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苏州城名知多少

2017-12-11    

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选地设计建造了周围四十七里的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到2012年已有2526年的历史。阖闾大城陆门八、水门八,东曰娄门、匠门,南曰蛇门、盘门,西曰胥门、阊门,北曰平门、齐门。世称“阖闾大城”。

别名是人物或者城池、地区正式规范名称以外的名称。“阖闾大城”堪称苏州的第一个别名。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中就有:“阖阎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说明白居易也知道苏州旧称为“阖闾大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苏州除了名为“阖闾大城”外,还曾经拥有过繁多的城名,有吴、句吴、会稽、吴郡、吴州、苏州、平江等;苏州还有别称吴都、吴门、吴中、吴县、吴会、东吴、长洲、茂苑、姑苏、吴下等。

“苏州”比“姑苏”晚名811年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叛乱,攻占吴县,改吴郡为吴州。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析扬州地置吴州,治吴县,吴郡隶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隋平定江南灭陈,废吴郡,取城西姑苏山为名,立苏州。苏州得名自此始。让我们来算一算,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吴县,到隋开皇九年,其间是811年,“苏州”比“姑苏”得名晚多了。

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607),又改吴州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平定江南,改吴郡为苏州。用“苏州”为名的出典是夏代有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喜欢,把江东册封给了胥。“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苏”的繁体字写作“蘇”,代表有草、有魚、有禾,象征鱼米之乡,于是“姑胥”就变成了“姑蘇”。宋范成大《吴郡志》云:“姑苏山,一名姑胥,又名姑余。连橫山之北,古台在其上。”“蘇州”、“姑蘇”一直沿用至今。区名源于城名。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经苏州市委研究决定并经江苏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省政府关于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2〕116号文件)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此前,苏州除了辖有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外,还有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虎丘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常熟市、张家港市、吴江市、昆山市、太仓市。

苏州建城就有平门。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今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及张家港,太仓,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市和上海市。北宋政和三年及元末,苏州曾经一度称为“平江城”。

苏州以“平江”为城名有两说。一为宋开宝四年(971),南唐去国号改为江南国,开宝七年宋谕吴越伐江南,八年,宋以吴越孙承佑为平江节度使,意在平定江南。一为地理之说,苏州地势低洼,城东娄江水势平缓,地与江平。平江地区河网密布,地下水位在1~1.5米之间,为较老的湖积平原;第四纪沉积厚度只有150~190米,地面标高只有3~4米,故称平江。此说可以南宋绍定二年(1229)李寿明主持刻绘的《平江图》为证。《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详绘城墙、护城河、平江府、平江军、吴县衙署和街坊、寺院、亭台楼塔、桥梁等各种建筑物,其中桥梁多达359座,河道20条,庙宇、殿堂250余处。

吴中,曾经泛指春秋时吴地,也指苏州地区。“吴中”始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8000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到吴中躲避仇家。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和丧葬,项梁常常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和子弟,因此了解了每个人的能力,于是起用吴中兵丁反秦,占取会稽郡所属各县,获得八千精兵,扩充队伍。项梁委任吴中豪杰为略次于将军的军官、管理军中事务或执行军法的官吏。”

春秋战国始姓吴

对于春秋时期的划分,历史学家一种认为是公元前770~476年,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403年。吴、句吴都是中国周代诸侯的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同时也指国都吴(今苏州)。“吴”相传出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太伯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一部分,建都于吴(今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春秋末,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吴王阖闾据有吴国。由此延伸,春秋吴国的都城“吴”,又称“吴都”。南朝鲍照有《舞鹤赋》:“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即使到了今天,苏州亚细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2009年拍摄的40集电视连续剧《风雨雕花楼》,还是把苏州称之为“吴都”。

同在春秋时期,苏州还有一个名称叫“吴门”。“吴门”这个名称一直流传到了宋、元、明、清。宋?张先的《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词可以佐证:“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从周代至今,苏州历代名医辈出,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明代中期,出现了蜚声中外的绘画派别“吴门画派”;“吴门医派”和“吴门画派”均称“吴派”。其原因是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初,文相国震孟为吴门孝廉,年五十馀,老矣。”中国同盟会会员沉砺《吴中杂咏之一》也有:“仗剑轻生慷慨歌,湛庐飞去近如何。要离冢外五人冢,犹占吴门侠气多”之句,以“吴门”代称苏州。

