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明铧:梨枣刻成四海香——读《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
2025年6月9日,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在扬州首发,这部由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广陵书社出版的《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是国内首部专业雕版印刷志书。全书二十五万字,配图两百幅,附视频八个,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结合音视频新形式,全方位、成体系、立体化地记载了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产生、兴盛的过程,以及保护、传承的状况。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
雕版印刷作为扬州的文化名片,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雕版印刷技艺展示
从唐代至今的千百年中,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一直延绵不绝,长盛不衰,其原因除了民间的需要、官方的重视、文人的热衷、商贾的资助、宗教的推行之外,根本还在于刻书是一种文化产业,它让大批工匠有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和经营谋利的稳定职业。扬州雕版印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它的技艺领先,还因为它的市场也已拓展到海外,首先是东亚,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雕版印刷技艺展示
在东亚最早流传的扬州雕版书,是石成金的《传家宝》。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祝贺乾隆帝七十寿辰,朝鲜文人朴趾源(1737—1805)跟随本国使团来到中国,回国后著成《热河日记》。《热河日记》详细记述了他和中国文人王民皞的谈话。朴趾源对王民皞说:“闻浙中剃头店,牌号‘盛世乐事’。”王民皞回答:“未之闻也,是与石成金《快说》同意。”他们谈的,就是石成金的《传家宝》。
日本人田中右马三郎的《大阪繁昌诗》,大量引用石成金的《传家宝》,说:“浴池混堂内,贤愚人众,不可多带银钱。如久浴,可出池将衣箱看过再浴。”这些当年扬州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尽管琐屑,倒还实用,因而对日本人产生了直接影响。
石成金的《传家宝》
第二是王士禛的《感旧集》。乾隆三十年(1765),朝鲜李朝汉城人洪大容随其叔叔洪檍所在的朝鲜使团来中国。他在《乾净衕笔谈》中说,他把自己的《东国记略》送给中国朋友,中国朋友以《感旧集》相赠。《感旧集》即《渔洋山人感旧集》,乾隆十七年(1752)刻于扬州。
扬州刻本《感旧集》
第三是邹必显的《飞跎传》。《飞跎传》是扬州方言小说,该书用扬州土话敷衍成篇,这种地方性很强的书也会走出国门。日本内阁文库和英国博物馆收藏的《飞跎传》,嘉庆丁丑年(1817)由扬州两家书坊——文盛堂和一笑轩刊印。到了晚清,位于扬州小东门附近的聚盛堂刻印的通俗唱本,更是经久不衰,风行城乡。
第四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日本文泉子著《如梦记》一书,周作人译。文泉子本名坂本四方太,《如梦记》是他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文泉子回忆了小时候放风筝的情形,说:“上面附着叫子的,名为纸窗风筝。”周作人《译者附记》写道:“纸窗风筝,原名障子纸鸢,盖以形言。《扬州画舫录》云:式多长方,呼为板门,其用意正同。”周作人认为,《如梦记》受到《扬州画舫录》的间接影响。荷兰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也引用了《扬州画舫录》,说:“与秦淮画舫齐名的是苏州画舫,见于无名氏所作《吴门画舫录》,还有扬州的画舫,见于清代作家李斗写的取材丰富的作品《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
第五是魏源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圣武记》于1844年传入日本,传入数量总共不过四部。从增田涉遗著《西学东渐与中国事情》中得知,《圣武记》对日本人的精神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庭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海国图志》首次传入日本是在1851年,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正如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所说,《海国图志》“在今日之中国,不过束阁覆瓿之价值。然日本之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此书所激刺,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
最后谈谈古代扬州的女出版家。美国汉学家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主要探讨江南才女及其文化,内容涉及古代扬州出版业。如谈到杭州才女梁瑛的诗集,是由两位出版商的妻子出版的,一个叫王夫人,一个叫李夫人。王夫人是湖州吴砥澜之妻,李夫人则是扬州吴果堂之妻。书中说:“李夫人是一个扬州书坊主人吴果堂的妻子,她于1730年以非常精美的形式出版了梁瑛的诗歌。现代学者胡文楷曾看到过这一《字字香》卷本,按照他的看法,不论是版刻还是印刷都是一流的,是传世中质量最好的女性著作集之一。”可惜对于扬州出版家吴果堂及其妻子,没有更多的材料。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读罢,意犹未尽,摩挲久之。扉页藏书票之精美,全书章节之合理,文字之雅驯,排版之悦目,插图之考究,条目之详尽,史料之简明,均臻上乘。此书之成,归功于编纂、出版双方殚精竭虑,作为读者,也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传播深感自豪,故草此文。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