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山呈龙虎势
诸葛亮说南京“龙蟠虎踞”,主要是根据南京的山势。宋代《景定建康志*山川志序》说得好:“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东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硊、天印、彭城、雁门、竹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山、戚家山、梓潼山、紫岩、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诸葛)亮所谓龙盘之势也。由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达于西北,又西北为幕府、卢龙、马鞍诸山以达于西,是为石头城,亦止于江。此(诸葛)亮所谓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群山,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
南京的山,其实不少并不是“山”。少数最高的山,也不过只是一些海拔在300米以上的低山,如钟山、老山、横山等;更多的“山”,只是海拔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如覆舟山、清凉山、狮子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将军山、汤山、牛首山等;还有一些“山”,更是高度不大、顶部平缓、呈现条状的岗地,如雨花台、梅花山、鼓楼岗、五台山、冶山等。
就是这些极不起眼的低山、丘陵、岗地,如果临空俯视便现龙腾虎跃之形,使南京具有一般城市所没有的独特雄姿。无论是从大处着眼,南京城内外所有的“山”势分布,还是从小处来看,紫金山与清凉山的对峙,都有一种龙吟虎啸的气魄。
钟山,犹似龙盘,成为南京的象征。有三个高峰,东西向列如笔架,主峰北高峰居中,最高峰海拔448.9米,为南京市最高峰;第二峰居东,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为天堡山。钟山,古称金陵山,因2300多年前楚威王在石头山(即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而得名。汉代称钟山,因古时风水先生称此山为龙脉,王气所“钟”之处,即王气集中积聚的地方,故名钟山。三国东吴孙权为避曾祖孙钟之名讳,因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追逐盗贼,战死于此山,后又葬于此山,老百姓传说他死后成神,在此建蒋王庙,遂改名为蒋山。东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时,望见此山紫气氤氲,就称之紫金山,还有简称“金山”的。以科学眼光视之,钟山多紫红色的砂页岩,含云母矿物,经阳光照射,便有紫金色光芒;亦有人认为山上曾栽种紫金楠木,故称紫金山。到了南朝,因钟山地处南京东北,曾名“北山”。明初,朱元璋建孝陵于此,一度称之为神烈山。南京人最喜欢叫的名称还是钟山和紫金山,似乎认为钟山是它的学名,而紫金山则是它的俗名,含有亲切意味的小名。
古代钟山,名胜古迹比较集中。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中,钟山占有其三,即钟阜晴云、灵谷深松、商飙别馆。今日钟山,仍然是南京首席风景区。新金陵四十景中,风景区内有“中山伟陵”、“植物阆苑(中山植物园)”、“灵谷松风”、“孝陵烟岚”、“梅岭暗香(梅花山)”、“紫峰神镜”(紫金山天文台)等景观。
紫金山因为是龙脉,她的支脉,西延至太平门外,就叫做“龙膊子”;再西伸至太平门内,隐然隆起,如圆釜,名叫龙广山,古称龙尾坡,今称富贵山。
进城再西,叫九华山。九华山,因为山形犹如倒显的木船,初名覆舟山,美称龙舟山,亦名龙山。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因北侧湖中发现黑龙,湖名改称“玄武”,山亦随之而称玄武山。因玄武湖曾名真武湖,此山也曾名真武山。后因山之南麓建有小九华寺,遂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山上,今有玄奘寺、三藏塔。“九华丹青”,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九华山再西为鸡笼山,亦因山侧之玄武湖曾经有黑龙出现,也叫过龙山。之所以叫鸡笼山,是因为山势浑圆,形如鸡笼。南朝齐武帝经常到钟山去射野鸡,每次清晨途经此处,就听到鸡叫的声音,这一带土坝所在又叫鸡鸣埭。明朝初年,山上设钦天监观象台,称山为钦天山。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中鸡笼山麓,建造国子监,又嫌鸡笼山名不好,便改名鸡鸣,激励国子监监生“晨兴勤苦”。清朝初年,在山上重建北极阁,老百姓干脆就叫此山为北极阁了。山顶有气象台,东坡有鸡鸣寺。“鸡笼云树”、“凭虚远眺”(鸡鸣寺中有凭虚阁),都被列入清代金陵四十八景。新金陵四十景则列为“鸡鸣春晓”。
