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方志淮安 | 水陆交响:黄河路的岁月变迁

2025-10-30    


IMG_256


黄河路因位于黄河故道的原河堤处而得名。历史上黄河六次大改道,其中两次大规模南侵,给淮河下游带来深重灾难。位于黄河河道两岸的淮安人民只得不断加高堤坝,将黄河水阻隔于城外。滚滚黄水裹挟的亿万泥沙便在城外淤积沉淀,层层垫高了城外及流经的土地。从里运河北岸、上海路土圩到汰黄堆(今健康路),地势呈阶梯状抬升,这便是黄河南侵留下的沧桑印记。


IMG_257


如今的黄河路,东起杨湾立交,西至淮安西枢纽附近的华青路,全长12.56公里,与南昌路、承德北路、淮海北路、北京北路等南北干道相交。城区内的全路段高架快速路贯通,作为淮安内环快速路(全长48.252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9年12月15日全线通车。


IMG_258


路旁坐落着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黄河路校区。沿线较大的小区有泰和家园、富豪花园、黄河花园等。更散落着如画的风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黄河广场、西坝公园、荷花公园、母爱公园、张纯如纪念馆及北马路等景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黄河花园北墙外,深藏着一条古老的骡马街。这条街在1855年前是“南船北马”的重要换乘枢纽,每日车马喧嚣,为北上赶考的举子、奔波的客商提供便利。骡马街东侧,老文化馆院内,安葬着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王家营志》载:“琉球通事郑文英墓在彤华宫后,有碑,旧题‘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公文英之墓’。旁书‘乾隆癸丑十一月十四日卒’等。”《清河县志》亦载:“文英奉使入贡,道卒葬此。”这些铭文,无声印证了王家营作为“南船北马”咽喉之地的历史地位。


IMG_259


 黄河路全程与古淮河风光带相伴,相距不过300至800米,近年来建成的风光带如今已是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IMG_260

杨湾立交


065d8264-bbbe-4f1e-be47-55eeba4fc2dc.png

黄河东路(淮海北路至杨湾立交段),大部分修筑在老淮涟路的路基上。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在筑路时,凡有河堤处,多就地取材,利用堤坝筑路。淮涟路如此,纵是堂堂205国道,其武墩至蒋坝段,也铺设在二河堤和洪泽湖大堤之上。


IMG_262

张纯如纪念馆


1961年后,“淮涟路是战备公路”的说法在当地群众和运输单位中广为流传。平心而论,彼时的淮涟路虽同为砂石路面,但比起淮高路、淮沭路、淮泗路,路基更为硬实,路况更好,行车更顺畅,这无形中加深了人们的印象。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江苏省交通志》记载:1960年后,对淮涟路实施硬化改造,首要目标是解决雨季泥泞的问题、保障农资运输的畅通。该路被省交通厅列为省内经济干线。全线硬化后,又从涟水东门延伸接通至响水陈家港的公路,在国防运输上具有战略意义,可承担战时或紧急状态下的军事运输任务。尤令人瞩目的是,当时加固改造的涟水东门大桥(俗称“坦克桥”),能通行数十吨重的坦克,这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实属罕见。其加固工程隶属国家工程,这条直通陈家港的公路,确具战备功能。


其二,1961年后,为防范“美蒋匪特”从黄海偷渡,南京军区第12军数万官兵从浙江金华移防江苏淮阴。军部驻淮阴,主力则布防于射阳、滨海、响水等黄海前线(1963年10月8日,曾在射阳大喇叭口活捉一股偷渡匪特)。自此,淮涟路上军车往来骤然频繁,车队常在淮涟路疾驰。道路的养护管理随之强化,更坐实了“战备公路”之名。


IMG_263

现黄河东路


其三,1961年,一支庞大的高炮部队行至王家营营东大队东面时,因一辆民用卡车抛锚堵塞淮涟路,导致古黄河新大桥(今古淮河桥)及两岸公路排满了望不到头的高炮车队。王家营镇万人空巷,扶老携幼,争睹解放军雄姿。车队中,每隔几门炮,便有一门褪去炮衣,炮手肃立就位。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高炮,巨大的炮管指向蓝天,震撼人心。这绿色长龙,龙头在营东,龙尾却隐没于远方。此情此景,让“战备公路”之说在民间深深扎根。


IMG_264

IMG_265


黄河西路(淮海北路向西至淮安西枢纽),其淮海北路至富豪花园段,原是一片两千余亩的美丽水域——荷花汪(今护理学院北围墙至市一院门诊楼北侧)。大约三百年前的康熙年间,黄河屡次决口,王家营百姓受灾深重。时任知县管钜,慨然捐出俸禄购地三千亩,将王家营镇第三次东迁至现址。后因加固黄河大堤取土,加之西坝、王家营等地居民盖房奠基取土,形成大片洼地水汪。百姓感念管钜清廉,遍植荷花于汪中,“荷花汪”由此得名。汪中还有大片芦苇荡,盛产芦苇、蒲草(根部蒲儿菜可食)、鱼虾、螃蟹和菱藕,既滋养了周边百姓,也为治理王家营、西坝的水患贡献卓著。


民国时期的爱国教育家李更生曾赞曰:“清植一池藕,荷香三百秋”,道出了淮阴荷花汪的独特韵味。荷花汪还滋养着千余亩高秆芦苇。发达的根系盘结如天然滤网,吸附泥沙杂质,分解污染物,使水清见底,鱼群游弋。岸边石桥旁,常有三五成群的女子浣衣嬉闹。捣衣声、淘米声、芦苇荡中的鸟鸣声,交织成一首人间烟火的交响曲。


IMG_266

淮阴区西坝公园


荷花汪西边,便是曾拥有18家盐栈、72家盐局、2万多盐工的西坝。她在淮阴经济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富裕到“点灯不用油(电灯),拉车不用牛(火车)”。清江城里人欲购名贵药材,需到西坝;官绅富户宴请贵客,必请西坝名厨掌勺。十八家盐栈,每栈占地十余亩,高门深院,盐包堆积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栈外街道,青石板铺就,瓦房楼房鳞次栉比,酒肆、澡堂、药店、钱庄、烟馆、赌场、茶馆比肩林立,彻夜不息。白日号子汽笛相闻,入夜猜拳行令、说唱嬉笑直冲云霄。繁星点点下,西坝灯火辉煌,人口曾达6.3万,赢得“苏北小上海”美誉。其厚重的盐文化,是淮阴历史长卷中一张古老而珍贵的名片。繁华虽已落幕,荣光化作传说,西坝的盐韵仍在岁月的江湖中悠悠回响。


IMG_267

现黄河西路


黄河路啊,你诞生于这片饱经沧桑又曾无比富庶的土地,何其骄傲!淮安人民珍爱你,唯恐你受风雨侵蚀,不惜巨资,为你撑起了顶棚(高架桥),如同母亲为婴孩遮风挡雨。愿你安然憩于母亲的怀抱,静静见证改革开放以来,淮安日新月异的变迁!


免责声明:本文为公益宣传,原创文章文责由作者自负,所涉及的图片除标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发放版权使用费。


作者简介:戴官宝,1958年工作,当过兵,做过警察,管理过公路。退休后,写点小文,乐一乐,留住记忆,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