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建寺、薛逢题诗… 南京六合之名的 “源头”,竟藏在浦口的山水中
今南京市六合区之“六合”一名,源自六合山。六合山,今名顶山,曾名定山,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老山山脉之东北段。六合区之“六合”之名,竟出自浦口区的山脉名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蓬勃发展中的顶山
从六合山到老山
据光绪《江浦埤乘》记载,六合山“在治东北二十里,去浦口万峰门(西门)五里”。民国以前之江浦县有“双城县”之称,就是因为一县有两座城,分别为县城与浦口城。
▲选自《舆地纪胜》卷三十八
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八“真州”条云:“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六合山之六峰,为旧浦合公路(旧浦合公路为今宁合高速公路取代)拦腰划分为南北两片,北片三峰——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从东到西一字排列,今分别更名为大顶山(狮子峰)、二顶山(妙高峰)、三顶山(芙蓉峰);南片三峰——石人峰、寒云峰、双鸡峰,三足鼎立。这三座山峰所对应的山名,目前有多种说法,大约分别为石婆山、黑石山和另一不知其名的山。
六合山 (又名定山、顶山,今属浦口区)
山上旧有定山寺,乃“梁主为僧法定建寺”,此说出自宋《六峰志》,即《嘉定六合县志》。梁主,指梁武帝。法定,据《雍正江浦县志》:“梁武帝时僧,戒行精严,锡周南北。比老,帝钦异之,特建精舍于六峰之定山居焉。定山之名,实肇自法定云。”唐朝诗人薛逢有《定山寺》诗:“十里松萝映碧苔,一川晴色镜中开。遥闻上界翻经处,片片香云出院来。”此诗表明唐朝已有定山寺并定山之名。
“定山”今名“顶山”,系音讹所致。据说20世纪50年代末当地成立“定山人民公社”,因为人们觉得“定山”二字落后,遂有意讹音为“顶山”。“顶山”之“顶”,巅峰也,顶呱呱也,正符合时代要求。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古之六合山,约当今江北之老山。老山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东北端至长江边浦口晋王山(又名宝塔山),西南端至今浦口区星甸街道西山,又越过省界,与安徽省全椒县横山相连,全长(区境内)约百里。至于“老山”一名,显然为当地俗称。老者,俗语大也。江浦人詹其桂在所编《江浦县新志稿》里说:“吾浦山脉发源于和县之鸡笼,蜿蜒东走,越赭乐,历翠云、龙洞、福龙诸山,及白条、黄悦、骆驼诸岭,曲折而至于定山。岩壑幽深,岗峦起伏。由西而东九十余里,横亘于邑境中心,世俗统称之为老山。”
六合山的归属
▲选自 《宋书》卷六
“六合山”一名,最早见诸南朝梁沈约所撰《宋书》卷六《孝武帝》:孝武帝大明七年(463)二月,“丁巳(12日),(孝武帝)车驾校猎于历阳之乌江。己未(14日),车驾登乌江县六合山。”
▲选自《隋书》卷三十一
稍后,至唐朝魏征所主编《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 “江都郡•六合”条下云:“六合:旧曰尉氏,置秦郡。后齐置秦州。后周改州曰方州,改郡曰六合。开皇初郡废,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堂邑、方山二县入焉。大业初州废。又后齐置瓦梁郡,陈废。有瓜步山、六合山。”这是六合县有六合山之说,最早的历史文献。
至于沈约《宋书》说六合山在历阳郡乌江县,而魏征《隋书》却说六合山在江都郡六合县,这其实是因为“隋时山南为乌江,山北为六合,实一山也”(《江浦埤乘》卷二)。
至明初,六合山从乌江、六合二县划出,隶属“江浦”。洪武九年(1376),割和州(即旧乌江县地所在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四乡与六合孝义、滁州丰城各一乡地而置江浦县。析置江浦县后,江浦与六合县界约在今浦口泰山庙附近。康熙年初镌刻之“浦六分界碑”今尚保存在民间。查旧江浦县地图,明代和州之遵教、白马等二乡地,大致在老山中段及以下之南麓,而六合县之孝义乡地,大致在老山东北段南、北麓。
▲张孝祥像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活动,地方文物专家在老山南麓某处(古称七谷山)丛林中发现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墓。有专家学者对此发现深表怀疑。因为这不仅与有关张孝祥墓地史料记载不合,且所以为据的也只是张孝祥后人于清嘉庆年间立的一方石质墓碑而已,缺少田野考古的更多根据。但其实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南京博物院专家在老山南麓(象山)就发掘了一座南宋古墓,据出土的墓志铭,此为张同之墓,而张同之,墓志说为张孝祥之子。这次发掘结果很惊人,张孝祥有子张同之,不见史料有此记载。其实,张孝祥墓、张同之墓的考古发掘价值,更重要的或许在证明很早就有的一个说法,即乌江张孝祥家族墓地在老山。当然,它也附带证明,今老山(古六合山)在数千年里,确乎地属乌江县。
六合地名源出六合山
《江浦埤乘》作者夏锡宝、侯宗海二先生说:“江都郡六合县下有六合山,隋时(开皇四年,584年)始置六合县,盖县以山名也。”也就是说“六合”县名来自六合山,此说最早来自唐宰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云:(六合山)在(乌江)县北八十里。六合县因六合山以为名。”
六合县第一部县志,编纂于宋嘉定年间,为时任六合知县刘昌诗主纂,即题为《六峰志》,该书今已散佚。此为六合县名来自六合山又一明证。
▲选自《顺治六合县志》卷十
明代知名学者六合人孙国敉著有《江北定山志》,书今已散佚,但该书《自序》保存于《顺治六合县志》里,该文写得很有趣味,可以摘出来读读:
江北定山,故在六合封域中,自洪武初割六合半以置江浦,而后定山之去江浦也近,而去六合也远。虽定山泉石之胜,自是江南北奇观,岂一州里所得专擅?然揆厥六合之命名也,实以定山六峰相合故。故六合即以定山予江浦,而原本山川谱牒宗系实兹焉在?余即欲谖(忘记)定山,顾安能谖(忘记)山中六峰哉?
显然,孙先生也认同“六合”县名来自六合山的说法。
六合县人,丢失了六合县名所由来之山,当然有些尴尬,但孙先生以为不必为此耿耿于怀。他自问自答道:
或曰:“尔口良辨,身良苦,乃道六合者不获睹六峰,可奈何?”曰:“岂惟是哉?四明山隶余姚,乃今明州擅其名;峨眉山隶嘉州,乃今眉州擅其名;又华州不见华山,至同州乃见之,诘曰‘人间多少不平事,却被同州看华山’!从来名实之不相蒙,类如此。”
“人间多少不平事,却被同州看华山”,语出宋代张舜民《取里语以己语足成二绝》诗,略有异文,“华州”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境内及周边地区,因州境内有华山而得名,后辖境屡有变化,华山终归入同州境内。同州,华山所在华阴县在其境内。
华山不再在华州,六合山不再在六合,孙先生以为“从来名实之不相蒙,类如此”,一笑带过,态度可谓豁达。
来源:方志南京、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选自《南京史志》2021年第四期
- 上一篇:郑伟丽 江益忠:宋初通州海门岛研究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