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简史》:一个城市的记忆如何成“史”
《盐城简史》(初名《盐城史略》,后改《盐城简史稿》,成书时定名《盐城简史》),编写该书纯粹是场劳心劳神的义务劳动,缘起有三:一是在组织实施续修市志期间,由我策划并设计的篇目大纲,尝试以史体勾连前志,志首的史略与总述一起,既承接前志又统领续志,专家一致叫好并建议单独出版;二是2016年,盐城市政府印发《盐城市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实施意见》,提出要拓展职能,整合资源,加快实施《盐城旧志》《盐城通史》《盐城通鉴》《盐城人物》文脉工程,其中通史工程宜分步实施,可先行出版地方简史;三是2017年,续修市志进入编校出版阶段,原拟外包的史略却无人承接,我虽义务撰稿,但进展不快;是年我谋划工作思路时考虑到来年和2019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提出了经班子研定后报市领导同意的“四个一”:即《盐城市志》告竣时,配套出版《盐城旧志》《盐城图志》《盐城简史》,形成史志成果集群效应,“四个一”须2019年前收官,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都说写史难,写盐城历史其实更难。不仅仅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写史人背负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使命,最苦恼的是缺失著述条件,如史料短缺(史籍记载严重缺失,古代史料近乎空白),基础薄弱(无地方史和城市史专门研究团队及知名学者),没有积累(现有零散研究成熟定论少,专题研究不深、研究成果不丰、历史结论不实)。然而项目已定、时间在即,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在全无退路的情形下,我是自“赶鸭子上架”,自讨苦吃且不求任何回报地承担起《盐城简史》这一重大选题。
平心而论,虽说从事史志工作30多年,多少拥有盐城历史、盐城人物、盐城地情等多方面积累及其系列研究成果,但在续修市志进入“一支笔”统稿打磨,全力实施精品冲刺关键时段,要腾出巨大精力想方设法以碎片化时间,边蒐罗众籍、梳理史料,边专项研究、撰写史稿,力争以最短时间著成史稿,艰难与辛苦自不待言。经一年多夜以继日的爬罗剔抉和刮垢磨光,2018年9月终于形成史稿。以此为基础,我将史稿的扫尾和续修市志结合起来:评审后经删减压缩,作为续修市志志首“盐城史略”填补一直开着的“天窗”;评审后经全面补充完善和打磨提升,作为与续修市志配套的《盐城简史》(时名《盐城简史稿》)公开出版。
9月28日,盐城市志办召开评审座谈会。专家们认为,史稿纵贯数千年、横涉数百业,系统展示古今历史变迁,客观记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全面彰显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厘清两千多年建置史的同时,勘误纠正流传民间的诸多史实,形成贯古通今的文脉大系,实为盐城文脉通史工程奠基之作。整部史稿有诸多创新,总体篇目设置合理,整体脉络清晰,语言文字流畅,是部成熟的简史稿。专家还就体例形式、时期划分、类目整合及内容的删繁就简和行文的明白晓畅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关于书名,鉴于目前对古代盐城研究尚有诸多空白区,书稿容量有限,加之出版时间在即,多数人认为以“简史稿”冠名是谨慎的,既有宽容度和包容性,又体现著述人的史学态度、史学境界和史学精神;也有专家建议:最好以学术性史学专著定位并作必要的补充修改和打磨提升,力求修成一部体例完备、结构严谨,观点准确、史料详实,内容系统、特色鲜明的盐城地方史。最终,成书时采纳后一种意见,定名《盐城简史》。
评审后的修补完善和打磨提升,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一是史书体例和篇目架构。本书记述时限上自史前文明下至2019年,故用通史体例,兼以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等,体现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规律。篇目架构,为减少层次,避免叠床架屋,改良史书章节体:以“引言”开篇“结语”殿后,主体设古代盐城、近代盐城、现代盐城三卷,各卷以“章”和“目”架构(“目”“分目”为记述实体,合为全书整体,分可独立成文);全书14章为纵向划分的14个时期,“目”和“分目”为各时期分类或阶段划分,“目”下视情况设“条目”(近代特别是现代卷因社会多元化和分工多样性,部分条目下以主题词处理)。另外还处理了原稿用于延伸阅读、加大信息量、活跃体裁版式的数十个专题研究的“链接”,并对章下层次进行调整整合,对各级标题进行优化规范。三卷篇幅比例1∶2∶3。
