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由新四军开辟的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
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一块重要根据地,毛主席在1938年5月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中将它列为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中唯一由新四军开辟创建的,它作为坚持华中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和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对夺取华中乃至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广场
据不完全统计,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多万兵力,其中日军3万多,占国民党第三战区内日军常驻兵力的半数以上,伪军7万多,占汪伪军总数半数以上。抗日军民对敌作战5000 余次,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茅山根据地的斗争起到了破坏敌人后方,分割、钳制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从而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配合华中和全国抗战的作用。
图为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大厅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供图
苏南人民5万子弟参加新四军,7000多人为国捐躯,其中团县级以上干部牺牲100余人。苏南的新四军由初期的4000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北撤时,主力人数达到5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十四年全面抗战中,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弯弓射日到江南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敌、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配合。继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于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南方各游击区的红军陆续下山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制定地区集中点验整编。
此时,日军攻势愈加猛烈,在占领平津之后,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正面战场守军在浴血奋战三个月歼灭数万日军后主动撤离,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此后短短1个月内,常熟、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相继沦陷。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淫,苏南地区腥风血雨、惨绝人寰。
延安凤凰山李家窑的窑洞里,正在思考新四军战略部署的毛泽东,将目光投向了茅山。
图为1938年,新四军第二支队召开全体将士抗日誓师大会。
1938年2月,毛泽东指示陈毅、项英,力争在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争,“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础”。
图为1938年2月至4月,南方红军游击队集中和军部迁移路线要图。
一个月后,毛泽东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山地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犹如下围棋棋手“做眼”,毛泽东为什么选择茅山作为重要支点?茅山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如果能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相当于在“敌人心脏地区插入一把尖刀”。陈毅同志后来也分析:“茅山战地地位很重要,既在日本军阀侵华大本营南京的城下,又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前哨,从古到今,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茅山是我们的第一个立足点,是继续向东、向北发展的依托。有了这个立足点我们才能联通皖南,继续东进和北上”。
1938年夏,新四军一、二支队东进苏南敌后。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出发,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5月19日,先遣支队便到达苏南敌后。随后,新四军第1、2支队也先后进入苏南战场,开始了创建以茅山为中心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新四军刚到茅山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十分艰难。他们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的指示,模范执行群众纪律,广泛开展统战工作,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即执行“基本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以劣势之武器,与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
图为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茅山,为了不扰民而露宿街头的照片。
