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 新四军在江苏

作战868次!扬州曾是新四军抗日主战场

2024-10-23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将作战重点从正面战场转移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据此,中共中央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1940年6月,由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在江都打响郭村保卫战,打开了新四军东进的通道,成为扬州大地首场抗战胜利之战。从此,扬州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也成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根据地宝应一度成苏中抗日斗争指挥中枢。


1938年9月,陈毅、粟裕派遣江南新四军一部渡江北上,在江都的大桥、吴家桥一带及仪、扬地区建立抗日阵地。1940年6月,新四军取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打开了东进抗日的通道。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深入敌后,陆续创建了江(都)高(邮)宝(应)抗日根据地、仪扬(今仪征市、邗江区的大部及高邮市运西全部)抗日根据地、江(都)镇(江)抗日游击根据地。从此,扬州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及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2年春,建立了苏中一分区的党政军机构。


扬州军民在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和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多次粉碎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清乡”,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绩,度过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1944年3月车桥战役的胜利,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作为重要根据地的宝应东荡地区也成为苏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指挥中枢,直至抗战取得全面胜利。1945年12月,华中野战军及苏中军区发起并取得完全胜利的高邮(江高)战役,是新四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歼灭战,也是中国抗日军民对日作战最后一役。


01旌旗飘扬江高宝


江(都)高(邮)宝(应)地区位于长江北岸,运河以东,为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沿运河走向的狭长地带,是抗日战争时期苏中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处于苏南、苏北、淮南、淮北的枢纽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成为敌我双方相互争夺的重要区域。


01东进序曲:创建桥头阵地,激战保卫郭村


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确定之后,新四军江南部队就在陈毅领导下,部署渡江北上。早在1938年六七月间,陈毅便授予管文蔚所率丹北抗日自卫总团以丹阳游击纵队(简称“丹纵”)番号,委任管文蔚为司令。9月,该部又改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直属新四军1支队领导,并正式接受了渡江北上建立苏北抗日桥头阵地的任务。“挺纵”2支队于1938年9月控制了“江心跳板”新老洲,继而北渡长江由三江营进入江都大桥地区。


1939年3月,“挺纵”二支队在新四军1支队2团一部的协同下一举全歼顽保安第9旅贾长富团,攻占扬中。不久,“挺纵”3、4支队渡江北上,与2支队会合,在大桥地区的三墩桥、花家荡、焦家荡、王家井、桑家庄、网子桥等地驻防,控制了江都县曹王寺以南以嘶马、大桥、吴家桥为中心的长40华里、宽20华里的沿江地区,作为东进北上的桥头阵地。


IMG_257

叶飞


1939年10月,叶飞率“江抗”主力西撤扬中,与“挺纵”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执行发展江北的任务。1940年1月,叶飞率部渡江北上到达吴家桥地区。苏北抗日桥头阵地的建立和巩固,使新四军江南主力得以分批渡江北上,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要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大桥吴家桥地区桥头阵地的建立,被盘踞扬州及周边地区的日伪军视为心腹之患,他们多次出动部队进行袭击和“扫荡”。194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伪军以400多人的兵力,从江都仙女庙出发,袭击新四军挺进纵队大桥驻地,并沿途烧杀抢掠。挺进纵队1团3营营长张宜友、教导员余光茂带领部队在花家荡进行阻击,予敌重创,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并缴获一批军用物资。此战的胜利,后被称为“新春大捷”,它使新四军在苏北声威大震。1940年4月下旬,叶飞带着挺进纵队1、4团各两个营,从吴家桥出发,从邵伯湖西渡运河,跨越扬(州)天(长)公路,昼夜兼程参加保卫中原局和新四军五支队后方机构的半塔集战斗。5月中旬,叶飞率部返回江都吴家桥。5月14日,日伪军千余人从仙女庙、三江营、嘶马出发,分三路对新四军发动偷袭,挺进纵队在焦家荡、王松桥一带与敌激战一昼夜,歼敌一部。


