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宿迁史志 | 夏姓,何以成为洋河镇首屈一指的望族?

2025-10-30    

民国《泗阳县志》专设“氏族”一目,收录了256个姓。其中有:“夏家洼夏:元末夏良原籍苏州人,避张士诚之乱迁居白洋河。”


IMG_256

民国《泗阳县志》载氏族/夏氏


夏家洼夏姓迁徒史


夏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帝禹。禹逝世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度继承帝位,从而建立了夏朝。启以国为姓,是夏氏得姓始祖。因禹葬于会稽郡禹陵,夏氏后人以此地为郡望。后代开枝散叶,散居华夏九州,其中一脉落户苏州阊门。


夏氏族谱记载,夏家洼夏姓始祖夏良原居姑苏阊门,因避张士诚之乱,兄弟二人“逾大江,涉扬淮,达苏北”。其弟在淮安府清河县夏家湖落户,良公则择桃源县白洋河为家。


夏姓迁居桃源,应与传说中的“洪武赶散”有关。洪武赶散是明初将江南大户强制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不见于正史,散见于民间族谱。洪武初年的迁徙出发地是苏州阊门,不少族谱都有“祖籍姑苏阊门”的记载,所谓“避张士诚之乱迁居白洋河”,可能是首修族谱时对洪武赶散事件的隐晦说法。


洋河镇的夏姓印记


夏姓定居洋河之后,繁衍生息,成为白洋河镇桃地首屈一指的望族,给洋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


明代,夏姓在米市街小东门外建立宗祠——“夏祠堂”。夏祠堂地势高亢,规模宏大,是桃地规模最大的祠堂,与宿地最大的祠堂“苏祠堂”并列,是洋河72庙中与城隍庙等大庙比肩的宗族家庙。


白洋河镇魁星楼,简称魁楼,又称“奎楼”。民国《泗阳县志》记载:“魁星楼,在洋河小东门外。内有文昌阁三间,明末匾著:葛应夏,同夏鹤算及子则大、则久相继创立。”明清时期,魁楼是洋河的标志性建筑。


2023年12月,洋河镇获批为江苏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洋河是淮北“镇、圩、堤”城镇格局的典型代表。民国《泗阳县志》记载:“洋河圩  清咸丰十年(1860)夏抡谟、陈卿文所筑,户七百余,生意茂盛。”


泗阳县公立小学校是洋河镇第一所新式小学。民国《泗阳县志》记载:“校址在洋河镇。计两处:一在大东门外,系三官庙旧址。……一在米市街,系新兴庵(又名奶奶庙)地基。宣统元年(1910)邑绅夏抡钧呈准,改建公立小学堂一所。”1912年,两所学校合并,改称洋河市立初等小学校。1917年扩充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洋河二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洋河镇民主小学。


民国《泗阳县志》记载:“第三学区立第六初级小学校,校址在洋河市夏家庄。原名市立第四初级小学校,后改区立第十国民学校。1913年,公民夏运昌呈请筹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所小学改称早李小学。


IMG_261

泗阳县志和地名录


夏家洼与洋河镇


夏姓定居白洋河后,枝繁叶茂,各支系以洋河镇为起点,呈扇形向东、向南迁徙,形成众多自然村庄,其中夏家洼规模最大,是夏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夏姓族人聚居的核心区。因此,张相文、王聿望在编修民国《泗阳县志》时,把夏姓称为“夏家洼夏”。


1982年版《泗阳县地名录》记载,夏家洼周边夏姓聚居并以夏字冠名的自然村庄有17个。此外,李口、裴圩、卢集、良种场等乡镇及泗洪县金镇、界集等地也有不少夏姓聚居的村庄。


洋河镇是夏姓迁居桃源的落脚地和宗祠所在地,住在镇上的夏姓人口虽然不及夏家洼,但夏姓族人仍以洋河人自诩。


1912年,颁行《江苏省自治单位法》,泗阳县划分为十市六乡,“属旧陆城乡者曰陆城一乡、临河市、体仁市、洋河市”。因顾及夏姓人的感情,把深入临河市腹地的夏家洼划给了洋河市。


IMG_264

民国《泗阳县志》洋河市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家洼改称夏洼,为仓集区管辖的行政村,夏氏宗祠早因战乱圯毁,夏家洼与洋河的关系渐渐被世人淡忘。三镇合一后,夏洼村成了洋河镇的行政村。


明清时期科第


夏姓定居洋河后,耕读传家,明清两代,很多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


进士:

十五世夏抡谟,清同治年壬戌(1862)进士。


民国《泗阳县志》有《夏抡谟传》:夏抡谟字子襄,世居洋河。家贫嗜学,笃于孝友。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以优廪生中咸丰己未(1859)科举人。庚申(1860),公车北上。值捻匪之乱,半途而返。议于洋河米市街筑圩为守御计。匪至不为害,乡里赖以保全。同治壬戌(1862)成进士。签分江西即用知县。阅视南昌各书院课艺,士林悦服。发匪寇赣垣,奉檄巡城,修器械,治守具,悉中机宜,匪亦旋退。查勘河工,厘剔奸弊,不为威胁利诱。人怀畏忌,思有以中之。行至鄱阳湖锣山矶口,触石覆舟,溺死。或曰,有挤之者也。事秘无左验。恤赠知府衔,赐三千金养母,荫一子入监读书。