长寿吴县2222岁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实行郡、尉分治,以归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苏州大部),并置吴县,其郡治、县治均设于吴国故都(今苏州城)。今苏州,始称吴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

西汉时,苏州出现了一个新名称,把会稽郡和吴县连称——“吴会”。清赵翼有《咳余丛考吴会》:“西汉时会稽郡为吴、会二郡,时借以郡县连称,故云吴会。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后汉书蔡巨传》曰:“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一分为二,以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仍以吴县为首县,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会稽郡治迁山阴(今绍兴)。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与吴县同城划境分治,西为吴县,东为长洲县。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三县同城而治,吴县辖地未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依《江苏暂行地方制》将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11月,吴县依“暂行市乡制”,凡地方行政区划5万人以上设市,不足5万人设乡,分全县为7市21乡,城厢称苏州市。17年,实行县、市分治,12月,吴县从城区划出,成立苏州市政府,所属城厢及附郭划分为7个区。19年5月16日,撤苏州市,苏州市又并入吴县。20年1月,吴县将原苏州市区划分为3个城厢区。第一区在城北,第二区在城南,第三区在城外。23年,城厢3个区又合并为一个区,即吴县第一区。28年3月,汪伪吴县政府又将城厢分为3个区。34年9月2日,吴县恢复民国26年前的建制,城厢为第一区,下设72个镇。36年,吴县城区改划为13个镇。

1949年4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吴县,划吴县城区及近郊为苏州市。1951年2月划吴县部分区域设苏州市城东、城西2区,1995年6月撤消吴县,设吴县市(县级),2000年12月撤消吴县市,分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吴县这个行政区划名,从秦朝至今一直用到了2000年,“享年”2222岁。     

以吴传吴不离吴

三国时,吴国因地处江东,所以亦称东吴,或泛指太湖流域,也可仅指苏州。唐陆龟蒙为吴县人,曾写有“已报东吴政,初捐左契归,天应酬苦节,人不犯寒岁”。

苏州还有一个名称叫“吴下”,也泛指吴地。《宋书隐逸传戴颙》:“勃疾患,医药不给。颙谓勃曰:‘颙随兄得闲,非有心于默语。兄今疾笃,无可营疗,颙当干禄以自济耳。’乃告时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桐庐僻远,难以养疾,乃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说的是谯郡铚县人戴颙,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戴颙悲痛欲绝,因此长年疾病缠身。桐庐县地理位置偏远,不利于养病,于是戴颙到“吴下(苏州)”去居住,吴下(苏州)的读书人合力为他建造房屋,聚石成山,引水成流,栽植树木,开挖沟渠,不久,林木便生长得郁郁葱葱。于是,戴颙在这里研究庄子思想,并著书立说。

明?高启《修忠佑祠疏》:“号虽著於江东,祀已传於吴下”。清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乃不辞而去,东奔吴下,隐于五湖之间”。清叶廷琯《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贺方回﹞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退居吴下”。

“长洲”非常州“茂苑”真茂苑

苏州古称“长洲”。往往由于读音相同,有人误听“长洲”为“常州”,更何况常州还有雪堰阖闾城之说。而苏州古称“长洲”,至今有实际地名为证。在苏州古城区的乌鹊桥西,有条长洲路,东起平桥直街,西沿第三横河折北,于仓桥东堍与泗井巷相连。明洪武元年(1368),长洲县署置此,故称长洲县,民国初改今名。比这更早的说法是长洲得名于境内有古长洲苑。晋?左思在《吴都赋》里已经提到了“长洲”之名:“造姑苏之高台,临四远而特建,带朝夕之濬池,佩长洲之茂苑”。“苑”是古代养禽兽、植林木之地,多指帝王花园。“茂苑”为古苑名,又名长洲苑,遗址在今苏州市西南隅,后曾作苏州代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长洲县在吴县东部,与吴县同城而治,同属于苏州管辖。唐白居易《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诗曰:“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明?文徵明也有《次韵履仁春江即事》诗曰:“洞庭烟霭孤舟远,茂苑芳菲万井明。”唐天宝元年(742),苏州又改为吴郡。长洲县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