IMG_258

郭村战斗前,叶飞、吉洛(姬鹏飞)、张藩


1940年5月,叶飞率新四军挺进纵队在吴家桥与日伪军激战后,转移到泰州西北的郭村(今属江都区)休整。其时,郭村为驻泰州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的防区,二李对挺纵的发展态势忐忑不安,不让久驻。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乘机煽动二李用武力解决挺纵部队,李长江遂向挺纵下最后通牒,限3天内退出郭村。6月28日拂晓,李长江纠集13个团的兵力,对郭村实施四面包围并发起进攻。当时驻郭村的只有挺进纵队机关教导队,以及第1团和第4团各1个营,双方兵力悬殊。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挺进纵队坚守郭村阵地。奉命火速驰援的苏皖支队在陶勇、张震东率领下,由淮南津浦路东地区昼夜兼程200余里,夜渡邵伯湖,跨过日伪军多道封锁线,赶到郭村,投入增援作战。7月1日,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策动下,二李所部第3纵队第8支队(团)陈玉生部和第2纵队第2支队第5大队(营)王澄部举行战场起义,我军转守为攻。至7月4日,我军乘胜全线出击,一举攻占泰州以西的塘头,直逼泰州城下。此次战斗历时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余人(内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郭村保卫战为新四军东进黄桥、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奏响了胜利的序曲。


随着郭村保卫战的胜利,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及第2团、新6团于1940年7月初,经扬中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及塘头地区,与先期到达的陈毅及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7月中旬,遵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塘头宣布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刘炎、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指挥部下辖3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辖第1、4、5团;第2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辖第2、6、9团;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辖第3、7、8团。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挥戈东进,继续执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战略任务。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打开了东进北上抗日的通道。


IMG_259


02北上发展:重返抗日阵地,推进武装开辟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后,国民党军李品仙部、霍守义部、韩德勤部相继向我苏北根据地进攻。为保卫和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于1940年11月在宝应北部地区底发起了曹甸战役。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第2纵队和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共约10个团联合作战,分3路进攻宝应曹甸地区的韩德勤部。我军逐次攻占顽军外围据点,并于12月13日发起总攻,突破其前沿阵地。在曹甸之战中,新四军、八路军以2000余人的伤亡,歼灭韩顽8000余人。后来,虽然由于诸多原因我军主动撤出战斗,未能达到占领曹甸的目的,但在战略上获得了重大胜利。曹甸战役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新四军武装开辟宝应的第一仗。经过此战,新四军占领了平桥、泾河等地,控制了宝应北部大片区域,并沟通了苏北与皖东的联系。


IMG_260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3个旅,原苏北指挥部第1、第2、第3纵队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旅。第1旅旅长兼政委叶飞;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3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1941年4月,苏中军区成立,第1师领导机关即为苏中军区领导机关。


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新四军发起讨李战役,并决定重新进入江高宝地区发展抗日斗争。5月,新四军1师1旅派部进入江都;接着,又以1旅3团1营为基础组成江高独立团,着力恢复根据地。9月,新四军1师1旅由参谋长张藩等率1旅2团以“挺进支队”名义进入高邮,活动于北澄子河以北、子婴河以南地区,创建抗日“同情区”,并派出小股部队插到临(泽)界(首)公路以北地区活动。


IMG_261


新四军1师进入江高宝地区后,积极开展对日伪军事斗争。江高独立团先后取得了袭击江都永安镇伪据点、摧毁江都乔墅镇伪据点、奇袭高邮公田张家庄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并占领河口,攻打樊川。尤其是1旅2团一部在周庄等地伏击高邮、宝应、马棚等据点前来侵犯的日伪军,歼灭日伪军200余人。周庄阻击战胜利后,江高宝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41年九十月间,新四军1师2旅参谋长杜屏奉命率部以“淮宝支队”名义进入兴(化)高(邮)宝(应)交界地区的临泽西北一带活动,一度攻克临泽镇,并积极向宝应淮海边境地区发展,力求打通与新四军2师的联系。


