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船对铁艇!惊心动魄的小沙东海战
海属抗战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抗日中坚力量相互配合、团结作战的范例。苏鲁交通线、黄海抗日运输线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协同作战的纽带。
1939年,中央要求“八路军一部要迅速南下,向华中进军,坚决控制全苏北,新四军也应即向江北发展,共同完成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海属地区正处于华北与华中的接合部,控制海属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打通华北抗日根据地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决定敌后抗战成败的关键。
抗战期间,在海属地区存在着两条重要的交通线,一个是横跨陇海铁路线的苏鲁交通线,一个是从赣榆柘汪到东台弶港的黄海抗日运输线。苏鲁交通线保障了华北、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根据地与党中央的联系。刘少奇、罗荣桓及新四军的许多领导和人员都是通过苏鲁交通线安全过往陇海线。苏鲁交通线的存在,保障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之间的联系,使华中与华北两大根据地互通情报,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日伪对苏北和山东两个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促进了两大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苏鲁交通线示意图
黄海抗日运输线则是在日军严密封锁的海面,八路军滨海部队海防队,新四军驻东台的部队,爱国船民密切配合,开辟了沟通华中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海上运输线,正是这条海上运输线,护送革命同志,输送战略物资,发展根据地经济。这两条交通线的安全存在为海属地区的抗战及至整个华中华北的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东进鲁南,开辟滨海抗日根据地;1940年黄克诚率第5纵队南下支援新四军,开辟淮海区抗日根据地。活动于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武装,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另外,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均长期在滨海抗日根据地驻扎,成为指挥山东抗战的中枢,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朱瑞、谷牧、陈士榘、肖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在淮海区抗日根据地,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黄克诚任师长。新四军3师郑潭口战役、高杨战斗、陈家港战斗等,在苏北抗战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1943年11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新四军3师8旅23团调滨海区,随即和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4团、6团,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了赣榆战役的胜利。在大吴山战斗中,23团有个“小鬼班”,全部英勇牺牲,此后,23团长期在滨海战斗,直至抗战胜利。
驻海属地区主要部队
01新四军第3师8旅
1940年8月,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2支队新2旅、第687团、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6支队第4纵队合编而成八路军第5纵队。原新2旅与第687团改编为第5纵队第2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
