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白衣女子的“鸡毛信”,让“郭村保卫战”逆袭翻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将作战重点从正面战场转移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据此,中共中央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1938年9月,陈毅、粟裕派遣江南新四军一部渡江北上,在江都的大桥、吴家桥一带及仪、扬地区建立抗日阵地。1940年6月,新四军取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打开了东进抗日的通道。
为什么说“郭村保卫战”这场战斗不可思议呢?
原因有很多,比如:一是敌强我弱,挺进纵队只有4个营而顽军有13个团;二是多头指挥,中原局刘书记、新四军项英副军长、江北指挥部陈毅意见不一;三是期望中的黄克诚八路军第五纵队来不了,没有外援;四是敌军援兵正秘密集结,准备给新四军以致命一击。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叶飞和挺进纵队都没有打赢的可能性,但是新四军不仅打败了敌军13个团,还歼敌3个团1.1万人其中俘敌700多人缴获600多支抢。
身处绝境的叶飞,是如何逆袭的呢?
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确定之后,新四军江南部队就在陈毅领导下,部署渡江北上。早在1938年六七月间,陈毅便授予管文蔚所率丹北抗日自卫总团以丹阳游击纵队(简称“丹纵”)番号,委任管文蔚为司令。9月,该部又改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直属新四军1支队领导,并正式接受了渡江北上建立苏北抗日桥头阵地的任务。“挺纵”2支队于1938年9月控制了“江心跳板”新老洲,继而北渡长江由三江营进入江都大桥地区。
1939年3月,“挺纵”二支队在新四军1支队2团一部的协同下一举全歼顽保安第9旅贾长富团,攻占扬中。不久,“挺纵”3、4支队渡江北上,与2支队会合,在大桥地区的三墩桥、花家荡、焦家荡、王家井、桑家庄、网子桥等地驻防,控制了江都县曹王寺以南以嘶马、大桥、吴家桥为中心的长40华里、宽20华里的沿江地区,作为东进北上的桥头阵地。
叶飞
1939年10月,叶飞率“江抗”主力西撤扬中,与“挺纵”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执行发展江北的任务。1940年1月,叶飞率部渡江北上到达吴家桥地区。苏北抗日桥头阵地的建立和巩固,使新四军江南主力得以分批渡江北上,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要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大桥吴家桥地区桥头阵地的建立,被盘踞扬州及周边地区的日伪军视为心腹之患,他们多次出动部队进行袭击和“扫荡”。
194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伪军以400多人的兵力,从江都仙女庙出发,袭击新四军挺进纵队大桥驻地,并沿途烧杀抢掠。挺进纵队1团3营营长张宜友、教导员余光茂带领部队在花家荡进行阻击,予敌重创,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并缴获一批军用物资。此战的胜利,后被称为“新春大捷”,它使新四军在苏北声威大震。
1940年3月,江苏主席韩德勤纠集1万余人,围攻安徽来安县半塔集的新四军五支队,此时五支队主力刚刚东进不久,留守部队和机关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其中新战士很多,而且武器落后。
在邓子恢、五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等人指挥下,留守部队坚持了7天。苏皖支队、挺进纵队和四支队7团及时支援,促成半塔集以弱胜强的胜利。战后,表现出色的叶飞由邓子恢带着,见到了中原局的刘书记。少奇同志谈到了项英的错误和陈毅的果断。
皖南的项英“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是错误的,而且一直抱着划定的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敢到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更不敢和顽军进行反摩擦斗争。
延安多次发电催促新四军东进,项英还是找出种种借口待在皖南不行动。
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和项英正相反:想办法向东挺进,过长江向北发展。
在目前的情况下,新四军不能主动进攻韩德勤。但是,如果韩德勤主动进攻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奋起自卫。如果防御部队能孤军坚守一个星期,我们就能在舆论上得到同情,那时候,八路军第五纵队就可以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南北夹击,消灭对手。
最后,刘书记把孤军坚守郭村、待援歼敌的任务交给了叶飞。
郭村战斗前,叶飞、吉洛(姬鹏飞)、张藩
1940年4月下旬,叶飞带着挺进纵队1、4团各两个营,从吴家桥出发,从邵伯湖西渡运河,跨越扬(州)天(长)公路,昼夜兼程参加保卫中原局和新四军五支队后方机构的半塔集战斗。5月中旬,叶飞率部返回江都吴家桥。5月14日,日伪军千余人从仙女庙、三江营、嘶马出发,分三路对新四军发动偷袭,挺进纵队在焦家荡、王松桥一带与敌激战一昼夜,歼敌一部。
1940年5月,叶飞率新四军挺进纵队在吴家桥与日伪军激战后,转移到泰州西北的郭村(今属江都区)休整。
叶飞和挺进纵队所在的郭村,是一个四方势力交界的地方。
最大一股是西边日伪军,实力最强;第二股是北边韩德勤,有5万余人号称10万;第三股是东边“地头蛇”李明扬、李长江2万人,对外号称3万;第四股是江苏省税警团陈泰运,有5千余人。
回到郭村的叶飞,从心底里对陈毅感到佩服,因为一到江北陈毅就定下了“击敌、联李、孤韩”对敌方针:“击敌”就是坚决打击势力最大的日伪军,“联李”就是联合占据地利的“二李,而“孤韩”就是孤立苏北的韩德勤,最后兵不血刃占据关键的苏中地区。
韩德勤
叶飞佩服陈毅的地方,就是这一方针和刘书记传达的延安指示如出一辙。在“击敌、联李、孤韩”方针中,联合“二李”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而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就是协调“二李”的中间人之一。所以,新四军秘密在“二李”部队的上、中、下层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貌似一团和气的“二李”也不是铁板一块:老成持重的李明扬对新四军友好,还对陈毅说“这里打坍了,到延安去找玉阶(朱德)”。但是,年轻时给李明扬当过卫士的李长江一身匪气,不把李明扬放在眼里,很会看韩德勤的眼色行事。
主动进攻郭村的,就是这个李长江。他提前3天,向叶飞下了最后通牒。李长江手下的陈才福叫嚣:“新四军一共才2000人,我大叫三声也把他们叫垮!”