1941年10月初,新四军6师18旅奉命撤出苏南,由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率领北渡长江进入江高宝地区,并划入1师建制,原在该地区的1师1旅东调通泰地区。10月下旬,18旅54团进入高邮;12月初,原6师师部率52团等部进入江都。从1941年11月起,18旅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并开展了连续的攻势作战,先后攻克了王营、临泽、赫旺庄、马棚湾等许多敌伪据点,为开辟新区扫除障碍。到1942年初,江高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1942年2月,淮宝支队攻克王通河据点,宝应地区得到进一步开辟。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3月,仅仅9个月时间,新四军在江高宝就开辟根据地900平方公里,开辟游击区1200平方公里,日伪占领区缩小为600平方公里。


新四军在江高宝地区的武装斗争,有效粉碎了日伪军的疯狂扫荡,扩大和巩固了苏中根据地,沟通了与苏北、苏南以及淮南根据地的联系,增强了新四军各部队之间的相互策应。1942年3月,苏中一地委、一行署建立。同年10月,苏中第一军分区建立,司令员刘先胜,政委韦一平,标志着江高宝抗日斗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IMG_262


随着苏中区军队建设任务的调整,江高宝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开始向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转变。1942年11月,负责开辟江高宝的18旅52团和54团各一部合编,用52团番号作为主力部队,以原留在高邮地区的54团3营两个连为基础,组建了高宝独立团(后称高邮独立团);12月,以52团3营两个连和江都县地方武装合编为江都独立团。通过重新编组,军区有主力部队,各县有地方部队。在应对日伪军“扫荡”时,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主力地方化后,部队战斗力大有提高,增强了根据地抗日武装斗争的效能。


03反攻作战:攻坚打援战车桥,三垛河口大伏击


1944年春,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进一步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创造比较安定的整风、整训等工作环境,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车桥是抗战时期宝应境内运河沿线的一个小镇,位居淮安、泾口、泾河、曹甸四镇之间,是联系苏北、苏中、淮南三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


IMG_263


新四军第1师决定集中5个团的主力,加上第三军分区特务营及泰县、江都、高邮独立团,攻坚打援并举,坚决攻克车桥,同时歼灭来援之敌。在叶飞、刘先胜指挥下,战斗于3月5日凌晨打响。经过一天两夜战斗,我军攻点打援双双获胜,共消灭日军大佐以下460余人(内生俘24人)、伪军500余人(内生俘168人),新四军伤亡200余人。在我军声威震撼下,敌人仓惶收缩兵力,放弃曹甸、泾口、塔儿头、鲁庄、周庄等重要据点10余处,淮安、宝应以东纵横百余里地区全部解放。车桥战役是抗战以来华中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它扩大了根据地的规模和我军的机动范围,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车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1师师部和苏中区党政军机关由东台三仓移驻宝应东荡地区。


1945年2月,我军苏中1旅向沙沟、崔垛等日伪据点发动攻势,一举攻克沙沟、崔垛,毙俘伪团长以下900多人,把兴化、高邮、宝应地区的2400平方公里联成一片。1945年4月下旬,日军为了阻止苏中军民的战略反攻,命令盘踞在宝应县城的伪苏北绥靖公署特务第2团马佑铭部,调往兴化南面的周庄驻防,妄想进一步封锁、分割和“蚕食”苏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苏中军区调集18旅52团、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兴化独立团和地方武装,组成两个纵队,于4月28日在高邮三垛至河口的大河两岸设伏待机歼敌。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遭我军两面夹击,激战一昼夜,击毙日军240余人,俘伪少将团长马佑铭以下9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18旅旅长兼苏中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刘飞指挥的三垛河口伏击战,是我军苏中一分区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也是苏中地区继车桥战役之后的又一大捷,为夺取苏中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了新四军军部的通令嘉奖。


IMG_264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此前就要求各解放区、各地应将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部迅速集中,改变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3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苏中军区迅速组建了17个团,组成3个旅。苏中部队在广大民兵配合下展开大反攻作战。8月17日,苏中第一军分区部队攻击高邮三垛、周庄。8月23日,苏中主力及宝应独立团攻克宝应县城,这次战斗,全歼伪孙良诚部106团、伪宝应县保安团全部,生俘伪县长兼保安团副团长江廉清以及伪县警察局长胡学明以下官兵2000余人,缴获各类辎重若干。宝应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中地区被收复的第一座县城。宝应县城克复后,运河沿线的氾水、界首、六安闸、车逻等地伪军,在反攻部队的威慑下相继撤退。攻占宝应后,我苏中部队挥戈南下,攻克兴化城,计歼灭伪第22师师长刘湘图以下5000余人。