1941年2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第5纵队第2支队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8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下辖第22团、23团、24团。1942年冬,原盐阜军区改为盐阜军分区,由第8旅兼。1943年3月,田守尧牺牲后,由张爱萍兼任第8旅旅长,后由张天云接任;除22、23、24三团外,还发展起独立团、阜宁、阜东、盐城、盐东、射阳、建阳、涟东、淮安、滨海总队。1945年8月,第8旅免兼盐阜军分区,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下辖第22团、第24团和独立团。1945年11月,随第3师进军东北。
新四军第3师8旅23团
新四军第3师8旅23团原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1营两个红军连队于1938年扩编的344旅特务团。后编为杨得志为支队长、崔田民为政委的冀鲁豫支队二大队、八路军第二纵队2旅5团。1940年8月向华中、苏北进军时,又改编为黄克诚任司令兼政委的八路军第五纵队2支队5团。1941年1月在华中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8旅23团。1943年10月奉命由盐阜区进入山东滨海区,归滨海军区建制,改称滨海军区第23团。
23团调入滨海地区不久,原驻赣榆抗战的“老6团”作为滨海军区机动部队调离赣榆。23团便进驻赣榆坚持斗争,直至抗战胜利。胡继成、覃士冕、叶健民先后任团长,王德贵、黎新民先后任政委。
23团是赣榆战役的参战主力部队之一,在赣榆抗日战场上还组织过巧取朱堵伪据点、墩头伏击战、强攻半边店、血战大吴山、保卫海岸线等战役、战斗。
02新四军第3师10旅
1940年7月,八路军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归中原局领导。7月下旬,黄克诚南下部队一部进入皖东北,第4纵队重新征编,辖第4、5、6三个旅、直属队和保安司令部,共1.6万人。原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改编为新四军第4纵队第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下辖第11团(原688团)、第12团(原689团)。
1941年2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下辖第28团、29团。1941年9月与第3师第9旅对调防区,编入第3师。1942年冬,原淮海军区改为淮海军分区,由第10旅兼。1943年春,第10旅和淮海军分区为了完成主力地方化,将主力第28团、29团与地方民兵整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3个小团,另有淮阴总队、涟水总队、宿北总队、泗沭总队、沭阳总队、东海总队、潼阳总队等县总队。1945年8月,第10旅免兼淮海军分区,旅长刘震,政委金明,下辖第1支队、第4支队、新编第1团和新编第2团,第2支队和第3支队于1945年4月组成独立旅,旅长覃健,南下皖江归新四军第7师指挥,参与开辟皖江地区的工作。1945年11月,随第3师进军东北。
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海战——小沙东海战
1943年3月17日,新四军第3师一支赴延安学习的干部队伍,乘一艘木帆船在连云港市赣榆县小沙村以东的海面上,与日军的巡逻艇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海上遭遇战。是役,因发生在赣榆县小沙村以东的海面,故史称“小沙东海战”。
小沙村海战前参战人员在五垛合影
在1942年至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里,中共中央指示各抗日根据地“一面支持斗争,一面保存干部”“抽调好的真正可靠的高级干部”送延安学习深造,以适应将来形势大发展的需要。时处江苏盐阜区的新四军第3师在接到上级要他们抽调前线部分团以上干部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电报后,师长、政委兼苏北区党委书记黄克诚等领导研究决定,由师参谋长彭雄负责组织抽调干部赴延安学习并负责带队。因日军即将大举“扫荡”驻盐阜区的新四军军部和3师师部机关,黄克诚指示,各旅赴延安学习的干部不要到师部集中,可自行组织去中央党校报到。1943年2月10日,师直属队、第8旅、涟东独立团和盐阜地区的赴延安学习的干部准备起程,师长黄克诚给大家讲了话,并宣布彭雄任干部队队长,8旅旅长田守尧任副队长,8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任党支部书记,师部派一个警卫连护送。行进路线是渡过旧黄河,穿越陇海路,通过苏鲁地下交通线,经山东抗日根据地去延安。
新四军将士正在登船