南京民间传说,九华山原来是只危害百姓的蜈蚣精,被人恨死了。南天门报晓的金鸡知道后,偷偷地下界来为民除害。金鸡、蜈蚣在天空一番恶战。金鸡的啼叫,克制着蜈蚣的毒雾。最后,蜈蚣倒下了变成了九华山,金鸡中毒太深,倒下了化作一座岩石,立在北极阁东头,紧紧盯着蜈蚣精(九华山)不放。这就是老百姓眼中九华山和鸡笼山的来历。
南京城西最有代表性的山,即清凉山。清凉山,古代长江西移之前,山临江滨。旧志记载,山环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为军事重镇。今志记载,海拔63.7米。山名变换较多,初名石头山。相传古代有一游客,从江北来,一路上见山不见石,到了这里才看到石头构成的山,便称之为石头山,又名石首山。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灭越,在此置金陵邑,即石头城,山又有石城山的名称。南唐时,将在幕府山的清凉寺移此,山始名清凉山。
清凉山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形象亦随之而变,截然不同。在长江缠绕山麓而过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清凉山作为险关要隘,都是南京的英勇卫士。自东晋在此建都,便成为军事重镇。南京城区建置之始,是置金陵邑,在山上筑石头城,始于此。南京得名金陵,亦始于此。南京誉为“虎踞龙盘”,还是始于此。由于地形险要,古代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战事。长江西移之后,清凉山也就脱下了战袍,脱胎换骨,成了翩翩文士。众多学者文人在此地区营造园墅,如清代文史学者丁雄飞的别墅心太平庵、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的别墅小卷阿、学者薛时雨的园墅薛庐等;众多文人在此聚会、吟咏,产生了众多佳作。“石城霁雪”、“清凉问佛”,被列入古代金陵四十八景;“石城虎踞”、“清凉扫叶”,被选入新金陵四十景之中。
清凉山北为四望山。四望山,周回3里,海拔43米,虽不甚大,亦不甚高,但是,山势崭绝,古代又少高层建筑,足供远眺,故名“四望”。民国时期,因山坡布置“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而得名八字山。
再北为狮子山。狮子山,周回12里,海拔77米。据传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来江南时,见此山岗岭绵延,远接石头山,不禁惊叹:“真江上之关塞!”就把它比作北地的卢龙山,即今河北省长城线上的卢龙塞,因而此山古称卢龙山。狮子山,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名称。元朝末年,朱元璋曾在山下江中大败兵力强于自己数倍的陈友谅水师。称帝后,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再次登临卢龙山,越加意气风发,不禁百感交集,在他的眼中,卢龙山与其说蜿蜒如龙,不如说更像威武雄壮的狻猊(即狮子,亦说为传说中的神兽),于是,赐名狮子山。此山西临大江,自古为扼守南京的天然屏障。宋朝,这里还驻扎着水军。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大臣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之后,回归南京,曾系舟江岸,三宿于狮子山余脉岩下,宋人题名为三宿岩。“狮岭雄观”、“三宿名岩”,古为金陵四十八景。2001年9月,在此建成气势恢宏的阅江楼,圆了600年来朱元璋的建楼梦。狮子山景区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山巅有孙中山观江亭、古炮台遗址、地藏寺;山坡有徐达将军庙、玩咸亭、狮林碑刻;山麓有静海寺、三宿岩、天妃宫……
南京的山,低矮而多,少仙而多神,招引着历代诗人,吟诵不绝,让古老的城市始终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