IMG_265


04最后一役:全歼拒降之敌,实现战略转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扬泰线、运河线的不少城镇仍在日伪军的控制之中,尤其是运河线上的重要城镇高邮,盘踞的日伪军虽已处于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但仍拒绝放下武器。高邮城驻有日军第90旅团一个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1100余人,伪42师及保安大队、警察大队5000余人。国民党第25军进占扬州后,随时准备北进高邮接应,并命令高邮日伪军不得擅自弃城。为此,12月初,华中军区致电中央,建议发起高邮战役,粉碎其配合国民党军北犯“两淮”、进犯华中根据地中心区的阴谋,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IMG_266


1945年12月19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集中第7、第8纵队及苏中军区部队共15个团,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地域内发动了全线进攻。7纵首先攻克了邵伯镇,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切断了日伪军南逃的退路。共与此同时,我军其他部队先后拔除扬州泰州一线的日伪据点16处,歼灭伪军4000多人,为攻城打援准备了良好的战场。邵伯既克,我军移兵高邮城下。12月25日晚总攻开始。8纵第64、66、68三个团,分别从城北、城东、城南3个方向,向高邮城发起了猛烈攻击,继而围歼奔逃之敌。26日凌晨4时,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终于缴械投降,战斗胜利结束。至此,被日军盘踞6年零两个月的高邮城终于解放,高邮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此役共歼灭日寇华中派遣军第四补充兵团山本源部之岩崎大队1100余人(其中生俘岩崎学大佐以下892人),歼灭孙良诚部伪军约4000多人(其中生俘3400余人),缴获各类火炮计61门、各类枪支4453支、弹药数十万发及其他军事装备物资若干。


IMG_267


高邮战役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4个多月、日本政府及中国战区侵华日军签署投降书3个多月后,新四军通过激烈战斗全歼拒降之敌、收复被占地区的一次重大战役。高邮战役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数量最高的纪录,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日伪重要据点,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与日伪合流进犯华中解放的阴谋,进一步巩固了苏中解放区,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未来我军采取运动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军进攻提供了巩固的后方和广阔的战场。


02东南前哨战仪扬


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地处淮河以南,津浦路以东,高邮湖以西,长江以北。区域位置十分重要,与汪伪政权、日本侵华总部所在地南京隔江对峙,是华中党政军与八路军联系的桥梁,又是新四军联系苏南、苏中、苏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其范围包括嘉山、来安、盱眙、天长、六合、仪征等县和高邮、宝应等县的部分地区。


01苏皖支队西进仪扬,首战月塘横山


1939年11月初,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决定陶勇、卢胜率第5团向江北扬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发展,策应新四军第5支队东进。部队从溧水驻地出发,经扬中过江到达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稍事休整,11月中下旬,即绕过扬州城,夜渡邵伯湖,酒甸、方巷、铁牌到陈集进入仪征地区,打出苏皖支队旗号,先后以谢集、月塘集为中心,在天六仪扬地区开展抗日斗争。


IMG_268


1939年12月18日,驻扬州、六合等地的日伪军数百人侵犯苏皖支队驻地月塘集。陶勇得知这一情报,立即命令部队转移到移居集丘陵地带设伏。中午,日伪军进入月塘集扑空后,便分兵向移居集中,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地后,支队对敌实施猛烈袭击。月塘集的日伪军闻讯赶来支援,支队组织小群兵力向敌侧翼进行短促突击,日伪军败退至月塘集街上的一座大庙内固守。19日拂晓,日伪军推倒大庙院墙,逃离月塘集。此战计毙伤日军30余名、伪军60余名,缴获各种枪支40多支。月塘保卫战是扬州西区第一次对日军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拉开了扬仪六天地区抗日斗争的序幕,极大地鼓舞了这一地区的抗日军民。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摄于2010年)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摄于2010年)