这支干部队伍有51人,其中团以上干部有11人,他们是: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团政治部主任吴毅、张友来、程世清,师供给部军需科科长曹云,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席舒民,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卫生部副部长彭绍英,盐阜行署保安处处长黄国山。已经结了婚的团以上干部,若爱人是干部的,可以随同去延安,这样有7位女干部随行。同时规定,主要领导干部可带一两名警卫员。干部队人员全部化装成商人。
彭雄
干部队尚未启程,日军的大“扫荡”就开始了。2月12日上午,干部队由阜宁县板湖向阜东转移,遭到一股日军追击。彭雄命令干部队快速前进,警卫连殿后阻击日军。一阵激战后,日军狼狈逃窜。14日,他们进至东坎镇,遇到新四军坚持反“扫荡”的两个连队,彭雄临时要了一个连作为掩护部队。上午10时,一路日军2000多人,配属2门大炮、3架飞机,将干部队围在李家圩。彭雄命令师作战科科长席舒民留下负责女干部的安全,把干部队使用的牲口隐蔽好,他带领战士抗击日军的进攻。该地地形非常不好,前面是条河,前进有困难,后退也不行。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战士和机枪射手倒下,眼看日军就要冲上来了,彭雄果断地冲上去,接过机枪向日军猛扫。战至下午4点多,终于打退日军的进攻,突出重围,但警卫部队大部分伤亡。因敌情严重,封锁太严,干部队无法上路,即将女干部临时分散隐蔽于群众家里,男同志也分为两部分打游击,师直和盐阜地区的干部由彭雄负责,8旅和涟东独立团的干部由田守尧负责。
一个月过去了,“扫荡”盐阜区的日军开始“驻剿”。干部队准备趁日军“扫荡”空隙,乘船由海上绕过连云港日军封锁线,到山东滨海区抗日根据地赣榆县柘汪口登陆转道赴延安。他们乘坐的是8旅24团缴获海盗的一只载重8000石、吃水5尺的大帆船。这条船有8个大舱,5根10米高的桅杆。由盐城五垛口到赣榆的柘汪口,如果顺风,一夜就到。夜间行船,比较安全,只要黑夜能通过连云港日军封锁线,白天一般不会遇到日军,第二天上午就可到达柘汪。如果转了风向,退回来待一天再走也行。据领导这只船的马指导员说,他们经常往返于苏北和山东,航路熟悉。船老大老王,已在海上度过了40多个春秋,航海经验丰富。他们这次走的不是日军控制的航线,是另辟的一条新线,一般不会碰上日军。彭雄和田守尧、张池明反复了解情况,认真研究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后,慎重地决定走这条海路。
3月16日晚,正值顺风,且刮得很大,干部队决定启程。开船后,一帆风顺向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驶去。然而天公不作美,17日凌晨3时,在距赣榆县柘汪口仅有35公里时,风突然停了,船停在海面一动也不动。大家焦急地等待起风,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风。船老大老王在晨曦中发现船停在赣榆县秦山岛以南约5公里处,北边的岚山头和南边的连云港都有日军的据点,这里十分危险。彭雄、田守尧等领导征求船老大意见后,决定随着潮水,把船退到大海深处,待起风后再向前启程。
突然远处传来嗡嗡的响声,是日军的巡逻艇。彭雄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发现日军的巡逻艇径直向大帆船开来,看来一场血战是避免不了的,因为没有长武器,仅有警卫员带着驳壳枪和少量的手榴弹,他叮嘱大家要节约弹药,等日军靠近了再打。同时吩咐化装成船老大的程世清和护船的马指导员等人在仓面上灵活应付,伺机歼敌。
日军巡逻艇向大帆船飞速驶来,并向天空开了两枪,示意落蓬停船。船老大告诉日军是商船,日军一听是商船,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要上船检查,并叫船老大出来。化装成船老大的程世清把一只拉出导火索的手榴弹藏在袖筒里走向船头。日军小队长带着翻译跳上大帆船,程世清乘其立足未稳,一个箭步冲上去,奋力一推,将两名日军推落海中,随手将手榴弹甩向日军巡逻艇,刹那间,木船前中后仓一齐向日艇开火,日军遭到突然打击,又失去指挥官,顿时慌作一团,仓皇驾艇逃窜。
刘易斯轻机枪
日军巡逻艇逃离大帆船约400米的地方,发现干部队没有机枪、步枪等远射程武器,便停下来围着大帆船用机枪不停地扫射,军需科科长曹云、马指导员和许多警卫员、水手英勇地牺牲在甲板上。8旅卫生部副部长彭绍英负了重伤,供给部部长伍瑞卿和彭雄的夫人吴为真及陈思静等人也负了伤,船身射满了弹洞,海水流进仓里,彭雄让晕船的田守尧留在船舱指挥大家堵弹洞,自己带着警卫员在船头指挥战斗。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次打退扑到近前的日军巡逻艇,日军只好逃回据点搬兵。但干部队又有新的伤亡,参谋长彭雄胸部中了3颗子弹,流血过多,昏迷过去。旅长田守尧和主任张池明也负了伤。
事后,从连云港做内线工作的同志处得知,这艘日军巡逻艇上共有12个人,其中8个日军,4个汉奸。死在海里2人,死在艇上6人,其余的全部负伤,就连开船的也被打掉一只膀子。