面对李长江的咄咄逼人,叶飞马上致电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中原局的刘书记本着开拓苏中根据地的战略,还是坚决力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来犯之敌予以打击。他马上给叶飞回电,并给皖南项英、江北指挥部陈毅,同时上报延安:顽固派必然迟早会向你们进攻,你们要准备选择一个适当的地形坚持一到两个星期,让顽固派进攻你们,你们自卫造成充分的政治理由,然后再由八路军与四、五支队援助你们协力侧击顽固派。
这里的八路军,就是和叶飞所谈到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
但是,陈毅的回复明显更加清醒,给叶飞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尽量避免与两李形成冲突,不能避免也要尽量往后拖,等待陈毅、粟裕的江南主力打退冷欣的进攻后,再北渡长江支援挺进纵队。冷欣是江苏省江南行署主任,此时正进攻陈粟所部。中策是退到背靠长江的吴家桥打,能守则守,守不住可走。下策是留在郭村和李长江打,但容易遭敌四面包围。电报中,陈毅叮嘱叶飞一定要派人到泰州和“二李”谈判,以争取更多时间。
陈毅
事实上,叶飞也是按照“先礼后兵”的策略对敌的。
叶飞派出的谈判代表,是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没想到李长江利令智昏,居然扣押了叶飞的谈判代表,还迅速调集手里的优势兵力,准备对郭村的叶飞挺进纵队进行“突袭”。
谈判代表一去不回,叶飞下令准备应敌。
此时陈毅来电:6月28日便衣渡江,要叶飞等他到达再做决定。
可是,就在1940年6月27日深夜,睡梦中的叶飞被叫醒:警卫人员捉到了一个疑似汉奸的白衣女子,浑身湿透,裤腿上沾满泥巴和水草,还带着折成小三角形的急信,口口声声说要见司令员叶飞。
等叶飞一问,才知白衣女子是泰州地下组织派来的李欣。白天,她在泰州城内得到确切消息:李长江13个团即将发起进攻。由于敌军已经开拔,她是绕过十几条小河才赶在敌军前面跑到郭村的。
叶飞吓了一大跳:再睡三四个小时,李长江的一万好几千人就打进来了。
参谋长张藩布置挺进纵队1000多人紧急进入阵地,天刚蒙蒙亮,李长江的部队就发起了进攻。叶飞回头再找李欣,已经睡得人事不省了,就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都乱不醒她,实在太累了。
战后,李欣化名郑少仪留在了挺进纵队,建国以后任浙江高级法院副院长。
女英雄李欣
李欣的“鸡毛信”给叶飞做了预警,避免了挺进纵队被敌军突袭。但是,叶飞依然压力山大:陈毅和粟裕被敌军纠缠,张云逸也被敌军隔断。
刘书记计划中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也来不了。好在关键时刻,奉命火速驰援的苏皖支队在陶勇、张震东率领下,由淮南津浦路东地区昼夜兼程200余里,夜渡邵伯湖,跨过日伪军多道封锁线,赶到郭村,投入增援作战。7月1日,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策动下,二李所部第3纵队第8支队(团)陈玉生部和第2纵队第2支队第5大队(营)王澄部举行战场起义,叶飞终于实现了大逆转。
至7月4日,我军乘胜全线出击,一举攻占泰州以西的塘头,直逼泰州城下。此次战斗历时8天,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余人(内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郭村保卫战为新四军东进黄桥、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奏响了胜利的序曲。
随着郭村保卫战的胜利,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及第2团、新6团于1940年7月初,经扬中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及塘头地区,与先期到达的陈毅及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7月中旬,遵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塘头宣布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刘炎、钟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指挥部下辖3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辖第1、4、5团;第2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辖第2、6、9团;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辖第3、7、8团。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挥戈东进,继续执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战略任务。
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打开了东进北上抗日的通道。
郭村保卫战纪念馆