1940年1月,新四军苏皖支队与新四军第5支队在六合竹镇会师,合力开辟苏皖边区。1月29日,驻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的日伪军1400余人,对天六仪边境的横山一带实施“扫荡”,苏皖支队和第5支队8团与敌交火。中午时分,我军主力赶到,向敌军全面反击。日军抢占横山主峰,我军连续两次冲锋,并分兵迂回到敌军侧后打击敌人,日伪军集中炮火轮番轰击,并组织敢死队拼死反攻,均被击退。最后,我军发起猛攻,与敌展开白刃战,日伪军力不能支而溃逃。横山战斗共毙伤日军100余人、伪军200余人,俘日军2人。首战月塘横山是苏皖支队开辟仪扬地区对日伪军作战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这一地区的抗日军民。


02反点线作战,破解日伪顽夹击困局


苏皖支队东返江都后,仪扬地区由于遭遇日伪军的持续“扫荡”进攻,根据地被分割和蚕食,处境日趋险恶。1941年春,日伪军占领根据地中心地区的谢集和十二里岔,在两处建了据点,对根据地实行分割、蚕食,仪征地区的日伪军最多时有2000多人。各据点的日伪军频繁出动,袭击抗日武装,骚扰抗日根据地,追捕抗日人员,抢掠物资。敌人还收罗社会渣滓,勾结地方反动势力,威胁利诱抗日人员,分化瓦解抗日力量。1941年4月中旬,副师长罗炳辉所率新四军第2师以第4、第5旅及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第4团各一部,向侵占扬州、仪征、天长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反“点线”(据点和封锁线)作战。各部先后攻打和袭击谢集、刘集、铁牌、马鞍山、金家集敌据点,扰袭天长县城,并伏击来自十二里岔和仪征的援敌,累计毙伤俘日军150多人。反“点线”作战结束后,参战部队转移到金牛山一带休整。


IMG_270


1941年4月16日夜,驻扬州等地日伪军700余人携带轻重武器向六合方向扑来。此时罗炳辉已经布下“梅花桩”待敌多时。“梅花桩”阵法,就是把部队分散为一个个小组,像钉在地上的梅花桩一样纵深分布,同时各部相互协同。战场选在六合、仪征边界的金牛山、峨眉山间的洼地,这里地势起伏、村庄稠密,便于隐蔽。我军利用地形地貌,分散布阵,各部互为犄角,相互支持。17日晨,日军进入新四军防区,战斗立刻打响。我军诱敌深入,到有利地形,开始集中火力对敌全面压制。经过激战,成功将战线反推10多公里。日军为摆脱覆灭危境而疯狂反扑,我军战士则组成突击班,绕到敌后,手持朴刀砍死敌人的重机枪手和掷弹筒班组。敌人失去火力支援,攻势顿挫。中午时分,我军弹药打光,随即挥刀肉搏,日军开始溃逃。半天时间,敌500余人被歼,我军仅牺牲54人,还缴获轻重机枪9挺、步枪40余支、掷弹筒2具。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我军打出了1:10的战损比,堪称大捷!金牛山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及“点线推进”战术,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IMG_271


03拔除谢集敌据点,打赢关键一仗


1943年5月,驻谢集的日军调走,据点剩下伪军200多人。我地方武装东南支队决心将谢集敌据点这颗“钉子”拔掉。6月19日,东南支队和2师5旅13团分头从六合四合墩、樊集出发,分批运动到谢集周围。13团的1个营部署在三十里墩以南,准备阻击从扬州或仪征来增援的日伪军;其余两个营待命策应攻坚部队;东南支队4个连担任主攻。淮南津浦路东军分区司令员、5旅旅长成钧及13团团长饶守坤亲临指挥。东南支队司令魏然、副司令王义勋率战士们在第一线攻坚。当夜,东南支队迅速完成对据点包围,向据点发起猛攻,伪军以密集火力封锁,支队战士虽然突破了铁丝网,但被敌人火力压迫在壕沟里,无法突进土围子。


部队暂时撤出,决定用迫击炮直接攻击敌人碉堡。配合东南支队进攻据点的13团机炮连的一门迫击炮,只有三发炮弹。在战斗的紧急关头,三发炮弹连发,其中一发打塌了碉堡的一角,其余两发也都射进土围子。大碉堡被击中后,伪军军心动摇。在火力掩护下,东南支队战士迅速攻进据点,伪军土崩瓦解,纷纷举手交械投降。这次战斗计打死和俘虏伪军160多人。