6月17日,粟裕率先遣支队在镇江附近的韦岗伏击日军,取得了新四军首战江南的胜利,开始了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同时,陈毅率领第1支队到达苏南展开于茅山周围地区,张鼎丞也率领第2支队进入苏皖边界地区投入敌后抗战。此后,新四军1、2支队主动出击,积极进攻敌人,连续取得了竹子岗、孔家边、东西榭、新塘、新丰车站、东昌街、句容、华山、小丹阳、薛镇、护驾墩、博望、当涂、黄池、青山、禄口、水阳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钳制日军西进、南进的兵力,而且鼓舞了江南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新四军1、2支队全年共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粉碎敌人扫荡二三十次,开辟了茅山、丹北、横山等10多块抗日游击基地,为创建茅山根据地打下初步基础。
茅山主力东进北上
1939年春,周恩来来皖南军部视察,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与军部领导人就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共同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十二字方针,即新四军应巩固现有的皖南军部所在地和苏南茅山根据地;向东出击淞沪,使江苏、浙江沿海地区敌人不得安宁,造成巨大国际国内影响;向北多抽调部队过江,把长江以北地区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抗日根据地。
陈毅、粟裕回到苏南,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去年就苏南主力发展方向的部署计划,决定大胆突破国民党第三战区关于苏南新四军活动范围限制。很快,陈毅把东进作战,发展开辟苏南东路京(宁)沪沿线地区农村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交给了奉调到苏南的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叶飞部。把北上的任务交给了管文蔚新四军挺进纵队。
1938年7月,陈毅约见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管文蔚。
4月,部署1支队2团配合管文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二次攻占扬中,全歼贾长富部,使扬中成为新四军向北发展的“跳板”,随后又将“另立山头”的先期过江的“挺纵”第2支队方钧部缴械,接管了大桥、嘶马、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地区,进而向吴家桥以北地区发展,初步建立了苏北“桥头堡”,并且建成了分别以辛丰、大路——扬中——三江营和辛丰、大港——新老洲——嘶马、大桥、吴家桥为通道的东西两条红色走廊,为苏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发展华中作了前期的准备。
新四军六团东进部队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并成立总指挥部,由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化名叶琛)、何克希、吴焜(化名吴克刚)任副总指挥。第6团对外称“江抗”二路,吴焜兼二路司令。这是陈毅和“江抗”领导人在溧阳水西村的合影。左起: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焜、乔信明。
5月,新四军第6团团长叶飞率全团和江抗3路二次东进苏南东路,进入澄武锡地区,以31日黄土塘东进首战告捷为起点,连续向东路地区发展渗透,很快开辟澄东地区;6月24日冒雨夜袭浒墅关东路日军据点,随后兵分两路继续向东作战,一路在苏常太沿江一带活动,一路东进嘉定、青浦等上海西郊地区活动,至8月底,江抗已经由东进之初的1000余人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江抗向东作战的一系列辉煌战果,扩大了共产党、新四军的影响,振奋了东路人民的抗日斗志,发展了地方党的力量,开创了东路地区人民抗战的新局面。东进作战完成“人、枪、款”三大任务后,11月,陈毅决心将江抗和挺纵这两支部队合并,共同担负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将西撤的“江抗”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扬中八字桥会师合编,成立新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合编后的挺纵除留第二团等少量部队转战扬中、丹北、武南和东路地区外,第1、第2、第4团相继于年底前后北渡长江,到达吴家桥、大桥、嘶马一带,开展扬州、泰州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同年冬,派遣陶勇、卢胜等率第2支队第4团团部和第2营组成苏皖支队,渡江到大运河以西的仪征、六合、天长一带活动,后与先行过江的梅嘉生率领的挺纵第3团团部和2个营合编,仍称苏皖支队,不久与皖东的新四军第5支队打通了联系。至12月底,新四军已经有4000余人到达江北,控制了长江渡口,足跨长江两岸。
1939年,新四军1、2支队主力在东进、北上的同时,在苏南抗日民众的配合支援下开展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先后在官陡门、东湾、郭庄庙、上下会、延陵、云台山、龙(潭)仓(头)间、渣泽、陈巷桥等战斗中重创敌人;11月又组织贺甲战斗,击毙日军168人,被人民群众誉为“延陵大捷”。反“扫荡”战斗的胜利,有效地保卫了根据地,不但巩固了现有阵地,还扩大了游击区。
陈毅、粟裕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指挥。这是1939年陈毅和粟裕在泾县云岭军部留影。
1939 年 11 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苏南新四军及地方武装。12 月 15 日至 19 日,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金坛建昌圩丁家塘召开,大会宣布成立苏皖区党委,统一领导苏南、苏皖、苏北3个特委、14个县委(工委),及相应的代行抗日民主政府部分功能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团体,使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的组织领导统一起来。东起丹(阳)金(坛)公路,北至长江、西抵苏皖边界,南达溧(水)武(进)公路以南的10多块抗日游击区大体上联成一片,至此,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任务基本完成,从而为迎接新的斗争风暴完成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
茅山地区的抗战遗址遗迹