下午,海上渐渐起了风,可船上的老大牺牲了,仅有一个水手小张负伤不能动弹。大家在小张的指挥下,费了好大劲才将篷帆扯了起来,小张躺在船舵旁,吃力地用手拽着绳子掌舵,向赣榆县柘汪口驶去。
木帆船刚行驶不久,从连云港方向又窜出3只巡逻艇,急速向木帆船追来。旅长田守尧忍着伤痛,指挥大家把武器集中到船尾,日军一接近,就开枪射击。狡猾的日军始终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跟着,不停地用机枪向船上扫射。这时距离原定目的地柘汪口还有10多公里,旅长田守尧决定迅速就近靠岸,从陆地进入滨海根据地。他和身负重伤的彭雄交换了意见,决定迅速靠岸,并指示上岸后尽快找到八路军,请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帮助大家尽快赶到延安。
木帆船调转航向,快速向岸边驶去。日军的巡逻艇在后边紧紧追赶,边追边开枪。离岸边还有三四里,几位会水的同志先跳下船,上岸找八路军去了。
快靠近岸边时,船在2米多深海水的地方搁浅了,尾追的3艘巡逻艇靠了过来,企图把木帆船包围起来,俘虏船上的人。旅长田守尧指挥大家下船泅水登岸,没有负伤的同志跳下海,纷纷向岸边游去。负伤的和不会水的同志扶着船,在会水的同志帮助下,吃力地向岸边划去。日军的巡逻艇因水浅也不敢再靠前,见新四军要登岸,集中火力封锁上岸的去路,不断有人负伤倒下。走在最前面的田守尧和爱人陈洛莲不幸负伤,被海浪卷入暗流,光荣牺牲。已怀有身孕的彭雄的爱人吴为真,被海浪打倒在海里,她奋力挣扎,不知抓住了谁的衣服才重新站了起来,坚持向岸边划去。黄昏时分,船上幸存的同志大部分上了岸。这时赣榆县芦阳、兴海两区的区中队听到枪声急忙赶到海边接应,随后,驻王村的八路军滨海警备团第2营闻讯也赶来支援,赣榆军民接应干部队人员全部登陆上岸。
田守尧陈洛莲夫妇
小沙东海战,新四军第3师干部队共牺牲16人,其中团以上干部5人:彭雄、田守尧、吴毅、张友来、曹云;干事4人(均为女同志):张明、陈洛莲、赵鹤英、张铎;战士7人:杨从善、张自恒、李保健、赵德盛、梁天福、杨成喜及运输员老黄同志。船上的老大、水手和工作人员28人也不幸遇难。牺牲的5名团以上干部,都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的优秀将领,也是党中央准备重点培养深造的对象。尤其是彭雄和田守尧等同志的牺牲,更是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重大损失(彭雄、田守尧等的介绍详见第五章人物)。一支非武装的干部队,在没有战斗部队掩护,毫无海上作战经验的情况下,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以木帆船顽强抗击日军机械化的巡逻艇,坚持一天,使日军始终不敢靠前,并消灭大量日军,最终大部突围上岸,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我无敌、忠勇报国的大无畏精神。这次悲壮的海上遭遇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永载史册、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新四军第3师干部队登陆后,伍瑞卿、吴为真等伤员由当地军民护送到滨海军区后方医院医治;受轻伤和未负伤的干部在张池明等同志率领下,由滨海军区负责派部队护送去延安;烈士的遗体由赣榆芦阳区中队和当地干部群众分别择地临时安葬。
小沙村村民抢救新四军伤员时使用的门板
新四军第3师干部队在小沙东海战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噩耗传到苏北后,9月20日,3师在盐阜区为死难烈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亲致悼文,并向彭雄、田守尧敬献挽联:“十余年甘苦共尝,患难相处,破浪矢忠贞,遥望云天哭战友;数万里河山犹碎,水火益深,卧薪期素志,誓除寇贼慰英魂。”副师长张爱萍敬献挽联:“追悼彭、田同志,就要学习彭雄同志作战的勇猛精神;就学习田守尧同志为革命斗争十余年的坚决精神。”
小沙村海战烈士纪念碑
1944年7月7日,纪念抗战七周年前夕,烈士遗体迁葬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16位新四军将士一起安葬在公墓中,海战中牺牲的船上工作人员28人安葬在陵园东南方烈士墓群里。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为光荣殉国的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罗荣桓亲临祭奠,滨海军区政治部撰文立碑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为“小沙东海战烈士冢”题词“浩气长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