拔除谢集敌据点是仪扬地区抗日斗争的关键一仗,在根据地中心的这颗“钉”子被拔除以后,天六仪扬地区抗日斗争的困难局面很快得以扭转。仪征至天长县大路以东、天扬公路以南,以及谢集据点周边的20多个乡迅速被收复,金集的日伪军被迫放弃据点,被分割的湖西地区抗日根据地重新连成一片。


04实施局部反攻,甘泉支队连战皆捷


1944年7月,驻仪征日军60余人、伪军180余人侵入龙河集企图长期占领,我甘泉支队龙河区队和官塘乡民兵立即发动攻击,周围各乡民兵配合作战,形成包围圈,日伪军仓皇败退,过河抢渡时有数十人落水。9月,大仪据点100多日伪军到根据地骚扰,甘泉支队根据情报预先部署,日伪军行进至陈集以北三四里处遭到伏击,退至铁牌甸时,又遭到埋伏在那里的甘泉支队第1连的猛烈攻击,日军小队长樱井等被击毙。日伪遭到严重打击,此后很少再入侵甘泉根据地。当年秋,甘泉支队副司令黄仁霆率队夜袭扬州西郊日伪飞机场,歼灭伪军1个连。12月,甘泉支队在新四军4旅某部的支援下,拔除敌人在天扬公路上的甘泉山据点,俘获伪军100余人。

1945年2月,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军团山本旅团主力1,000余人和部分伪军,由扬州向高邮湖两岸抗日根据地进攻,企图配合淮北日军打通淮河运输线,新四军2师一部和淮南地方武装全面反击,两个月中毙伤少佐以下日伪军260余人,俘虏520余人。其间,甘泉支队拔除天扬公路日伪司徒庙据点,冶山支队奔袭天扬公路日伪仁和集据点及天长县东门。4月,日伪军退守高邮、扬州。六七月间,甘泉支队伏击由天长调防扬州的伪军,全歼伪军100余人,缴获10多辆装满物资的马车。扬州日军赶去增援,被预先埋设的地雷炸死炸伤多人。同时,甘泉支队1个连再次夜袭扬州西郊飞机场,毙伤守军20余人,烧毁敌机1架。8月20日,伪航空训练处中校飞行教官周致和、黄哲夫等,由中共甘泉县委书记、甘泉支队政委程明奉命联络安排,驾驶汪伪国府专机“建国号”起义,从扬州西郊机场起航飞向延安。


03足跨两岸据江镇


江镇地区的主体范围包括今镇江丹徒的高桥(过去叫南老洲)和今扬州邗江的新坝、红桥(过去叫新洲)、头桥、李典、沙头(过去叫北老洲),统称为新老洲,其位置横亘于长江之中,后来扩大到霍桥、施桥、六圩一带的运河两岸及和尚洲。抗战初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该地区一度成为日伪顽三不管的“真空”地带。


01着力开辟渡江通道


1938年七八月间,管文蔚令丹阳抗日挺进纵队第2支队渡江北上,武装开辟新老洲。(三洲简称,南老洲属镇江,新洲、北老洲属江都),继而过大夹江进入中闸、大桥等地,初步形成从大港(属镇江)——新老洲(东部)——中闸、大桥的一条隐蔽通道。10月,陈毅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应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的指示,积极选择渡江点。陈毅在管文蔚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新老洲,并确定为第二渡江点。1939年5月,“挺纵”第4支队梅嘉生部驻防新老洲,建立了新老洲抗日自卫总团办事处,同时建立了长江水上游击大队。1940年1月,日伪军大规模“扫荡”扬中,“挺纵”主力撤离该地区,渡江转移到江都吴家桥等地。扬中的沦陷,使新老洲成为新四军长江上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和渡江点。同时,新老洲也就成为日伪顽与新四军激烈争夺的目标。


