加婀娜多姿,分外妖娆。在历史时期,该湖堪称黄海之滨的一大靓丽风景区,闻名遐迩。落霞与海鸟齐飞,湖水共长天一色。方圆百里的大湖,碧波荡漾,云帆万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昼夜之间,景色迥异。引来历代文人墨客,至此游湖观景,吟诗作赋。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刘长卿。他在任转运使判官时期,于夜间,从艾塘湖的南岸出发,乘船来怀仁,被艾塘湖之美景所陶醉,即兴题诗一首《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苟处士》,赠送好友。如下:

       向夕敛微雨,晴开湖上天。

       离人正惆怅,新月愁婵娟。

       伫立白沙曲,相思沧海边。

       浮云自来去,此意谁能传。

       一水不相见,千峰随客船。

       寒塘起孤雁,秋色分蓝田。

       时复一回首,忆君如眼前。

       此诗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传神而逼真地描绘出了艾塘湖的绮丽盛景和地理环境。如“南湖”指的就是艾塘湖,“白沙曲”指的是湖边滨海砂堤,“一水不相见”表明海州和怀仁县之间隔着一湾湖水。隋唐年代赣榆县称怀仁县,根据此诗,可以证明此时的怀仁县城应位于艾塘湖北岸,据《赣榆县志附编》载:隋唐县治之所在,以《元和郡县志》东北至盐仓城三十里之说考之,当即今三城子村(张城子、申城子、李城子)。“县治南迤东,青口以西四里许,三村鼎足,据古掘头河之冲者也。”古掘头河之水经此向南流入艾塘湖,该地符合此条件,所以三城子村应是隋唐时期怀仁县城所在地,因城址久圮无考,但三城子之村名却因此而名世。

       公元479~502年间,南齐将领垣崇祖任朐山县戍主,北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派二万兵袭击崇祖,屯兵洛要,洛要距朐山二十里,清时仍可见武陵郡故城(洛要县隶属于武陵郡,郡、县同治于一城),在今赣榆县南的沙河镇城子村。

       艾塘湖,亦名义塘湖。史载,东魏统治今连云港地区时,于武定七年(549),借义塘之名,在今赣榆县境内设置义塘郡,今赣榆县老城区内的“义塘路”就是这段历史的传承。

       如今,曾属于古艾塘湖湖区的赣榆县罗阳镇,为了弘扬古文化,镇政府于1987年在镇驻地修建一座艾塘湖农民公园,其设计十分精巧,内有楼台水榭、文化长廊等设施,并成为当地农民旅游、休憩、娱乐的场所。

艾塘湖的湮淤与地名的衍生

       关于艾塘湖具体淤积成陆的年代,地方史志无明确记载,无考。明本《赣榆县志》中《赣榆创新砖城记》载:“樊君曰:‘县南有湖四十里,民茭牧其中’”。此县志修于明万历十九年(1590),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部《赣榆县志》,所记应确凿可信。上文所说的樊君即是此县志的主修者,当时的赣榆县令樊兆程,县南有湖四十里指的就是艾塘湖,说明该湖距今1590年时还有南北长四十里,大致相当于青口以南墩尚以北的地域长度。但湖面较之隋唐时期已大为缩小了。从“民茭牧其中”之说,可见该湖已明显受盛水期、枯水期的影响,可能在盛水期时湖水充盈为湖,枯水期时,湖水减少,湖区缩小,甚至部分湖区干涸,致使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所以农民得以在此放牧,或割湖草出卖以赚钱养生。《赣榆县军事志》载:“明万历十五年,筹建赣榆县砖城墙。征夫85人,立窑5座,割艾塘湖草烧砖、瓦、石灰,至年底而足”,据此,是时艾塘湖淤积之甚可见一斑了。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该湖日趋湮淤的呢?固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应是:第一,“自黄河夺淮开始(1128)至黄河北徙(1855)的700余年间,黄河洪水漫流遍及整个淮北平原,期间汉唐时代上百个大小湖沼几乎黄河泥沙所淤没”(见《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第115页)。上文所说上百个大小湖泊中就包括艾塘湖。第二,古淮水因黄河夺淮泥沙沉积而断流,艾塘湖因此失去淮水这一重要水源补充。第三,则是上游诸河之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入湖中,久而久之,造成艾塘湖底淤垫。总之,艾塘湖因泥沙的淤积,逐渐由深变浅,由大变小。然而,非重大地质变化,不可能造成艾塘湖完全枯竭干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庐断裂带发生8.5级地震,震中离赣榆县几十公里,赣榆县地震烈度10度。据赣榆县人,清康熙九年进士倪长犀所作的《地震记》载:“凡河俱暴涨,海反退舍三十里。”足见此次地震破坏程度之大。虽然海反退舍三十里之说未免有所夸张,但是地震引起海州湾地区的地壳发生巨大改变,使艾塘湖湖底陆地升高,海平面降低,引起海水东退应是不争的事实。艾塘湖因之而彻底枯竭淤积成平陆。一度辉煌秀美的一大湖泊,转眼间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另外,笔者查阅了《赣榆县地名录》与《东海县地名录》发现,坐落在原古艾塘湖湖区内现有村庄的建村年代,最早的莫过于明末,大多数在此以后。据此,也可以证明在明末清初以后,艾塘湖逐步淤积成平陆后,才陆续有人来此垦荒定居而形成村落。