贡生:

夏时兴,明正德年拔贡,官授长寿县知县。

夏元春,明嘉靖年贡生。

夏方应,明万历年贡生,任建宁府经历。

夏鹤算,明崇祯年贡生,博学多才亲民,官授赞斛知县。

夏叙畴,清顺治年拔贡,官授州同。

夏时雨,清顺治贡生,官授寿昌县主簿。

夏政简,清雍正年贡生。

夏显煜,清康熙拔贡,历任灵邱、永丰、广平知县,诰封文林郞。

夏则大,清康熙年贡生,官授南陵训导。

明清时期仕宦

夏姓于科考贡举入仕者外,亦有显宦能吏载入史册。

夏时爵,明景王府教授。

夏时正,明北直大仓史。

夏时和,明福宁县巡检。

夏果,明青州益都典史。

夏允甲,明以陕西榆林卫,升山东济南府参军。

夏则久,民国《泗阳县志》载其“由武生随尚、耿二王南征有功,授化州知州,坐升高州府知府,又升监军道。”

夏守钦,诰封文林郎。

夏珹,监生,授县丞。

夏黄馨,清苏州永丰仓大使,署司狱。

夏淇,清望江县丞。

夏珹,监生,授县丞。

夏文象,康熙年间任桃源县主簿。

夏沄,任河营千总。

夏希康,任常州府游击。

夏百胜,字冠军,乾隆乙卯恩科第31名武举。


IMG_267

桃邑夏氏宗谱(七修本)


明清时期名士


夏姓昆仲,不乏忠臣孝子,侠客雅士,民国《泗阳县志》为其中四人立传:


夏鹤闻传:“性孝友,乐善好施。崇祯十三年(1640),兖豫荒,流民麇至,闻倾家施济,菽粟不敷,继以麻饼,全活甚众。卒后,妻黄氏守节,抚孤则昌、则奋成立。后复催岁款,黄氏携次男则奋并妇高氏就粟徐溪。姑慈妇顺,相继辞世。则奋载两柩归,抵孟山湖,舟几覆,泣祷幸免,归葬故里。人咸以为世德之报云。”


夏抡举传:“少时家贫,勤读不辍,孝友端方。课徒循循善诱,邑人奉为师范。董淮滨书院,联名具禀曹督,拨银千两,补宾兴膏奖费。时有洋河巨商戴鼎臣者,尝捐钱五百串助建魁星阁,皆为士林所称。”


夏怀金传:“尝负债以济贫乏,里人德之。邻妇投井,夏持铃悬索而下,约闻铃声,则急挽索,果曳妇出得不死。……洋河王商者,自九江运扫竹过淮关,已纳税放行矣。关役要索未遂,尾之至洋河,货已入肆,新旧杂陈,更以漏税禀。关吏驱役十余人,逮商虐之甚。生员陈新不平,并逮陈拘于逆旅。夏闻之,乘夜逾垣入,掖陈出。役左右披靡,无敢当者。陈申诉得直。然无夏之解救,则已同为鱼肉矣。太史公所谓游侠者,非欤?”


夏斌元传:“赋性豪侠,立品端方。精理学、工诗文,门下复英俊之士。著有《学庸讲义》二卷,特刊。晚年,好学弥笃,厌闻家事,筑别墅于打鼓墩南,百花、万卷,以娱暮景。”


夏恒喜博学强记,善于言语,敢为百姓发声,深得乡民爱戴。《桃邑夏氏宗谱》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大雨成灾,官府不减租税差役强征,率乡民陈情相抗,被淮安府派役拘押。大堂之上,恒喜据《孟子》‘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或礼,财不叮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为自己和乡民辩护,得无罪释放。”


清末秀才夏明照,有诗文流传于世,其《咏洋河美人井》诗曰:

美人一览断肠该,那料胭脂井上裁。

只说桔槔泉里运,兼看国色汲边来。

提壶悉颂浓妆好,抱瓮同夸宝镜开。

鲋射遥瞻仙女误,螬飞偷眼淑情猜。

琵琶也抱寒江岸,粉面犹从谷口回。

胜地名区多丽景,中央娇艳几多迴。


1912年以来英雄志士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夏姓涌现出一批英雄志士。


夏书勇,洋河镇学校村夏庄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泗阳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江西党小组”成员。


夏玉安,洋河镇夏洼村人,1924年生。1945年初参加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炮击金门、援越抗美等,以副军职离休。


IMG_272

夏玉安


夏广文,洋河镇新南园居委会人,1930年4月生。1945年7月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战士、班长、文工队员、机要员,参加涟水保卫战、宿北大战、渡江战役等,立三等功两次。转业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1977年任《福建画报》社社长。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


IMG_273

夏广文(摄于2025年4月)


夏云,洋河镇夏洼村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后入淮海区抗大分校学习,毕业后转做政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商业合作社干校校长、中共丹阳县委书记等职。


夏松林,洋河镇夏洼村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9年进军新疆,任解放军某部团长。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数百年来,夏家洼夏姓藏龙卧虎,代有才人,这是夏姓的荣誉,也是洋河的骄傲。


作者介绍

胡惠有   长期在京杭运河船闸上工作,现任洋河新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