02坚持抗日武装斗争


1940年4月,中共苏北特委和“挺纵”政治部派出民运科长彭德清兼任中共新老洲工委书记,带领民运科的干部与地方上的秘密党员会合,共同开展镇江第七区(南老洲)、江都第三区(新洲、北老洲)的抗日工作,成立抗日民主政权。7月初,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及主力部队经新老洲北赴江都吴家桥时,为该地民众抗日自卫游击大队充实了武器装备。7月底,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率主力东进黄桥,留下的中共江都县委成员、部分干部、短枪队员及伤病员等转移新老洲。30多名伤病员分散隐蔽在济福滩群众家里,得到悉心照料。在县委书记张雷平带领下继续开展武装斗争。9月,江都县常备独立大队在新老洲建立,王秉华任大队长,同时在北老洲成立了除奸队。中共江都县委领导地方武装,镇压汉奸特务,挫败日伪顽及地方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


1940年11月,日伪军对新老洲地区进行大“扫荡”,该地党组织及抗日政权机构遭到极大破坏,党领导的抗日活动全面转入地下。江都独立营营长王秉华带领县委机关部分同志转移到新桥周得中家中,在他的掩护下脱险。中共江都县委在群众的掩护下,以新老洲为依托,在夹江两边积极地开展秘密斗争,发展壮大了武装力量,逐步恢复发展江都河南地区的抗日阵地。


1940年底至1941年初,中共江都县委先后派出陈林、林宁等干部以秘密身份进入新老洲,恢复和坚持该地区抗日斗争。1941年2月,中共江都县委再次进入新老洲,联系秘密党员,发展党的组织,反动群众组织秘密农抗会和民兵队伍。1941年10月,江镇地区划归中共(京沪)路北特委领导。1942年1月至1945年7月,中共江镇工委(县级)建立,工委书记先后由康迪、陈西光、陈云阁、江坚、吴翼、陈冀等担任。同时在行政上建立江镇办事处,作为路北特委的后方。在此期间,江镇工委始终坚持在“灰色”掩护下依靠群众、顽强斗争、坚持工作,确保了“江心跳板”的安全通畅。


03保障南北交通畅达


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江镇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它背靠苏中,南接苏南,西通淮南,为控制长江南北交通畅通提供了军事保障,多次完成了接送党的各级干部和新四军部队北上南下以及物资转运的任务。《粟裕战争回忆录》指出:“苏中、淮南、苏南在长江两岸有关地区的地方工作同志,尤其是丹北、茅山地委,江都、镇江、仪征县委和长江工委、铁路工委、江镇工委等党政军领导和各级干部,为保证苏中主力安全顺利通过长江、运河和京沪铁路等封锁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IMG_272


1943年2月底,日伪军对丹北地区大“扫荡”,路北特委的党政干部陆续转移到江镇地区,大大加强了该地区的抗日骨干力量,新洲、南洲、北洲等区级党组织逐步建立健全。此后,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丹北大队及新老洲民兵联防大队分别建立。1944年11月,苏中区党委将原属苏中一地委代管的(苏南)中共丹北中心县委,改建为中共苏中五地委,先后下辖武进、山南(丹阳)、山北(镇江)、扬中、澄西、江镇、镇句等县委和铁道工委,直至抗战胜利,地委机关驻丹阳县新桥、界牌一带。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江镇地区人民在欢庆胜利的同时,踊跃开展参军运动,组织民兵联防,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为配合全面反攻、完全收复失地而坚持斗争。


04尾 声:从保卫邵伯到北撤并编


高邮(江高)战役结束不久,1946年1月初,国民党反动军队分三路进犯邵伯。为保卫人民抗战成果,我华中野战军予以坚决反击。经过3天4夜的激战,国民党军在毫无进展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战斗。苏皖解放区的南大门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 


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再次分三路向邵伯、乔墅、丁沟发起进攻。华野各部队连续奋战4天,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大炮、飞机、舰船数十次进攻,迫使敌人全线撤退。我军以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毙伤敌2000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阵地防御作战的范例。是役为著名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中的第六战。 


邵伯保卫战胜利后,苏中我军除留下少量地方部队坚持斗争外,于1946年九十月间撤离扬州地区,北上两淮。新四军主力部队在扬州的战斗历程基本结束。1947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番号撤销,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新四军健儿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又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