为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苏南人民的拥护支持下同日寇进行顽强抗争浴血奋战的历史,以教育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维护和平、继往开来,镇江市委市政府于1985年在茅山脚下建成茅山新四军纪念馆。1995年,为了纪念在此壮烈牺牲的7000多将士,镇江地区各级党组织和30多万党员捐资修建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建成2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每当在纪念碑下燃放鞭炮,祭奠英烈,空中就会回响起“嘟哒哒滴滴哒……”的声音,仿佛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高亢嘹亮的军号声,穿越历史的时空,将人们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茅山新四军抗战纪念地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已经成为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区域内党员干部开展红色教育火热阵地和普通民众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全景图
01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地遗址:高淳吴氏宗祠
新四军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率领下,于1938年6月4日凌晨抵达高淳县城,司令部就设在淳溪镇吴氏宗祠内。
02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驻地遗址:句容市茅山三官洞、老君洞、柏子洞
1938年6月13日,司令部、政治部随一支队主力,进入茅山,适逢江南梅雨季节,路滑难行。新四军官兵坚决执行“铁的纪律”,宁可冒着大雨,淋成“落汤鸡”也决不扰民。当天晚上就露宿在老百姓的屋檐下,没有惊动老百姓。随后部队开进二茅峰西侧山脚下的山沟树林里驻扎部队宿营。侦察分队很快从这个山沟里发现三个天然溶洞,纵深数十米,可以容纳数百人,洞口依稀可见山洞的名称,分别为“三官洞”、“老君洞”和“柏子洞”。
03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地遗址:句容市茅山道院乾元观
1938年6月13日,陈毅率部开进茅山后,严格执行新四军铁的纪律,宁愿住山洞、宿密林,也不让部队打搅、惊扰近在咫尺、拥有众多房舍的乾元观。新四军不同于以往的到处吃、拿、抢、夺的国民党溃军和打着抗日旗号的“游吃队”土匪,纪律严明,生活艰苦,精神抖擞,不怕流血牺牲。这一切都被乾元观道长惠心百看在眼里。于是主动送信给陈毅,诚邀陈毅率部队进驻乾元观,陈毅司令让部队仍驻扎在三官洞附近密林,亲自进乾元观与惠心百道长会晤。经惠心白道长郑重邀请,陈毅决定把司令部进驻到道观内,司令部设在茅山乾元观。陈毅同志的办公室和住所在乾元观内的松风阁,政治部主任刘炎的办公兼住房设在宰相堂。在茅山神秘的道教文化隐蔽下,宰相堂和松风阁也就成了茅山抗日根据地最神秘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
04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地遗址:镇江市丹徒区宝堰前隍村丁家祠堂
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工作,陈毅将司令部、政治部由茅山迁移到人口密集、粮食富足的丹徒县宝堰镇境内。1938年6月15日,部队冒雨赶到宝堰镇南2公里的前隍村,陈司令要求以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六项要求、十项注意”为送给江南人民的见面礼,雨夜不入民宅,在外露营。饱受兵匪之苦的村民透过门缝看到了这一切,无不深受感动。经前隍村丁家族人同意,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就驻进丁家祠堂。
05韦岗战斗遗址
1938年6月17日,在镇(江)句(容)公路上粟裕将军亲自指挥取得了江南处女战——韦岗伏击战大捷,击毙日军少佐土井以下13人,伤日军8人,击毁汽车4辆,缴枪20余支。这一战斗受到新四军军部和国民政府的嘉奖。
韦岗战斗缴获的部分胜利品,右上为粟裕题诗。图源中国军网
06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抗敌总会旧址
针对国民党在苏南沦陷区政权瘫痪、社会秩序混乱的状况,新四军一到敌后即着手组织群众和建立抗日民众团体的工作。1938年7月,在陈毅主导下在“怡和酒行”成立半政权性质的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并在此临时办公。新四军离开宝堰后,“怡和酒行”被日本军占领,成为日军侵犯茅山地区的指挥部,成为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战场。解放后,“怡和酒行”成为宝堰镇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
07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地遗址:常州溧阳市前马宋巷里
1938年9月11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驻地前隍村突然遭到日军2000余人“扫荡”,支队司令员陈毅指挥部队向敌人反击,在华山一带击毙日军30余人,然后跳出日军的合围圈,率部转移到溧阳,司令部先移驻在皇赘村(现王渚村),13日,陈毅司令率部将司令部设在前马乡(今竹箦镇)宋巷里村。刘炎率政治部由高淳县城淳溪镇一带,返回溧阳地区与司令部会合,支队政治部设在离宋巷里3里的西街口一李姓居民家中。
08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政治部驻地遗址:常州溧阳市前马水西村李氏祠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1939年,由于一、二支队领导人张鼎丞、傅秋涛、罗炳辉先后调离茅山根据地,到8月初,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又奉调回皖南,为了加强对苏南敌后新四军的统一指挥和领导,新四军军部决定增设江南指挥部。1939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式成立,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刘炎、钟期光任政治部正副主任,11月7日正式对外公开宣布成立。至此,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与粟裕率领的二支队司令部合并,李家祠堂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也就变更为为新四军江南总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