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解读老地名 保护“老地名”

2023-12-06    冯静 吴兴浩 姜涛

地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江苏省扬州市从2015年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制度,2016年和2020年扬州市政府分别公布了两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1086条历史地名。每一条“老地名”都包含民俗史实或动人故事,能唤起人们对那段事件、人物、市井的记忆,升腾起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扬州历史地名是怎么来的?近日,记者采访了扬州市地名专家黄继林,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语言、社会等角度解读老地名的由来。

便益门老照片(资料图片)

便益门老照片(资料图片)

来历1:地形地貌的勾勒

扬州的地势总体来说西北高、东南低,呈扇形展开。以冈、塝、冲为通名的地名分布在西北丘冈地区,冈字地名有施(家)冈、冈庄等,塝字地名有谈塝、西塝等,冲字地名有卜家冲、施家冲等。“塝”和“冲”都是方言词,“塝”是指田边的土坡、沟渠或土埂的边,“冲”指的是山间平地。

扬州地区东北水网密织,沟、塘、套(三面环水)、圈(四面环水)、湾(沟河拐弯处)、跳(沟河边有跳板)、渡(过河的渡口)、荡、汪、洼等地名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如滨湖、王家河、五汊港、樊汊、丁沟、双沟、桑家沟、胡家塘、洗脚塘、谈(家)套、佘家湾、韩家跳、刘家沟圈、胡塘、花家荡、鸭成荡、姚家汪、严家洼等。

来历2:改造自然的实录

东南沿江一带地区和东北水网地区常以“圩”字命名,沿江地区“圩”字地名大多按照序数,以按圩的筑成先后命名,如六圩、八圩、十二圩等;水网地区“圩”字地名则以姓氏为名,如曾(家)圩、李(家)圩。前者为官方组织开发,后者是家族合力围垦。

在里下河地区还有一些以“簖”为名的地名,如三里簖、五里簖、十里簖、洪家簖、马家簖等,“簖”是插在河塘中拦捕鱼蟹的草栅或竹栅。

种植业在扬州地名上也留下印记,仪征的朴席就是因种植席草、编织草席而得名。

来历3:人口集聚的标记

城郊居民集居点的地名最多的是“庄”,“庄”最初都是单一家族聚居,名称都冠以姓氏,如田家庄、郭家庄等。此后人口繁衍,庄地扩大,庄的地域范围大的达方圆数里,甚至十数里,小的只有一个基台,十来户人家。由于家族人丁兴旺,分居多处的(一庄分为数庄、另立新庄),通常在原庄名前加上大小或方位,如大、小陈家庄,前、后蒋家庄等,这些庄名往往有简称,如东陈、后李等。

江都还有以“伙”为名的,如丁(家)伙、潘(家)伙,是某姓家族结伙居住的意思。江都北部、高邮、宝应有用“舍”作地名的,如陈蛮舍、蛮子舍等,“舍”是房舍,这类地名多是外来人口在此定居后,当地人给他们的命名,它们的地域范围都不大。

扬州老城区还有以“总门”为名的巷道,“总门”原是(盐商)大户家族聚居之地,富商大贾携家带口、聚族迁居,落籍扬州,建宅第、造园林,组成一个个宗族群体,有的还建有宗祠,每年都要祭祀列祖列宗,形成冠以姓氏的总门。

来历4:商品经济的投影

商品交易集散地的地名,中国北方多用“集”,南方多用“市”。扬州地处南北交汇处,“集”字地名和“市”字地名皆有。就其分布来看,“集”字地名主要分布在扬州的西部和北部,其中以仪征为最多。以“集”为名是扬州西山地区(包括仪征后山区)地名的特色之一,西山十三集今大多都划入仪征境内,比如新集、张(家)集、马集、徐(家)集等。西山地区“集”字地名如此集中,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上南下的陆路通道,形成了商业地名文化景观。此外,宝应还有夏家集,邗江有杭家集。

来历5:屯兵作战的遗迹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有战争,扬州与军事有关的地名中有一类曾经是战场,比如仪征的铁牌店,原名挞扒店,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引明人邵经邦的《宏简录》记载:“宋淳祐元年,北兵侵真州,淮东先锋马军邓淳李海战于扬州挞扒店。”民国《甘泉县续志· 地理考》中注:“铁牌店古名挞扒(元人名)店,土人呼为铁牌系一音之转。”

另一类是因为驻军,驻军又分两类,一类是军队及军事机构的驻扎,老城区的东营、西营、教场、辕门桥、左卫街、参府街;仪征的青山营、江都的三江营等;第二类是军屯,明代有“留军屯田”制度,清袭明制,屯军有固定的戍所,军籍世代相传,官兵皆有家室,设屯的地方一般都有一定的战略作用,但又尚未开垦,这一类地名的通名常是“营”字,专名则是(长官)的姓氏,如江都的靖家营、火家营,扬州老城区的耿官营等。“营”字地名最为集中的是仪征。

来历6:语言变化的记录

扬州地名的讹音误读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祈求吉祥,避讳不吉祥的语音(和字眼)。“缎子街”改为“多子街”,“水字墙巷”改为“水致祥巷”。

扬州琼花的名气非比一般,但“琼”在扬州话里和“穷”同音,老一代把“琼”改读“雄”,由琼花命名的地名也随之改读。

有些地名太“文”,如“臣止马桥”,民间称为“陈芝麻桥”,“贮草坡”讹成“猪草坡”,“曹李巷”讹成“糙米巷”。

来历7:交通地理的标记

“站、驿、铺、渡”是古代驿路在地名上留下的印记,扬州老城区有馆驿前街、馆驿前后街、馆驿前后身、馆驿前河边、马摆渡等街名,这里的“馆驿”是“广陵驿馆”,马摆渡是广陵驿畔的渡口,分踞运河东西两岸,以船载马,渡达彼岸。明代设置“递运所、急递铺”,扬州境内的八里铺、十五里铺、冻青铺源于此。

扬州东南地势低,河道纵横,以“桥”为名的地名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湖、南部沿江一带。如江都的吴桥、大桥,邗江的公道桥、黄珏桥、槐泗桥等。

来历8:民间传说的流传

民间传说的价值在于它故事内容的取向,不在于它故事内容的真假,源于民间传说的地名多有弘扬正气,鞭笞邪恶,给人警示的作用,扬州各地都不乏这一类地名。扬州老城区有黑婆婆巷、螃蟹巷、二郎庙、吃吃看巷等,邗江区有宣塘、荷叶等,江都有仙女庙、露筋、纣臣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