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韦庄骗了!南京“台城”不在玄武湖而在这里
在今鸡鸣寺背后,解放门之西至北极阁东侧,有一段古城墙,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台城”。
方飞 摄 图源:方志南京
|“台城”由来|
东汉时,以尚书辅佐皇帝,直接处理政务,三公之权渐轻。《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光武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晋咸和五年(330),晋成帝在孙吴太初宫东北面的苑城基础上营造了建康宫(也称显阳宫),由于当时的尚书台(尚书办公之处)设在宫城之内,由此宫城也被称为“台城”。东晋、南朝时,自晋成帝开始,历代皇帝大多居住在这里。因此,这座皇帝办公居住的宫城亦被称为“台城”。
▲孙权画像
台城原址是三国时孙吴都城建业城内的苑城。晋咸和年间开始扩建,晋太元三年(378),谢安曾主持改建台城。自东晋至南朝陈,台城均为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其宫殿壮丽巍峨,殿阁崇伟,城内由多重城垣构成。直到陈朝灭亡,除后宫园囿内的建设,台城的规模制度基本保持不变。
|地址考据|
据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中,新宫成,名建康宫,世所谓台城,在今上元县东北五里,周八里,……今胭脂井南至宣阳楼基二里,即古台城之地。……至杨吴改筑,而城遂废”。
唐代,台城尚有遗迹;五代十国时杨吴筑金陵城,台城遗址被彻底毁掉。又《舆地志》载:“同泰寺与台城隔路,今法宝寺及圆寂寺,即古同泰寺基,故法宝寺亦名台城院。以此考之,法宝、圆寂寺之南,盖古台城也。”同泰寺为梁武帝造,在台城之北,台城北门,正对同泰寺之山门。这些材料说明,台城应该在鸡鸣寺之南。
▲台城古迹图
(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1936年,历史学家朱偰先生《金陵古迹图考》中提出台城的四界分别是:南至干河沿、北至鸡鸣寺前、西至中山路西、东近成贤街。
▲旧建康府城形势图
(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近年来台城遗址相继发现,根据有关史料和发现的遗址考察,已考证出它的大体范围:核心地区位于玄武区大行宫之北,南至原大行宫北口,北至花红园即双井巷一线,东限在东箭道附近,西限在网巾市至邓府巷一线附近。如今南京图书馆保护着台城中轴线截砖路和拐角砖包城墙,六朝博物馆内保护着台城原址夯土城墙、包砖墙,护城壕等遗址。
▲台城原址夯土城墙(六朝博物馆)
鸡鸣寺后的那段古城是何时筑成的?据《上江两县志》记载:“鸡鸣后之城,乃是明扩都城时所造。”原来,这段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筑应天府城时所筑。明太祖原打算筑的城是自鸡鸣寺后向西,经鼓楼岗,接石头城。后来,他为了将鸡笼山、狮子山、马鞍山、石头山等山岗围进城内,扩大了筑城范围。洪武十九年(1386),新筑后湖城,改沿玄武湖南岸,经狮子山,转接石头城。因此,鸡鸣寺后已筑的这段250多米的城垣就废弃了。
▲台城一隅
鸡鸣寺后的六朝都城遗址为什么又被称为台城?有三种说法:
一是因鸡笼山建过台城千佛院,故疑后人很可能把寺院名与台城名混同,误以为寺院地址就是“台城”;
二是志书的影响。明代至清代中期,南京史志均没有将此处记载为台城,但光绪间编的《江宁府志》,却曾错误地将此处记载为台城,虽然后面志书曾作过纠正,可惜“台城”已流传开来;
三是唐朝诗人韦庄《台城》中广为传颂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生活在晚唐战乱动荡时期,他流亡江南,凭吊六朝古迹,他所看到的台城,实际上是南齐建元二年(480)改筑的建康都城的一段残垣,触景生情,将动乱的政治局面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情感,统统泄于笔端。韦庄因为是客游诗人,虽然了解梁武帝饿死台城的史实,但对于台城的具体位置却没去做深入的考证,误把玄武湖十里堤的“柳”与“台城”连在一起,认为此段废城墙为“台城”。后人以讹传讹,错将古台城从鸡笼山前搬到山后去了。
方飞 摄 图源:方志南京
六朝台城名扬天下,却又无迹可寻。在本世纪初,通过考古发掘,南京文物部门在大行宫地区相继发现了六朝时期的城墙、道路等遗址,科学实证了六朝建康城核心“台城”的真正所在。台城遗址就在今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而六朝台城东北角的一段城墙遗址正位于六朝博物馆之中。
南京大行宫六朝建康城考古发掘现场
|千年沧桑|
台城在历史上曾遭受过数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南梁大同十二年(546)侯景叛乱,在梁武帝侄子萧正德的接应下,侯景的叛军攻取建康都城,兵围台城。当叛军攻进台城,即烧杀抢掠,造成台城的第一次大浩劫。
第二次大破坏是在三年后,梁军收复台城时,将帅纵兵劫掠,将宫中财物抢劫一空,故史书有“王师之酷甚于侯景”和“都下户口百遗一二”的记载。第三次是南陈祯明三年(589)元月,隋平江南,隋军攻入台城灭亡陈朝,将建康的宫苑荡平为耕地,原来绮丽宫室都化为废墟。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台城建筑虽然大多被拆除毁去,但并未全部“平荡”。据《新唐书•张雄传》记载,张雄派他的部下赵晖占据上元,晖展其才,欲治台城为府。可见,此时的台城内尚有可以修葺为府的建筑。第四次是五代十国时,杨吴开始先后三次筑金陵府城,台城“遂废”;元朝时,已经是“尽为军营及居民蔬圃”。自此,台城遗迹就此彻底湮没地下。
千百年来,多有文人以台城与南朝的兴废为题怀古咏史,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台城的今昔变化,反思六朝兴亡的教训:“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汪遵叹息梁武帝崇佛不惜靡费,无益国事:“立国从来为战功,一朝何事却谈空。台城兵匝无人敌,闲卧高僧满梵宫。”韦庄的《台城》,却让人在“六朝如梦”之外,看到新的生气:“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张乔的《台城》:“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让我们看到晚唐时期的台城景象。
1994年至1996年春,南京市政府修复了台城段太平门至玄武门这段3.2公里的城墙。游人登上城墙,东可遥望钟山苍翠,北则远眺玄武烟雨,南可近观九华秀色,西则浏览北极风光,“有情最是台城人,湖光山色收眼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方志南京,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 上一篇:40年前,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南极的江苏人!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