二是史料取舍和内容记述。全书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地域范围,以历史的盐城为著述对象,全面展示地域文明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史料取舍注重“三性”:系统性,纵不断线、横不缺类;准确性,史实无误、落字有据;权威性,注重史料来源、体现严谨科学、强调严肃权威。内容记述主线分明:上卷着重厘清历史文脉,偏重人文历史和社会进步,揭示海滨先祖傍海辟土、图存求变、缔造瓢城春秋的艰辛奋斗史;中卷着力反映民主革命,偏重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刻画盐阜儿女浴血御侮、保家卫国、守护红色家园的不屈英雄史;下卷旨在展示社会变革,突出改革开放成就,彰显盐城人民与时俱进、逐梦奋进、创造城市奇迹的辉煌建设史。成书前,我又重写“引言”和“结语”:前者侧重历史积淀和文脉传承,后者着墨图强求变和逐梦奋进,两者都将时限延至2019年,从纵横两方面宏观贯通盐城的历史与现状,实现从史学角度对盐城历史基本脉络的学术性梳理和提炼,从而既综合又立体地呈现盐城这座城市的历史全貌。
三是通篇规范和行文贯通。形式和内容,注重科学性、严谨性、学术性。篇目架构和编排形式,如板块设置、时期划分、领属归类、条目设置、标题制作、排列顺序,及封面设计、版式装帧等,力求科学合理;入载事项避免道听途说,传说及一事多据或诸说并存史料慎重取舍、谨慎记述,同时灵活运用注释、附录等,加强著述性和学术性,如早期盐渎四杰、首任盐渎县丞、首部盐城县志、古城名由来和古城池演变、建置沿革和区划变更,隋唐鼎盛现象、明初洪武赶散、康熙南巡及其治水方略与盐城关联、历代科举的进士举人、明清小说现象、民国废灶兴垦及其他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等,都进行发掘和拓展性研究,意在破因解密,揭迷雾解谜团,尝试以最新成果给出最新结论。行文和风格,在保持学术性同时,注重雅俗性、可读性,既追求著述严谨规范,又保持行文活泼晓畅,能雅则雅、该俗则俗,力求使学术性史著成为普及性、大众化读物。另在卷首和封底设二维码,为读者检索所需“盐城文脉”的相关资料提供方便。
最终,以上中下三卷共14章66目163分目以及4个附录和782幅配图,形成近65万字的《盐城简史》,面世后即刻受到好评。专家评述,无论是史学站位、学术视野,还是史料运用、史著评述,都具开创性且实现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将盐城历史从史前文明贯通至2019年,让读者全面了解盐城的前世今生;第一次将盐城历史记述范围从单一的建置区域及政治文化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更宽领域,把盐城历史现象及重大事件和人物置于整个中国历史,立体呈现盐城的历史与现状;第一次以综合视野融会贯通盐城文脉,注重史料发掘、拓展和整理,以大量一手新史料,从史学角度梳理并概括盐城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总之,《盐城简史》填补了盐城“有城无史”的史学空白,实现了盐城通史类著作“零”的突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以“碎片化”时间在短期内义务著成贯古通今的《盐城简史》,实属自我挑战,担当与责任同在,压力千钧。如履薄冰地一路走来,倍感温馨的是政府的重视关心、单位的支持配合、专家的指导帮助,始终伴随其中。市政府不仅将通史列入“盐城文脉”四大工程予以推进,还将简史列为社科研究课题加以落实;市志办作为市政府主持编史修志的组织实施机构,注重顶层设计,策划将《盐城简史》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系列成果,与《盐城市志》《盐城图志》《盐城旧志》同步推出。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帮助: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盐城籍著名史学家王春瑜,欣然出任学术顾问,审读书稿后两次作序题签并约我交换意见;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徐城生,盐城师院原社会学院院长王骅书,党史专家刘小清、王义云,文史专家曹晋杰、徐于斌、许正和、王学言等,或多次审读书稿并提出意见,或热忱提供相关史料和图片;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王田、朱杰,责任审读书稿并对成书形式总体把关。诚然,成果的最终面世,本身就是对上述各方面的最好回报,但我还是得说:《盐城简史》已不仅仅是个人成果,它所汇聚的是集体力量,集成的是大家智慧,凝聚的是众人心血。在此,谨向关心支持、指导并帮助过我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一并致以谢忱!
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城市记忆,说到底就是城市历史。盐城,从公元前119年始建盐渎县,至今已有2143年建置史;从公元411年盐渎县更名盐城,至今亦有1613年建城史。这样一个千年古邑,仅仅依靠我“一个脑袋”,想将其城市记忆全部叠进这部《盐城简史》,那纵贯千年、横涉百业的历史与现状,无论架构篇目、蒐罗众籍、取舍史料,还是专题研究、单项突破、获取结论,乃至于撰写史稿、修改完善、打磨提升,囿于能力水平,加之时间仓促,过程中的疏漏和缺陷、史著中的问题和不足定然不少,但从著述实践及其社会反响看,实现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突破,我很欣慰。
作者:茆贵鸣,系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原主任
- 上一篇:全国首部全媒体村志《马庄村志》的坚守与创新
- 下一篇:皇家第一陵的“新志”,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