       艾塘湖在湮没过程中,逐渐淤积成为陆地后的范围在今赣榆县中南部青口、墩尚、宋庄、罗阳和新浦区的浦南、东海县的包庄一带地区。约150多平方公里的一片湖面成陆后,地势普遍低洼。原通入湖中的大沙河、小沙河、朱稽河等河流,各自另辟河道于此东流入海,朱稽河流入青口以南一带低洼地区后,分为五条沟,又合为南北两派,经范家口、三洋港入临洪口,水系紊乱,河道弯曲狭窄,加以潮水顶托,河道淤塞,宣泄不畅,每逢暴雨,必泛滥成灾,青口至大沙河之间成为泽国,陆地行舟。新浦区浦南镇一带地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到夏季,洪水在西边山岭地区倾泻东流,使该地域成了一片汪洋,积水退落就是一片盐碱,每年只能种一季麦,有时一季也保不住。因此,以上地区的老百姓,忧旱愁涝,苦不堪言,种地只能望天收。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兴修水利,实施导沭经沙入海工程,将大沙河改称新沭河;并逐步疏浚蔷薇河、朱稽河,青口河等河流;又在新沭河上游修建石梁河水库,于青口河中游修建小塔山水库。经整治后各河道畅通,使古艾塘湖所在地区的土地成为涝能排、旱能灌的高产田,彻底改变了该地区种地望天收的局面,群众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来到古艾塘湖区所涉及的一片热土上,登高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山水画,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崭新的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楼房林立的村庄,星罗棋布,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风景秀丽的艾塘湖早已不见踪影,但是,它所涉及的一片地域中所形成村落的名称,却仍包含着这段沧桑巨变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如因位于塘旁沟畔建村而得名的有一沟、二沟、三沟、四沟、大沟南、陈沟南、蒋沟南、东沟子、西沟子、小沟子、张湾、王湾、李湾、吕湾;因临地势高处建村而得名的村有贺岗、小岗、官庄顶、小顶、唐顶、雷顶、大高庄、二高庄、三高庄、墩尚、大黄墩、小黄墩;因濒荒芜地带建村而得名有小荒、碱滩、左滩、刘滩、半滩、草舍;位于赣榆县墩尚镇西北二十里许的朱田湖村,该地原曾有一片无名湖泊,应是艾塘湖的孑遗,后该湖虽然淤积成陆不复存在,但因当时朱姓人的田地在此,朱姓人又临湖建村而得名为朱田湖。艾塘湖成陆所涉及的青口以南,墩尚以北地区,长期以来地势低洼,地广人稀。1958年以后,国家陆续将受石梁河库区和小塔山库区影响的村庄的村民,迁来此地落户,大多数仍保留原村名。如从石梁河库区迁来的村有城建、徐朱孟、演马一、演马二、演马三、演马四、南朱汪、朱岔汪。从小塔山库区迁来的有徐官庄、太平、圈子、大朱洲,另外还有从山东省临沭县和本省东海县分散迁此的村民,实行集中安置落户,定名为新村。而今,上述这些地名已成为艾塘湖历史变迁的见证,它承载着的历史,积淀为厚重的地名文化而世代传承不息。

       参考书目

       {1}《赣榆县志》第二十一篇 军事 第一节 驻军

       {2}《赣榆续志附编》附录《赣榆县水道古迹辨证》

       {3}《赣榆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艾塘湖探源》一文

       {4}《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张金池、毛锋、林杰等著,科学出版社

       {5}明本《赣榆县志》中《赣榆创新砖城记》一文

       {6}明代隆庆《海州志》卷之二 山川

       {7}《南齐书垣崇祖传》

       {8}《海州区志》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古城址

       {9}《赣榆县军事志》第三章 军事设施 第一节 城池

       {10}《水经注》淮水篇

       {11}《赣榆县地名录》

       {12}《东海县地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